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物理化学(第六版)

物理化学(第六版)

物理化学(第六版)

《物理化学(第六版)》是胡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相应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有5篇共18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含平衡篇、速率篇;下册含结构篇、统计篇、扩展篇。

基本介绍

  • 书名:物理化学(第六版)
  • 作者:胡英
  • ISBN:上册:978-7-04-033950-5 下册:978-7-04-033946-8
  • 类别:“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页数:上册:372页 下册:222页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上册:2014-05-20 下册:2014-06-06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版面字数:上册:410千字 下册:510千字
  • CIP核字号:上册:2014040348 下册:2014039957

成书过程

修订情况

《物理化学(第六版)》是在第五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而成。第六版修改补充内容主要在下列几方面:
1、对于每一章的“本章框架”进行整理,使之更为完整。
2、内容的修改。例如:第4章4.9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的推导思路,增加了几个式子,可能更容易掌握;第7章7.1.3(1)由反应机理建立複合反应的速率方程的实例2,有一些争议,试图回应;第9章9.5态的叠加,9.9.3(3)对ψ2Px或ψ2Py的说明修改;第11章11.8.2顺磁共振谱的图11 -20,原图不妥,做订正;第12章12.6.6电子配分函式的式(12 -63),增加了使用条件,更为全面。
3、新知识添加,有利于学生跟蹤时代。例如:反渗透、生物膜中的促进传递和上坡传递、量子纠缠、相关能、相对论效应、基组、化学轨道、原子力显微镜、密度泛函理论、负温度、粗粒化、场发射显微术、单个离子的活度、离子液体、膜电势等。这些有用的知识分别在有关章节简要提及。
4、图表的出处,儘量补全。
5、统计力学中有几个符号,做了调整。第12章中,乘数β採用了β=1/kT,而在过去几版和中国国内的有些出版物中,多为β=-1/kT;第13章中,正则配分函式符号採用Q,位形积分符号採用Z,与过去几版和中国国内的有些出版物正好相反。这是按多数统计力学文献。
《物理化学(第六版)》由胡英、黑恩成、蔡钧、彭昌军、胡军、尚亚卓、陈启斌、邬时清等完成。

出版工作

2014年,《物理化学(第六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物理化学(第六版)》上册出版工作人员
策划编辑
责任编辑
封面设计
版式设计
插图绘製
责任校对
责任印刷
翟怡
沈晚晴
杨立新
余杨
尹莉
陈杨
耿轩
《物理化学(第六版)》下册出版工作人员
策划编辑
责任编辑
封面设计
版式设计
插图绘製
责任校对
责任印刷
翟怡
沈晚晴
杨立新
杜微言
尹莉
陈杨
耿轩

内容简介

全书有5篇共18章,分上、下两册出版。
上册含平衡篇,包括物质的pVT关係和热性质、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相平衡和化学平衡;速率篇,包括传递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化学动力学。
下册含结构篇,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理论,以及波谱的基本原理;统计篇,包括独立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相倚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以及速率理论;扩展篇,包括界面现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和胶体。每章最后有简史、结束语、思考题和习题。
相关参考书、习题答案分别放在上、下两册书后面。附录放在上册,索引与中英文对照放在下册。

教材目录

《物理化学(第六版)》上册目录
前辅文
绪论
关于物理量、单位和符号的几点说明
物理量符号表
平衡篇
第1章 物质的pVT关係和热性质
本章框架
1.1 引言
1.2 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函式
Ⅰ. 物质的pVT关係和相变现象
1.3 流体的状态图,气液相变和临界现象
1.4 包括流体相和固相的状态图和相图
1.5 范德华方程
1.6 普遍化计算和对应状态原理
1.7 维里方程
Ⅱ. 物质的热性质
1.8 热力学第一定律
1.9 标準热容
1.10 标準相变焓
1.11 标準生成焓和标準燃烧焓
1.12 标準熵
1.13 热性质数据的来源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
本章框架
2.1 引言
Ⅰ. 热力学基本原理
2.2 热力学第二定律
2.3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2.4 克劳修斯不等式和可逆性判据
2.5 熵与熵增原理
2.6 亥姆霍兹函式和吉布斯函式
2.7 热力学基本方程
Ⅱ. 各类过程中热力学函式的变化
2.8 pVT变化中热力学函式的变化
2.9 焦耳-汤姆逊效应
2.10 相变化中热力学函式的变化
2.11 热力学第三定律
2.12 化学反应中热力学函式的变化
Ⅲ. 两类主要任务
2.13 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2.14 单元系统的相平衡,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
*2.15 能量的有效利用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逸度和活度
本章框架
3.1 引言
Ⅰ. 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
3.2 偏摩尔量
3.3 化学势与热力学基本方程
3.4 平衡条件
3.5 相律
Ⅱ. 逸度、活度和混合性质
3.6 化学势与逸度
3.7 逸度和逸度因子的求取
3.8 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3.9 理想混合物和理想稀溶液
3.10 化学势与活度(1)
3.11 活度和活度因子的求取
3.12 化学势与活度(2)
*3.13 混合性质与超额函式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相平衡
本章框架
4.1 引言
Ⅰ. 多组分系统的相图
4.2 两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
*4.3 两组分系统的高压气液平衡
4.4 两组分系统的气液液平衡
4.5 两组分系统的液固平衡
4.6 三组分系统的液液平衡
*4.7 三组分系统的液固平衡
Ⅱ. 相平衡热力学
4.8 相平衡计算
*4.9 稀溶液的依数性
*4.10 高级相变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化学平衡
本章框架
5.1 引言
Ⅰ. 各类平衡常数及其套用
5.2 标準平衡常数
5.3 气相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5.4 凝聚相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5.5 多相反应的平衡常数
5.6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等温方程
*5.7 同时平衡
Ⅱ. 平衡常数的计算
5.8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5.9 由热性质数据计算平衡常数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速率篇
第6章 传递现象
本章框架
6.1 引言
Ⅰ. 传递现象的基本原理
6.2 费克定律、傅立叶定律和牛顿定律
6.3 恆稳与非恆稳态传递过程
*6.4 布朗运动
6.5 热扩散和达福尔效应
Ⅱ.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6.6 不可逆过程的熵产生率
*6.7 线性唯象关係和昂色格倒易关係
Ⅲ. 传递性质
6.8 传递性质的实验测定
6.9 传递性质的理论和半经验方法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化学动力学
本章框架
7.1 引言
Ⅰ. 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
7.2 化学反应的速率
7.3 反应速率方程
7.4 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
7.5 对峙反应
7.6 连串反应
7.7 平行反应
7.8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Ⅱ. 动力学特性参数
7.9 动力学实验方法
7.10 动力学实验数据的处理
7.11 快速反应的实验方法
*7.12 半经验方法
Ⅲ. 反应机理
7.13 反应机理与速率方程
7.14 单分子反应
*7.15 微观可逆性原理和精细平衡原理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各类反应的动力学
本章框架
8.1 引言
8.2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8.3 扩散与化学反应
*8.4 聚合反应
8.5 燃烧与爆炸
8.6 均相催化反应
*8.7 酶催化反应
8.8 光化学反应
*8.9 连续式反应器
*8.10 化学振荡与混沌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附录1 部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附录2 部分基本物理常数(物理常量)
附录3 临界参数
附录4 各种气体自25℃至某温度的平均摩尔定压热容
附录5 热力学数据表
参考书
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第六版)》下册目录
结构篇第9章 量子力学基础
本章框架
9.1 引言
Ⅰ. 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9.2 量子力学的实验基础
9.3 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徵
9.4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
9.5 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Ⅱ. 平动、转动和振动
9.6 势箱中粒子的平动
9.7 线形刚性转子的转动
9.8 谐振子的振动
Ⅲ. 原子中的电子运动
*9.9 氢原子和类氢离子
*9.10 电子波函式与电子云
*9.11 电子自旋
*9.12 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波函式
*9.13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光谱项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理论
本章框架
10.1 引言
Ⅰ. 分子轨道理论
10.2 氢分子离子的量子力学研究
10.3 分子轨道理论
10.4 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
10.5 价键理论
Ⅱ. 分子轨道理论对多原子分子的套用
*10.6 多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
10.7 共轭分子
*10.8 配位化合物
*10.9 原子簇化合物和团簇
10.10 分子性质和反应性质
Ⅲ. 分子间力理论
10.11 分子间力
*10.12 超分子
Ⅳ. 对称性原理
*10.13 分子的对称性和群论
*10.14 晶体的对称性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波谱的基本原理
本章框架
11.1 引言
11.2 转动光谱
11.3 振动光谱
11.4 拉曼光谱
11.5 电子光谱
*11.6 光电子能谱
11.7 核磁共振
*11.8 顺磁共振
*11.9 X射线衍射
*11.10 能级跃迁的选择规律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统 计 篇
第12章 独立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
本章框架
12.1 引言
Ⅰ. 统计力学原理
12.2 微观状态的描述
12.3 统计力学的基本假定
12.4 最概然分布
Ⅱ. 独立子系统的统计分布
12.5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
12.6 子配分函式
Ⅲ. 独立子系统的热力学性质
12.7 独立子系统的热力学函式
12.8 气体的标準摩尔热容
*12.9 晶体的热容
12.10 气体的标準摩尔熵
12.11 气相反应的标準平衡常数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13章 相倚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
本章框架
13.1 引言
Ⅰ. 系综原理
13.2 统计系综理论
13.3 正则系综
*13.4 正则配分函式
Ⅱ. 理论方法和分子模拟
*13.5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位能函式
*13.6 维里展开理论
*13.7 分布函式理论
13.8 计算机分子模拟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14章 速率理论
本章框架
14.1 引言
Ⅰ. 气体分子运动学说与碰撞理论
14.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14.3 碰撞数
*14.4 传递速率理论
14.5 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
Ⅱ. 位能面与过渡态理论
14.6 位能面
14.7 过渡态理论
Ⅲ. 分子动态学
*14.8 分子动态学的实验方法
*14.9 分子动态学的理论方法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扩 展 篇
第15章 界面现象
本章框架
15.1 引言
15.2 界面张力和界面过剩量
Ⅰ. 界面热力学
15.3 热力学基本方程和平衡条件
15.4 拉普拉斯方程
15.5 开尔文方程
15.6 吉布斯等温方程
15.7 湿润作用
Ⅱ. 界面平衡特性
15.8 气液界面和液液界面
15.9 表面活性剂和表面膜
15.10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
15.11 气固吸附的实验方法、半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
Ⅲ. 界面速率过程
*15.12 动态界面张力
*15.13 表面膜中的化学反应
15.14 多相催化作用
15.15 多相催化动力学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16章 电解质溶液
本章框架
16.1 引言
Ⅰ. 电解质溶液的平衡性质
16.2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
16.3 电解质溶液活度的理论和半经验方法
16.4 电解质溶液活度的套用
Ⅱ. 电解质溶液的传递性质
16.5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16.6 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16.7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
16.8 电导测定的其他套用
*16.9 电解质溶液的扩散
*16.10 电解质溶液传递性质的理论和半经验方法
Ⅲ. 电解质溶液的反应速率性质
16.11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17章 电化学
本章框架
17.1 引言
Ⅰ. 电化学平衡
17.2 原电池的电动势和界面电势差
17.3 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
17.4 电池反应的电势和标準电势
17.5 电极反应的电势和标準电势
17.6 各种类型的电极和标準电池
17.7 电化学平衡计算
17.8 浓差电池和液接电势
Ⅱ. 电极-溶液界面层理论
17.9 外电势、表面电势和内电势
*17.10 表面过剩电荷和双电层电容
*17.11 双电层模型和外电势
17.12 电极反应的绝对电势
Ⅲ. 电化学动力学
17.13 反应速率、电流和电势的相互关係
17.14 极化现象与超电势
17.15 套用举例
*17.16 电极反应的过渡态理论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18章 胶体
本章框架
18.1 引言
Ⅰ. 胶体系统的稳定、製备和破坏
18.2 胶体系统的稳定机制
18.3 胶体系统的製备
18.4 胶体系统的破坏
Ⅱ. 胶体系统的特性
*18.5 胶体系统的相平衡性质
18.6 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
18.7 胶体系统的动电性质
*18.8 胶体系统的流变性质
18.9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
Ⅲ. 其他胶体系统
18.10 缔合胶体
18.11 乳状液和泡沫
*18.12 凝胶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参考书
Ⅰ.参考教材
Ⅱ. 《物理化学参考》的目录
Ⅲ. 下册各章的参考书
习题答案
索引与中英文对照
后记
着作权

教学资源

《物理化学(第六版)》配有Abook数字课程,与纸质教材一体化设计,涵盖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学习指南、自测题及参考答案、拓展素材等板块。

教材特色

《物理化学(第六版)》特意将那些扩大知识面的内容、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做準备的内容、属于理论性较强的提高内容,添加“*”号,以便读者根据具体情况取捨。

作者简介

胡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流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研究,提出了实验测定、统计力学理论和计算机分子模拟相结合构筑流体混合物的分子热力学模型的现代分子热力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气体溶解度的分子热力学”获1989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缔合系统的分子热力学”获1991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温度、压力和液相组成的测定获得完整汽液平衡数据的研究”获1993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分子系统的分子热力学”获1999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分散系统的连续热力学”获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