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物理学学术期刊)
《物理》是由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出版的物理学学术期刊,1972年创刊。
据2018年12月《物理》编辑部官网显示,《物理》第10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4人、编委66人、海外编委6人。
据2018年12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物理》共出版文献13184篇、总被下载1609131次、总被引38777次;(2018版)複合影响因子为0.588、(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204。据2018年12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物理》载文量为4255篇、被引量为20714次、下载量为106597次、基金论文量为1224篇、影响因子为0.25。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物理
- 外文名称:Physics
- 语言:中文
- 类别:物理学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编辑单位:《物理》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72年6月
- 出版周期:月刊
- 国内刊号:11-1957/O4
- 国际刊号:0379-4148
- 属性:CA、SA、JST、Pж(AJ)
- 现任主编:朱星
- 编辑部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三街8号
办刊历史
1971年初,中国科学院下发有关恢复自然科学期刊的档案,经当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郭佩珊和所长施汝为研究决定创办刊名为《物理》的刊物,集“文革”期间停刊的《物理学报》和《物理通报》的任务为一身,既发表具有学报特色的创造性研究论文,又刊登具有通报特色的综述文章,还反映物理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套用;5月,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亲自为《物理》题写刊名,该刊名一直沿用至今。
1972年6月,《物理》正式出版发行创刊号,为季刊。
1974年初,经中国物理学会批准成立第一届《物理》编委会;同年第1期开始《物理》改为双月刊,16开,每期64页。
1975年第1期开始,《物理》发行範围扩展为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
1979年10月9日,美国Physics Today编辑部高级编辑Gloria B Lubkin来华访问,并藉此机会与该刊编委会有关负责人和编辑部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办刊经验和体会。
1979年,《物理》页码增加为96页。
1981年起,《物理》改为单月刊,16开,每期64页。
1988年,科学出版社将《物理》上发表的“近代物理讲座”以及“知识和进展”栏的有关文章彙编成《近代物理讲座》一书出版。
1997年,《物理》正式开展广告业务。
2000年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正式成为《物理》的协办单位;第1期开始,《物理》改为国际通行大16开本,封面改为彩色,157g铜版纸,内页70g进口胶版纸。
2002年4月,召开创刊30周年纪念会议。
2003年,《物理》建立期刊的网路版。
2006年,《物理》获得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期刊封面稍作修改,覆膜。
2008年9月,《物理》编委会换届,成立第9届编委会。
2011年,《物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经费资助;并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
2012年1月,《物理》编委会换届,成立第10届编委会。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1974年,《物理》主要刊登物理学研究成果及其套用等方面较为通俗的文章,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开闢有“研究成果报导”、“哲学和物理学”、“物理学和国民经济”、“物理学进展”、“物理学新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物理教学知识讲座”、“教学实验”、“物理学史”、“问题和讨论”、“书刊评介”、“答读者问”、“学术活动简讯”、“资料”、“读者、作者、编者”等15个栏目。
1977年,栏目进行部分调整,“研究成果报导”改为“研究工作报导”,“物理学新知识”和“物理学新进展”合为“知识和进展”,“物理学和国民经济”更名为“物理学套用”。
1978年到1979年,栏目经调整后为“知识和进展”、“研究工作报导”(1981年第1期起改为“研究工作简报”)、“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讲座”、“物理学史”、“问题讨论”、“动态”等栏目。
1982年起,正式开闢“前沿”栏,报导中国国内外物理学各领域比较重要的新进展和讯息。
1983年9月起,开闢“物理学和经济建设”栏目。
1984年第1期起,正式开闢“物理百科”栏。
1991年,《物理》的栏目调整为:“知识和进展”、“物理学和经济建设”、“实验技术”、“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前沿和动态”。
1997年,设立“研究快讯”、“科学基金”、“世纪之交谈物理”栏目,“研究快讯”栏及时报导中国国内物理学工作者的重大创新性成果。
2000年,《物理》开闢栏目:“评述”、“物理教育”、“评述文章扫描”、“信息服务”。
2001年,《物理》开闢栏目:“特约专稿”、“物理新闻”、“研究和教育机构”;第11期开闢“人物”栏,由编辑部编辑採访撰稿。
2002年,《物理》开闢栏目:“学生园地”。
2007年第7期,开闢“物理学咬文嚼字”栏,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撰稿。
2010年6月,《物理》与Physics Today签定协定,开闢“Physics Today攫英”栏目,每期摘译其1—2篇文章刊登。
人员编制
据2018年12月《物理》编辑部官网显示,《物理》第10届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4人、编委66人、海外编委6人。
职务 | 姓名 | 职称 | 工作单位 |
顾问 | 杜祥琬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张焕乔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
赵凯华 | 教授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阎守胜 | 教授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编委 | 曹则贤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陈鸿 | 教授 |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
陈仙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 |
陈小龙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陈晓松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
陈延峰 | 教授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程建春 | 教授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戴念祖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
戴宁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
丁大军 | 教授 | 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 |
杜江峰 | 院士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 |
方海平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 |
方前锋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封东来 | 教授 | 复旦大学物理系 | |
高克林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
龚旗煌 | 院士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谷冬梅 | 高工 | 中国物理学会 | |
韩秀峰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韩占文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
厚美瑛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季向东 | 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 | |
姬扬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
金国钧 | 教授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李风华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
李儒新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
梁作堂 | 教授 |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 | |
林海青 | 教授 |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 |
刘寄星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
刘杰 | 研究员 | 北京套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 |
龙桂鲁 | 教授 | 清华大学物理系 | |
冯波 | 教授 | 浙江大学物理系 | |
吕力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马建平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
孟杰 | 教授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欧阳颀 | 院士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蒲钔 | 研究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物理II处 | |
石兢 | 教授 | 武汉大学物理学院 | |
宋菲君 | 研究员 | 大恆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孙秀冬 | 教授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汤雷翰 | 教授 |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 |
涂展春 | 教授 | 北京师範大学物理系 | |
王琛 | 研究员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
王军民 | 教授 | 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 | |
王牧 | 教授 | 南京大学物理系 | |
王青 | 教授 | 清华大学物理系 | |
王文浩 | 高工 |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 |
闻海虎 | 研究员 |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翁羽翔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吴令安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
武向平 | 院士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
吴忠良 | 研究员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
谢心澄 | 院士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许京军 | 教授 | 南开大学物理学院 | |
徐仁新 | 教授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
薛其坤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清华大学物理系 | |
杨学明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叶邦角 | 教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 |
张广铭 | 教授 | 清华大学物理系 | |
张守着 | 研究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物理I处 | |
张双南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
张振宇 | 教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赵红卫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
郑杭 | 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 | |
朱少平 | 研究员 | 北京套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 |
朱重远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
邹振隆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
海外编委 | 戴鹏程 | 研究员 | 美国田纳西大学物理系 |
林磊 | 教授 | 美国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物理系 | |
林志忠 | 教授 | 台湾交通大学物理研究所及电子物理系 | |
沈平 | 教授 |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 | |
肖旭东 | 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 | |
张希成 | 教授 |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物理系 |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据2018年12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物理》共出版文献13184篇。
据2018年12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物理》载文量为4255篇。
影响因子
据2018年12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物理》共总被下载1609131次、总被引38777次;(2018版)複合影响因子为0.588、(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204。
据2018年12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物理》被引量为20714次、下载量为106597次、基金论文量为1224篇、影响因子为0.25。
注:该刊没有被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
收录情况
《物理》被CA化学文摘(美)(2014)、SA科学文摘(英)(2011)、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资料库(日)(2013)、Pж(AJ)文摘杂誌(俄)(2014)收录,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荣誉表彰
1992年,《物理》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同时,在北京市优秀期刊评选中,《物理》获编辑质量奖、期刊效益奖、办刊条件奖。
1996年5月,《物理》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
2000年10月,《物理》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1年,《物理》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的“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双效”期刊。
2002年,《物理》被评为中国科协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2008年,《物理》获中国科学信息技术所评定的“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2008年度推荐的文章获得中国科协第6届优秀论文奖。
文化传统
领导题词
1992年,《物理》创刊20周年,物理学界前辈为《物理》题词。严济慈先生的题词为“物理学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四个现代化的有力助手”,周光召先生的题词为“传播物理知识和信息的园地”,王淦昌先生的题词为“开阔视野,洞察真谛,不断向读者展示物理世界的奥秘”,王大珩先生的题词为“把物理科学传播给从事不同学科的科学和技术工作者,充当发展和套用高新科学技术的桥樑”,谢希德先生的题词是“重知识,兼顾趣味性;重理论,密切联繫套用;重前沿,不忘历史与前人的贡献”,冯端先生的题词是“新知启蒙,信息交流;开卷有益,掩卷味留;忙便浏览,闲耐细究;无衔导师,案头良友”。
刊名为郭沫若题写

办刊宗旨
致力于传播当代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前沿最新进展,促进物理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沟通科研与产业,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职称 | 工作单位 |
主编 | 朱星 | 教授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副主编 | 杨国桢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朱邦芬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清华大学物理系 | |
孙昌璞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北京计算数学研究所 | |
张闯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 | |
参考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