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专业
物联网(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起源于传媒领域,是信息科技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感测设备,按约定的协定,将任何物体与网路相连线,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慧型化识别、定位、跟蹤、监管等功能。
在物联网套用中有两项关键技术,分别是感测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物联网专业
- 外文名:Internet of things
- 核心:万物互联
- 属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
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虽其套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但其标準、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远没有成熟。物联网的关键是“大集成”套用,而物联网大集成套用实现的关键是中间件和解决方案。目前的挑战在于用标準化的数据交换实现这些已存在的和新建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发展已到产业化、标準化的关键时期,在产业化和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与已开发国家有一定差距,实施以感知为核心的物联网标準化战略迫在眉睫。要依託现有的国际标準化优势,加快推动形成“共性平台+套用子集”产业结构。在国家层面,应加强统一,重点突破核心技术、规模产业发展路线、商业模式等关键点。
前景
物联网的套用仍然存在成本、技术、政策、用户壁垒等瓶颈,从目前情况来看,环保、安防、智慧型交通、农业、医疗推广的可能性最大,而企业和个人的物联网套用的普及仍然需要较长时间。虽然未来物联网将拓展到智慧型家居、智慧型交通、智慧型医疗等各个领域,但现在还没到广泛套用的时候,估计在中国还得需要几年的时间。物联网产业的兴起,不能跟风无序地发展。当前,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各个产业链还缺少一定的行业标準,RFID套用产业市场密钥体系独自为政,国内也缺少统一的行业标準,每家企业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是不通用的,包括刚刚兴起的手机一卡通,电信、移动、联通三家採用的是不同的技术标準,即使同一家运营商採购的标準也不尽完全相同;因此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更多的需要政府部门引导整个产业链出台更多行业技术标準,以规範各个产业的生产、研发秩序。
就业前景
目前,教育部审批设定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有“物联网工程”、“感测网技术”和“智慧型电网信息工程”三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此三个专业从2011年才开始首次招生,首届毕业生于2015年毕业,但整体人数较少,所以,无法从往年的就业率来判断未来的就业情况,但可从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方面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形势。
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备受各界重视,并成为就业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使得物联网成为各家高校争相申请的一个新专业,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路协定和标準、无线感测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中科院院士、华东师大软体学院院长何积丰表示,未来的物联网技术要得到发展,需要在信息收集、改进、晶片推广、程式算法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而做到这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人才。柏斯维也指出,从整体来看,物联网行业是非常需要人才。
其实,从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无论是物联网专业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都是炙手可热的,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很多单位和企业不但要求应聘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还要求有几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对此,企业纷纷表示,做核心的研发工作或核心的基础架构是需要一些经验积累的,本科应届生一般不具备这些经验。
因为物联网是个交叉学科,涉及通信技术、感测技术、网路技术以及RFID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但想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很大,而且部分物联网研究院从事核心技术工作的职位都要求硕士学历,因此本科毕业生可从与物联网有关的知识着手,找準专业方向、夯实基础,同时增强实践与套用能力。
面对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情况下,物联网领域却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同时物联网行业内前景大好,这也是成为高校热门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工信部以及各级政府所颁布的规划来看,物联网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会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而物联网技术人才也势必将会“迎娶”属于它的一个美好时代。
学习内容
在2012年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工学中的计算机大类,标準学制4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类,学生主要学习研究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彼此作用、相互转换的方法和技术,有着很强的工程实践特点。
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套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另外,优秀的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套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韩经说,该校的课程包括物联网工程导论、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无线感测器网路与RFID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套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物联网安全、物联网体系结构及综合实训、信号与系统概论、现代感测器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路、现代通信技术、作业系统等课程以及多种选修课。
物联网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技术、测控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管理学、软体开发等多方面知识。作为一个处于摸索阶段的新兴专业,各校都专门制定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报告会
为贯彻党中央对促进中国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探讨其相关产业政策、交流技术、成果展示,2011年4月27-2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中国网际网路大会,信息学院院长刘云、通信教研室魏崇毓教授、曾宪武副教授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1年5月10日下午,曾宪武在弘毅楼E区106对学院教师做了一场题为《物联网简介》的报告,在传达大会精神的同时,重点讲述了物联网的概念、架构以及套用。
曾宪武讲到,物联网在世界範围内都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已经有了“感测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的说法。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感测网工程研究所后,就指示“儘快建立中国感测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曾宪武认为,物联网是智慧型信息控制网,智慧型化是物联网的关键。网际网路解决了几乎所有信息间的互通,物联网应不但应是网际网路的拓展,而且应是智慧型决策网、控制网、智慧型套用网。青科大于今年也新设了物联网工程这一专业,这既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充实学校专业教育的行动,又是回响国家号召,扎实培养中国感测信息人才的举措。
据统计,至今全国已经有超过700所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很高,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所属学院,在利用现有学科力量的同时,应儘快形成更加专业、更高水平的物联网师资队伍,必须以专业的学科骨干和技术人才为核心,加大投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指导经验丰富并能够承担起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同时要与国际接轨,扩大知识来源,并且强调专业的实用性,真正做到教有所得、学有所用,把这一新兴专业真正办好,将学科建设与学院的科学发展统一起来。
2011年5月10日下午,曾宪武在弘毅楼E区106对学院教师做了一场题为《物联网简介》的报告,在传达大会精神的同时,重点讲述了物联网的概念、架构以及套用。
曾宪武讲到,物联网在世界範围内都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已经有了“感测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的说法。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感测网工程研究所后,就指示“儘快建立中国感测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曾宪武认为,物联网是智慧型信息控制网,智慧型化是物联网的关键。网际网路解决了几乎所有信息间的互通,物联网应不但应是网际网路的拓展,而且应是智慧型决策网、控制网、智慧型套用网。青科大于今年也新设了物联网工程这一专业,这既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充实学校专业教育的行动,又是回响国家号召,扎实培养中国感测信息人才的举措。
据统计,至今全国已经有超过700所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很高,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所属学院,在利用现有学科力量的同时,应儘快形成更加专业、更高水平的物联网师资队伍,必须以专业的学科骨干和技术人才为核心,加大投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指导经验丰富并能够承担起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同时要与国际接轨,扩大知识来源,并且强调专业的实用性,真正做到教有所得、学有所用,把这一新兴专业真正办好,将学科建设与学院的科学发展统一起来。
开设院校
北京 |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物资学院 |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
北京联合大学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
天津 | |||
南开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 | 天津师範大学 |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 天津农学院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
天津科技大学 |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 天津城建大学 | |
河北 | |||
华北电力大学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 河北工程大学 | 河北传媒学院 |
河北师範大学 | 河北农业大学 | 邢台学院 | 河北师範大学汇华学院 |
河北工业大学 | 河北科技大学 | 唐山学院 | 华北科技学院 |
山西 | |||
太原理工大学 | 中北大学 | 太原师範学院 | 山西农业大学 |
内蒙古 |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
辽宁 | |||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大连民族学院 | 大连交通大学 | 大连科技学院 |
瀋阳工程学院 | 瀋阳化工大学 | 辽宁工业大学 | 瀋阳理工大学套用技术学院 |
渤海大学 | 大连大学 | ||
吉林 | |||
吉林大学 | 长春大学 | 吉林农业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
长春建筑学院 |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 | ||
黑龙江 |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齐齐哈尔大学 | 东北石油大学 | 哈尔滨师範大学 | 黑龙江工程学院 |
哈尔滨石油学院 | 哈尔滨华德学院 | 东北农业大学 | 黑河学院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
上海 | |||
东华大学 | 上海电机学院 | ||
江苏 | |||
苏州大学 | 江南大学 | 河海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 | 江苏技术师範学院 | 金陵科技学院 | 南京师範大学中北学院 |
南京邮电大学 | 常熟理工学院 | 淮阴工学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扬州大学 | 常州工学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 湖州师範学院 | 无锡太湖学院 |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
盐城工学院 | 苏州大学套用技术学院 | 盐城师範学院 |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
徐州医学院 |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 淮阴师範学院 | 江苏大学 |
江苏师範大学 | |||
浙江 |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科技学院 | 浙江万里学院 | 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
浙江工业大学 | |||
安徽 | |||
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师範大学 | 滁州学院 | 阜阳师範学院 |
安徽大学 | 铜陵学院 | 合肥师範学院 | 宿州学院 |
安庆师範学院 | 安徽工程大学 | 安徽工业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福建 | |||
华侨大学 | 福州大学 | 三明学院 |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
泉州师範学院 | 福建工程学院 |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福建师範大学协和学院 |
江西 | |||
华东交通大学 | 东华理工大学 | 九江学院 | 江西科技师範学院 |
江西财经大学 | 江西农业大学 | 南昌大学 | 南昌理工学院 |
南昌航空大学 | 江西师範大学 | 南昌工学院 | 江西理工大学套用科学学院 |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
山东 | |||
山东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 山东科技大学 | 烟台大学 |
山东农业大学 | |||
河南 | |||
郑州轻工业学院 | 南阳师範学院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河南师範大学新联学院 |
河南科技大学 | 安阳师範学院 | 平顶山学院 | 安阳师範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
河南理工大学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河南科技学院 |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
安阳工学院 | 河南师範大学 | 许昌学院 | 洛阳师範学院 |
南阳理工学院 | 开封大学 | 南阳职业学院 | 河南工程学院 |
湖北 | |||
武汉大学 | 华中师範大学 | 湖北文理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纺织大学 | 武汉东湖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
湖北科技学院 | 湖北师範学院 |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湖北第二师範学院 | 武汉商学院 |
湖北理工学院 | |||
湖南 | |||
湖南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湖南工业大学 | 邵阳学院 |
衡阳师範学院 | 湖南工学院 | 南华大学 | 中南大学 |
广东 | |||
广东工业大学 | 肇庆学院 | 深圳大学 | 广州大学华软软体学院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科技学院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华南师範大学增城学院 |
广东技术师範学院 | 广东白云学院 | 韶关学院 |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
五邑大学 | 暨南大学 | 广州航海学院 | |
广西 |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桂林理工大学 | 梧州学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
广西科技大学 | 广西民族大学 | 贺州学院 |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
海南 | |||
海南大学 | |||
重庆 | |||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理工大学 | 长江师範学院 | 重庆师範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
重庆三峡学院 | 重庆科技学院 |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
重庆第二师範学院 |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 重庆工程学院 | |
四川 |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农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 成都东软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
西南科技大学 | 四川文理学院 | 内江师範学院 |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
西华大学 | 四川理工学院 | 成都文理学院 | 西南民族大学 |
云南 | |||
昆明理工大学 | |||
陕西 |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北大学 | 西安文理学院 |
西安邮电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
甘肃 | |||
兰州交通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