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第二版)
《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第二版)》是2006年6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小虎。
基本介绍
- 书名: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
- 作者:张小虎
- ISBN:9787301108253
- 页数:624
- 定价:78.00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年6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版次:2
- 千字数:720
编辑推荐
鑒于篇幅本书稿基本上是重写的,它立于双层多阶犯罪构成理论,凸显犯罪构成中的肯定行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将犯罪论的核心课题融合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形成对犯罪论的系统梳理之结构和实体;在具体表述上试图以简洁、明了、清晰但不失深入的形式,分析、揭示精深而複杂的犯罪论原理,坚持并凸显刑法学的应有风貌。
内容简介
在具体内容上,本书崇尚法律公正精神,遵循刑法基本理念,扎根本国文化背景,仰重优秀研究成果,挖掘刑法价值真谛及其形式表述,竭力构建心中嚮往的刑法标本。在表述形式上,本书希望能够将犯罪论的核心课题融合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形成对犯罪论的系统梳理之结构与实体;在具体表述上,试图以简洁、明了、清晰但又不失深入的形式,分析、揭示精深而複杂的犯罪论原理。
法律是国家认可的公共意志。或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法律存有脆弱的成份,然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法律却是公正希望的象徵。当法律的公正成为社会大众心繫神往的崇敬与信奉的时候,法律精神充盈于整个社会,法律形式只是观赏信物。法学人期待着、努力着,人类期待着、努力着。
法律是国家认可的公共意志。或许对于政治国家而言,法律存有脆弱的成份,然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法律却是公正希望的象徵。当法律的公正成为社会大众心繫神往的崇敬与信奉的时候,法律精神充盈于整个社会,法律形式只是观赏信物。法学人期待着、努力着,人类期待着、努力着。
作者简介
张小虎,男,1962年生,江苏人。北京大学法院法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曾任北京师範大学法律系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从事司法实际工作9年。主要研究领域:刑法学、犯罪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独立发表法学学术论文八十余篇;独立出版学术着作:《刑法的基本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罪刑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原因探析》(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刑事法律关係的构造与价值》(中国方正出版社)等;主编“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学术着作十余部。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犯罪构成理论之总体概念
第一章 犯罪概念
第一节 形式与实质的犯罪概念
一、 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的理论学说
二、 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的学理分析
第二节 中外犯罪概念的理论考究
一、 国外犯罪成立条件的形式与实质
二、 我国刑法犯罪基本特徵理论考究
三、 我国刑法犯罪基本特徵合理构造
第三节 犯罪概念的理论建构
一、 严重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区分的理论价值
二、 严重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判断的理论架构
三、 犯罪概念之双重定义架构与罪刑法定原则
第四节 犯罪分类
一、 犯罪分类的刑事法学流派溯源
二、 两种流派犯罪分类的价值取向
三、 刑法立法的犯罪分类
四、 刑法理论的犯罪分类
第二章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第一节 犯罪构成理论演进
一、 理论萌芽:由诉讼法的“犯罪确证”到 实体法的“构成要件”
二、 理论初创:贝林格创建犯罪构成理论 基本雏形
三、 理论发展:迈耶确立犯罪构成理论 基本模式
四、 理论创新:麦兹格创立主观构成要件 理论基本理念
五、 理论细化:威尔哲尔创立开放构成要件 理论基本理念
第二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考究
一、 二元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二、 三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三、 四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四、 德、日处罚条件的理论分析
五、 中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六、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第三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
一、 各种模式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比较
二、 双层多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
三、 犯罪概念与犯罪成立条件
第四节 犯罪构成的理论分类
一、 普通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犯罪构成、减轻的犯罪构成
二、 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三、 开放的犯罪构成与封闭的犯罪构成
四、 积极的犯罪构成与消极的犯罪构成
五、 确定的犯罪构成与模糊的犯罪构成
六、 简单的犯罪构成、选择的犯罪构成、合併的犯罪构成与混合的犯罪构成
七、 叙述的犯罪构成与援引的犯罪构成
第二编 犯罪构成积极要件之客观要件
第三章 客观要件的概说
第一节 客观要件的概念
一、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之构成要件
二、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之犯罪行为要素
三、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犯罪客观方面
四、 本书双层多阶犯罪构成之客观要件
第二节 客观要件的特徵
一、 刑法规定
二、 决定危害
三、 事实与规範
四、 客观外在
五、 必备条件
第三节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的结构
一、 各项要素的具体地位
二、 因果关係要素的地位
三、 事实要素的巨观定位
第四节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的意义
一、 区分罪与非罪
二、 区分此罪与彼罪
三、 区分犯罪完成与否
四、 分析危害程度
五、 理解犯罪构成整体
第五节 客观要件规範要素的意义
一、 表述犯罪实质
二、 决定犯罪成立
三、 决定犯罪性质
四、 影响刑罚处罚
第四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构成要件行为
第一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概说
一、 构成要件行为的术语
二、 大陆法系的行为理论
三、 构成要件行为的构成要素
四、 构成要件行为的价值蕴含
第二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作为
一、 作为的概念与特徵
二、 作为的方式
第三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二:不作为
一、 不作为的界定
二、 不作为的行为性
三、 不作为的因果关係
第四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典型形态:实行行为
一、 实行行为的一般概念
二、 基準实行行为的行为要素
三、 基準实行行为的构成模式
四、 基準实行行为的属性类型
五、 基準实行行为的主体类型
第五节 行为的附随情状
一、 特定行为对象
二、 特定行为时间、地点、情境
第五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行为特定构成结果 附随情状
第一节 特定构成结果
一、 特定构成结果的术语
二、 刑法结果的具体形态
三、 特定构成结果的理论地位
四、 特定构成结果与法益侵害结果
五、 特定构成结果的特徵
第二节 因果关係
一、 刑法因果关係理论
二、 刑法因果关係特徵
三、 刑法因果关係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四、 刑法因果关係类型
第三节 特定行为情状:分则定量因素
一、 刑法分则规定
二、 定量事实因素
三、 情节客观要素
第六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行为主体
第一节 行为主体概说
一、 行为主体的概念
二、 行为主体的特徵
三、 行为主体的意义
四、 行为主体的分类
第二节 自然人主体身份
一、 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二、 我国刑法中的特殊主体
三、 特殊主体与身份犯
第三节 单位主体犯罪
一、 法人犯罪能力与处罚考究
二、 国外法人犯罪的立法概况
三、 我国单位犯罪的刑法规定
四、 我国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徵
五、 我国单位犯罪的入罪範围
六、 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处置
第七章 客观要件规範要素:违法性之法益侵害
第一节 违法性的基本观念
一、 违法性的概念
二、 违法性的实质
三、 违法性的判断
四、 违法性的程度·可罚的违法性
第二节 违法性的具体表现
一、 法益侵害特徵
二、 被侵法益的法律类型
三、 被侵法益的理论形态
第三节 违法性的比较展开
一、 犯罪客体的去留
二、 犯罪客体的地位·客观规範要素之 行为价值评价
三、 犯罪客体的内容·客观规範要素之法益侵害
四、 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
第三编 犯罪构成积极要件之主观要件
第八章 主观要件的概说
第一节 主观要件的概念
一、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之责任要件
二、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之犯罪心态要素
三、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犯罪主观方面
四、 本书双层多阶犯罪构成之主观要件
第二节 主观要件的特徵
一、 刑法规定
二、 决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