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是近代学者章炳麟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革命志士不惧“魑魅”,为革命献身,深表敬意和哀悼;同时诗人也已做好罹难準备,使“南北新坟”两相辉映,长存人间。全诗直抒胸臆,悲壮感人;不尚用典,以遒劲晓畅取胜。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 创作年代:近代
-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 作者:章炳麟
- 作品出处:《浙江潮》
作品原文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1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2。
萧萧悲壮士3,今在易京门4。
魑魅羞争焰5,文章总断魂6。
中阴当待我7,南北几新坟!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沈禹希:即沈荩,字愚溪,一作禹希,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
2.“不见”二句:黄中黄(章士钊)《沈荩》:“当荩之潜行于北也,同党之人,多不知之。”此咏其事。隐沦:埋名隐姓,潜藏起来。
3.“萧萧”句:战国时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饯别于易水之上,荆轲作歌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用其事以咏沈荩的壮举。
4.易京:汉宋军阀公孙瓒割据幽州,坐镇易县(在今河北雄县西北),盛修营垒楼观,称为易京(《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这里借指北京,含有不承认清廷为正统的意思。
5.“魑魅(chī mèi)”句:裴启《语林》载,晋代嵇康在灯下弹琴,面前忽然出现一个丈多高,穿黑衣系皮带的人。嵇康凝视一会儿,就把灯吹熄说:“耻与魑魅争光。”这句是说耻与清统治者共存。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
6.“文章”句: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此活用其意,是说沈禹希因文章卓异而遭害,思之令人悲恸欲绝。
7.中阴:即鬼。佛教迷信认为,人死后尚未转生时,形躯虽离,而五阴(色、受、想、行、识)尚具。故称中阴,形如小儿。此指沈荩的鬼魂。
白话译文
好久不见沈生的面,知他在隐姓埋名干革命。
沈生像荆轲一样一去不还,可怜他今天被害在北京。
沈生的忧国忧民的文章,读来令人伤心断魂。
你在阴间等着我吧,你在北京我在上海,一北一南又添几座新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四日。戊戌政变后,沈禹希与唐才常在上海创立正气会,后又参加改良派的自立军起义工作,失败后逃往上海,不久潜入北京继续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揭露李鸿章与帝俄签订卖国密约,被清廷逮捕杖死,作者在狱中闻此讯,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对沈禹希的牺牲表示深切哀悼。它对沈禹希敢于同清政府斗争的革命精神作了高度讚扬,对清政府残酷杀害革命志士的暴行痛加斥责,表现了作者与清王朝誓不两立的英雄气概。
首联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沈小章三岁,沈生是对他的亲切称呼。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沈禹希逃上海,曾与作者见面。分别三年,故云“不见”已“久”。沈禹希联络会党,与江湖义士秘密往来,当他“潜行于北”时,“同党之人,多不知之”(《沈荩》)。
颔联“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这两句回忆三年前与沈禹希握别时情景。他用《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所作歌辞的语意,借指沈禹希潜回北京进行反清活动。回想当年惜别,不禁兴起萧萧“风”起、易水生“寒”、“壮士一去”、永“不复还”的悲伤。
颈联 “魑魅羞争焰,文章总断魂。”这两句对沈禹希的为人作了刻画。上句用裴启《语林》嵇康“夜灯弹琴,忽有一人,面甚小,斯须转大,遂长丈余,单衣革带”。以嵇康“视之既熟乃吹灯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的典故,讚赏沈禹希拒抗邪恶,耻与清王朝共存,有嵇康羞与鬼怪争焰的鲜明态度。下句则称道沈生前所写反清文字有战斗性,可惜身陷罗网,只有于残梦中与其“断魂”相遇。这句隐用杜甫《梦李白》“魂来”、“魂返”诗意,寄寓了作者的哀痛。
尾联写 “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这两句突出表现了章、沈的革命情谊和作者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与《狱中赠邹容》的“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命意全同。“南北”句,很能昭示作者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自豪感。此诗末句酷似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崑仑。”不同的只是谭嗣同把自己与康有为相比,而章炳麟则把自己与沈禹希等作比而已。
此诗由想像与沈禹希别后三年他的反清活动,写到别时慷慨激昂之状及由此引起的感伤,又对沈禹希的为人与为文有所表彰。最后写到沈禹希的惨遭杀害和自己踏着烈土血迹前进的决心,是作者革命豪情的充分显现。此诗以平易的语言表彰革命志士,与《狱中赠邹容》都是当时广为传诵的五律名篇。它开头即仿杜甫《不见》,风格也近似。但就整体看,更得李白五律之神。此诗平仄全合格律,颈联不着对偶,颇肖李白“不屑束缚于格律”,“才气豪迈,全以神运”,“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于行墨之外”。
名家点评
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万寒侠:全诗在意境上层层深化,逐步引到高潮境界。作者用典喻今,情真意挚。(《中国华诗词鉴赏辞典》)
作者简介
章炳麟(1868—1936),字枚叔,一名绛,字太炎,浙江余杭人。自幼有爱国思想。曾一度和康有为、梁啓超有联繫,终因倾向革命,公开反对改良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坐“苏报案”而入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狱后赴日本,主持民报社数年,撰文宣传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参加孙中山的军政府。他的政论文的成就和影响最大。早期少数诗作,富于革命激情,文辞易懂,故为人所传诵。有《太炎文录》初编、续编、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