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因而独立学院学费是公立大学的三到四倍。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依法享有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各项奖励与扶持政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独立学院工作。截至2017年12月25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0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独立学院
- 办学性质:民办
- 主管部门: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
- 数量:260所(截至2017年)
发展历程
依附期
一般认为,当时的教育部改革,中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8年,以苏州大学与苏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举办的中国第一所独立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成为标誌。在创办初期,这类机构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二级学院”或“独立二级学院”,对申办高校的“依附性”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徵,国家鼓励转设,或併入母体。
独立期
2003年,以教育部发布《关于规範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8号档案)为标誌,中国独立学院开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向自主办学机构过渡。表现在:
1.对独立学院的性质有了明确的认定
教育部“8号档案”第一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并在其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本文所称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一些普通本科高校按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不属于此範畴。”
具体讲,“独立学院”有三大特徵:
一是实行新的机制办学。试办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所需经费及相关支出,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等措解决。
二是实行新的办学模式。①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②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③独立进行招生,④独立颁发学历证书,⑤独立进行财务核算,⑥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带有明显的过渡期“双轨制”特徵
为强化对独立学院的巨观管理,教育部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对原有360多所所谓“二级学院”进行清理整顿、重新登记。经过逐个审查,取消了其中100多所“二级学院”的办学资格,并对其中249所进行了重新登记。通过整顿,独立学院 “优”、“新”、“独”的特徵获得了各界的广泛认同。但是,由于其举办体制的公有性和运行机制的民营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因而这一时期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双轨制”特徵。
一方面,这一时期独立学院大规模、高速度发展,规模与数量急剧增加;
另一方面,达到“二本”分数线且家庭具有支付能力的考生则越来越少。这导致独立学院之间展开激烈的生源竞争。对此,教育部于2005年发布通知,对独立学院招生工作提出了“五个不得”规定,即规定独立学院不得擅自超计画招生,不得委託任何中介机构组织生源或进行录取工作,不得向学生收取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準以外的任何费用,不得违规降低标準录取考生,不得以专科录取、按“专本连读”培养等。为进一步规範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教育部还对已经注册登记的独立学院的基本办学条件、招生情况和教学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予以通报,纠正了违规问题。
2005年,教育部对湖北省7所违规招生的独立学院进行了通报批评,减少了这7所独立学院当年的招生计画,并责成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对所辖区域记忆体在办学条件不达标、申办方和投资方未尽职责等问题的独立学院进行整改;2006年,教育部对6所完全靠租赁土地和教学行政用房办学的独立学院停止了2006年度招生资格,对38所自有土地、教学行政用房不达标的独立学院限制了2006年度的招生人数,对189所资产未过户的独立学院提出通报批评,对77所因统计报表填报错误或因计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而导致了办学条件达不到有关规定要求的普通高校、独立学院也给予了通报批评。通过一系列强化管理与政策引导,独立学院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得到增强。
3.开始向套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转型
中国的独立学院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定方面的雷同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仅湖北省17所省属高校举办的20所独立学院中,专业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超过96%;有13所独立学院的专业与母体高校完全相同。这在独立学院创办初期,尤其是由母体高校颁发学历文凭时期对考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随着自授学位,有很大一部分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后,招生中母体高校“光环效应”的逐渐减退或者取消,原有的学科专业不仅不再是吸引考生的优势,反而成为与母体高校争生源、争就业市场的根源。迫于生存压力,不少独立学院开始转设或者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套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发展期
2008年,教育部下发《独立学院设定与管理办法》(简称26号令),提出将于2013年完成独立学院的改革,并指出了独立学院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转民办高校、撤销或合併的3条“出路”。
1.独立学院获得了新的发展基点
2008年教育部“26号令”的发布,廓清了1998~2008年的一系列困扰人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办学者的疑难问题,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也更加清晰。
其一,关于独立学院的性质,教育部“26号令”第二条明确指出:“本办法所称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与教育部“8号档案”相比,“26号令”突出了“举办者”和“经费来源”这两项最基本的办学要件,从而明确了独立学院各办学主体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
其二,关于独立学院的权益,教育部“26号令”明确提出独立学院依法享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所提出的所有鼓励性、扶持性政策,包括专项资金支持、闲置土地出租出让支持、金融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支持、公益事业用地支持、教职工权益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
其三,关于申办高校的权益,教育部“26号令”突出强调:普通高等学校对独立学院投入的学校名称、智慧财产权等无形资产,可以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独立学院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资源和师资、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其相关费用也要按照双方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列入独立学院的办学成本。
其四,关于参与举办者的权益,教育部“26号令”明确规定: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都是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之一;独立学院出资人依法可以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些规定较好地回答了有关独立学院举办者能否取得、如何取得“合理回报”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民办高等教育事业。
2.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是出路之一
图解独立学院“转设”之路

教育部“26号令”对已经设立的三百多所独立学院提出了一个5年的考察验收期。在此期间,独立学院将面临五种选择:或者以独立学院的形式继续办学,或者“回归”申办普通高校,或者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或者併入其他民办院校,或者被终止办学资格。
其中,对于那些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独立学院,教育部将推动其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这既是国家巨观政策的价值导向,也是多数独立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由于独立学院具有本科起点的明显优势,因而它更应该成为中国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孵化器”。在此之前,中国只批准设定了27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而2008年10月,教育部就一次性批准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6月又有一所独立学院实现了成功转设,其力度之大实属罕见。
3.要以普通高校设定标準指导“转设”工作
当前,教育部规定的5年过渡期已经过去了1/5时间。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与独立学院的发展要求,做好迎接考察验收的準备工作。因此,必须对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认真解读,力争在规定期限内成功实现由独立学院向民办普通高校的“转设”。
早在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定工作的意见》(教发〔2006〕17号)就已经明确提出:“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定程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为此,教育部配发了《普通本科学校设定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对普通高校的各项设定标準都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教育部发布的“26号令”更进一步提出了独立学院的设定标準和管理办法,这既是国家实施考察验收的依据,也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方向。根据“转设”工作的特殊要求,要特别关注其中的三项规定:
一是关于普通高校设定标準的要求,包括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及领导班子配备等;
二是关于学校名称的确定,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类型、学科门类、教学科研水平、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来确定;
三是关于“转设”的申请程式,这应当由学校主管部门委託其教育行政部门邀请规划、人才、劳动人事、财政、基本建设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考察、论证,并提出论证报告,报请国家教育部审批。在此期间,独立学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尤其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调整专业设定,完善教学计画、教学规範及教学管理制度,力争使各项办学条件都达到民办普通高校所应有的基本要求。
举办要求
国家规定,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合作者要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参与学院的管理、监督和领导。
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进行教学和财产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毕业证书。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所以由教育部负责审批。凡未经教育部审批的,国家均不承认其学历。独立学院在特定情况下有时也被称为“独立二级学院”,它与公办大学内部各下属的二级学院有区别。
独立学院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根据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录取的。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将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发给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独立学院与大学内部下属二级学院的重要区别还在于其部分独立性。独立学院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独立学院还按国家有关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规定,独立填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
独立学院与大学内部下属二级学院的区别还在于其部分的民办性。独立学院由于其独立性,其经费来源不是来自国家拨款,而是由学院的举办方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得到,在经费、学费和其他一些相关的管理上也都是参照民办大学的方式进行管理。独立学院正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政策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独立学院发放毕业证书有变,2003年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招收的新生,毕业证书不再发放校本部的证书,改发独立学院的证书。学士学位证书还是由校本部发放。
按照教育部要求,从2008年开始,独立学院录取的本科新生,毕业时要统一授予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不再颁发母体高校的学位证书。
根据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档案精神,普通独立院校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可以在本地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开学报导后教给所读院校申请“助学贷款”或在生源所在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毕业后在招聘录用、考研、公务员报考及其它方面待遇等均与其它本科完全相同。例如:留学、考研、考公务员、户籍管理,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其它传统本科学生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
独立学院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部分独立学院经过教育部审批可以招收专科专业。
独立学院与其他本科高校具有平等的合法地位。
院校名单
截至2016年05月30日,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达266所。
北京
首都师範大学科德学院 |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
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 天津师範大学津沽学院 |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
河北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秦皇岛) |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保定) | 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邯郸) |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保定) | 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石家庄) | 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石家庄) |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石家庄) | 河北师範大学汇华学院(石家庄) |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天津、廊坊) |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唐山) |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石家庄) |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石家庄) |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保定) |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唐山) | |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黄骅)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廊坊) |
山西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 山西师範大学现代文理学院 |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 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 |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 |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辽宁师範大学海华学院 |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 |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 锦州医科大学医疗学院 |
吉林
吉林师範大学博达学院 |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 东北师範大学人文学院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
黑龙江
黑龙江工程学院崑仑旅游学院 |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 上海师範大学天华学院 |
江苏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 南京师範大学泰州学院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 南京师範大学中北学院 |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 苏州大学套用技术学院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 江苏师範大学科文学院 |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 |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
浙江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 浙江师範大学行知学院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 杭州师範大学钱江学院 |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 |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 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 |
湖州师範学院求真学院 |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
安徽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合肥) | 安徽师範大学皖江学院(芜湖) |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合肥) |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合肥) |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马鞍山) |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蚌埠) |
淮北师範大学信息学院 | 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合肥) |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马鞍山) |
阜阳师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
福建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
福建师範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南安) | 福建师範大学协和学院 |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州) |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
江西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 江西师範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 江西理工大学套用科学学院 |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 赣南师範大学科技学院 |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 |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
江西科技师範大学理工学院 |
山东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聊城) | .山东师範大学历山学院(青州) | 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济南) |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 |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岛) |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城阳) |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东营) |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烟台) |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莱阳) |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泰安) |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泰安) |
河南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新乡) | 河南师範大学新联学院(新乡、郑州) |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新乡) |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开封) |
湖北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 |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 |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 |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
湖北师範大学文理学院 |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
湖南
湖南师範大学树达学院 |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 |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 |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 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
湖南工程学院套用技术学院 |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 衡阳师範学院南岳学院 |
广东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广东技术师範学院天河学院 |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 广州大学华软软体学院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
广西
广西师範大学灕江学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 |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 广西师範学院师园学院 |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 重庆师範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
四川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绵阳、成都)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乐山) |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南充、成都)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成都) |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眉山) |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成都) |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成都) |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成都) |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绵阳) |
贵州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 贵州师範大学求是学院 | 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科技学院 |
贵阳中医学院时珍学院 |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 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 |
云南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 云南师範大学商学院 |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丽江) |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 云南师範大学文理学院 |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
陕西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学院 | 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 |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 长安大学兴华学院 |
甘肃
西北师範大学知行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
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
宁夏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
青海
青海大学崑仑学院 |
新疆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新疆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 石河子大学科技学院 |
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 |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 内蒙古师範大学鸿德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