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角犀属
独角犀属(学名:Rhinoceros):仅有二种动物,爪哇犀和印度犀。与大部分犀牛不同的是,它们只有一个角。体肥笨拙,体长2-4米,肩高1.5-1.9米,体重900-3000千克之间。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喜欢栖息在高草地、芦苇地和沼泽草原地区。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草、芦苇和细树枝等。 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却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
分布于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爪哇岛的Udjung Kulon国家公园和越南的Tien国家公园。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独角犀属
- 拉丁学名:Rhinoceros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哺乳纲
- 亚纲:真兽亚纲
- 目:奇蹄目
- 亚目:角型亚目
- 科:犀科
- 属:独角犀属
- 种:爪哇犀、印度犀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称:One-horned Rhino
形态特徵
独角犀属与大部分犀牛不同的是,它们只有一个角。包含二个种类: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和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体肥笨拙,体长2-4米,肩高1.5-1.7米,肩高1.5-1.7米,体重900-3000千克之间。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身上有明显的皮褶,皮上还有许多圆钉头似的小鼓包,好像披着一层厚厚的铠甲。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在高草地、芦苇地和沼泽草原地区。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草、芦苇和细树枝等。但皮褶之间的皮肤很细嫩,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因而它们几乎每天都进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虫叮咬。雌犀3-4岁成熟,雄犀7-9岁成熟。每产1仔,2月底至4月底出生,孕期约17个月。新生幼犀体长1-1.2米,肩高约60厘米,体重约65千克,幼犀每天可增重2-3千克,约两岁断乳。寿命可达50年。
分布範围
分布于尼泊尔、印度东北部、爪哇岛的西开普国家公园和越南的Tien国家公园。
该属物种
中文名称 | 学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爪哇犀 | Rhinoceros sondaicus | Desmarest, 1822 |
2 | 印度犀 | Rhinoceros unicornis | Linnaeus, 1758 |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易危(VU)——1种;极危(CR)——1种。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保护动物
外交赠送
2018年6月,中尼双方签署关于《赠送两对亚洲独角犀牛的谅解备忘录》后,两对亚洲独角犀牛已先后落户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和上海野生动物园。9月26日,尼泊尔首次向我中国赠送两对亚洲独角犀牛用于繁育研究和展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