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河
玉溪河,长江支流岷江的支流大渡河的支流青衣江上游宝兴河的支流。芦山河,古称青衣水、蒙水,近代名称很多,常称玉溪河。它最早是被视为青衣江的主源,以为水发蒙山(今罗绳山),但实为发自邛崃山脉南段羊子岭大雪塘,源流段称黄水河,流至锯于山后称玉溪河,直奔金鸡峡,此峡长约1.6公里,雄踞临邛古道,芦山河在此减少了52%的水量,流至芦山城南纳西川河(古名清源河)后,在枯水期多以茶黑色的水流于三江口注入宝兴河。芦山河全长113公里,流域面积1397平方公里,水资源开发程度为青衣江各支流之冠。
1936年1月红四方面军曾以芦山县为中心,建立过四川省苏维埃政权,军民为之浴血战斗,仅芦山县一县就有一千二百余贫苦农民为之捐躯。
名片图:玉溪河邛崃市南宝乡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玉溪河
- 别称:芦山河
- 所属水系:长江支流大渡河支流青衣江上源宝兴河的支流
- 流经地区:邛崃市、芦山县
- 发源地:芦山县与汶川县交界的断头岩南麓
- 主要支流:黄水河、太平河
- 河长:113公里
- 河流面积:1397平方公里
- 河口:芦山县沫东镇三江口
干流情况
芦山河:汉代以前,误以芦山河为青衣水主源,并以西川河为干流,因而有清源河之称。芦山河是青衣江水系中最长的一级支流。芦山河干流上游有黑水河与黄水河二源,黑水河比黄水河长2千米应列为正源。黑水河发源于芦山县与汶川县交界的断头岩南麓,南下纳白英沟、大雪塘沟、三岔沟、麦秧林沟等小支流,在上中嘴汇合黄水河后称大川河。大川河在下中嘴纳铜厂河在洞峡子沟口拐向东流,在大川镇附近纳草米溪、小河子,在断口山南麓纳白石河后拐向西南流,进入邛崃市流境,改称玉溪河。玉溪河原名鱼喜河或鱼戏河,因河水清澈见底,常见鱼群嬉游,后讹作玉溪河。玉溪河在邛崃市境长9.3千米,在玉林山北转回芦山县境,西南流至宝盛乡岩堰村纳驴岩溪,再南下至宝盛乡政府驻地纳太平河后即进入尖峰顶与正西山夹峙.的金鸡峡。金鸡峡是芦山县四峡之一,峡长约6公里,峡中峰天相接,水回峰映,四季翠黛,清幽胜似巫峡。玉溪河引水工程大坝横亘峡中,穿正西山引水隧洞东去,截去玉溪河年均流量78.8%。峡口雄踞古青龙关隘,关门依山傍水,城堞犹存。玉溪河出金鸡峡后改称龙门河,河道蜿蜒于芦山向斜中,流经龙门、隆兴、升隆三个乡,在芦山县城南端接纳清源河后,始称芦山河。南下经沫东镇,在三江口注入青衣江。全长113千米,流域面积1397平方千米。河口高程645米,流量55.81 m3/秒,落差3595米。水能理论蕴量干流32.12万千瓦,加上支流为42.855万千瓦。
主要支流
黄水河,是芦山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芦山县与汶川县交界的大雪峰西侧5028峰南麓,发源段称小沟,由冰雪融水形成。向东南纳牛井沟、沙湾沟、鹿厂沟、金鸡峡小沟、乾河等溪流后,在上中嘴注入大川河。长29千米,流域面积201平方千米。河口高程1720米,流量7m3/秒,落差2740米。
黑水河,玉溪河上源,又名长石坝河,发源于大邑县双河乡境内的大雪峰东,南流纳白英沟、三岔沟、麦 秧林、冷浸沟等支流,在中嘴汇黄水河后名大川河(玉溪河),出县境,经芦山县注入青衣江 。河 道上宽下窄,深切谷,个别河段成一线天的高山峡谷。此河在县境内主河道长 26 公里, 流域面积 187 平方公里, 年平均流量 7.09 立方米/秒至 10.0 立方米/秒, 水能理论蕴 藏量 7 万千瓦,可开发容量 5 万千瓦。
太平河,是芦山河的第三大支流。发源于锅盖子顶顶南麓,始段称正河;向东南纳瓦滓溪后转向南流,在中林乡政府驻地纳磨刀溪后改称中林河;在太平镇政府驻地纳大河后改称太平河;转向东南在宝盛乡政府驻地注入玉溪河。长28千米,流域面积212平方千米。河口高程840米,流量8.47m3/秒,落差1560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32万千瓦。
清源河,是芦山河第一大支流。上游在宝兴县境,发源于穆坪镇南2580米峰东南麓,始段称清水溪,进入芦山县境后改称西川河。西川河原名需川河,后讹称为西川河,向东南流至双石镇政府驻地纳北来石宝河后进入长约5千米的灵关峡。灵关峡是西川河下截石灰质砾岩形成的箱状峡谷,为芦山四峡之一。东侧为黄茅坡,西侧为关防山,为古灵关关隘遗址,峡壁上栈道遗蹟犹存。峡中怪石嶙峋,顶覆峻崖;仰望苍穹,天仅一线,有“十里峡谷一线天”之称;岩壁间苍藤古葛蔓生,飞瀑直漱;全峡清幽险峻,与瞿塘媲美。西川河出峡谷后,改称清源河,以古时误为青衣江主源而命名。河水流经仁加、清源两乡在芦山县境南端注入芦山河。长34千米,流域面积201.9平方千米。河口高程660米,流量7.48立方米/秒,落差1050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41万千瓦。
治理开发

四川省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修建于“文革”时期,属于“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工程,主干渠处于海拔800m以上山区,沿邛崃山脉环绕盘行,所经地段山势陡峻,地形地质条件複杂,渠床多为坡堆积层,雅安砾石层,结构疏鬆,透水性强,自然灾害威胁严重。沿渠有隧洞16处(长12775米),渡槽18处(长1157米),暗渠57处(长3606米),输水建筑物约占渠道总长的33%。此外,还有分水、泄水、节制闸、桥涵、溢流堰等建筑物500多处。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準低,衬砌技术差,运行中,渠道垮塌、渗漏、淤积等问题十分严重,工程安全隐患多,管理难度极大。全灌区实际建成乾、支、斗渠98条(全长1148km),其中:主干渠 (全长51.5km),乾渠、分乾渠16条(全长380km),灌区内中、小型水库45座,库容约8000万m3,电力提灌站260座,基本形成了引、蓄、提结合,大、中、小配套的水利灌溉体系。


玉溪河灌区,是四川省大型灌区之一,玉溪河灌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岷江、青衣江之间的浅丘台。地跨成都、雅安两市,幅员面积1748km2,地势较高,多为丘陵、台地。灌区人口76万,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靠玉溪河引水工程进行灌溉。该工程设计灌面86.64万亩,设计引水流量34m3/s,灌溉成都市的邛崃、蒲江及雅安市的名山、芦山四(县)市,现有效灌面62万亩。玉溪河灌区管理处坚持“为灌区服务”的思想,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加强内部管理,加大投入进行工程改造,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1978年引水工程投入运行来,正常情况下,年通水在350天,引水总量在6.2亿立方米以上,彻底结束了灌区历史上“靠天吃饭”的局面,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灌区水产养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社会效益明显。玉溪河引水工程已成为灌区人民生活的依靠,为四县(市)农业生产、城乡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