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冰(中山大学教师)
王冰,女,新闻学博士(中美联合培养),创意媒体设计系讲师(校方已批准其辞职申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冰
- 国籍:中国
- 职业:教师
-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 代表作品:《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想像》
基本情况
王冰,女,新闻学博士(中美联合培养),创意媒体设计系讲师(校方已批准其辞职申请)。
研究领域
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媒介环境学,影视媒介,媒介社会学
教育经历
1999年至2003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专业 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3年至2005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西新闻比较方向,硕士研究生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威廉?帕特森大学(William Paterson University)国家公派留学
2005年至2008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比较新闻学与跨文化传播方向 获文学博士学位(中美联合培养)
工作经历
2008年10月至今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
2008年10月至今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博士后
2006年2月至5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访问学者(博士项目)
2006年2月至5月,香港无线电视(香港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新闻及资讯部记者
2004年4月至2008年10月,香港《文汇报》兼职记者
2002年2月至8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节目组实习记者、策划
学术论文
1、论文《媒介即控制及其理论想像》,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全国人文类新闻传播一类期刊)2009年第6期
2、论文《新闻评论的舆情呈现:强市场“弱参与”环境中的公共意见表达》,载《公共立场:新闻评论与今日观察研究》,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3、论文《灾难视觉生产的伦理困境:一种媒介环境(media ecology)的视角》入选“跨文化对话:媒介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国际学术会议暨媒介教育联合会(MEC)会议,2009年12月9日-10日,武汉
4、论文《强市场中的“弱参与”:虚拟社会网路的联结矛盾》,宣读于2009年11月20-22日“2009年中国新媒体传播年会”,北京
5、论文《虚拟社会网路的传播模式》,入选2009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
6、论文《多元网路媒介环境中对外传播的偏向与路经:一个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考察》入选2009年11月26日至27日“全国第一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北京
7、论文Representing the Public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dia Ecology in Transformational Society of Contemporary China:A Case Study of Society in the News入选英国伦敦conferenc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Chinese media’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会议宣读论文,2009年6月,即将被2009年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WPCC)(hard copy and online)收录
8、论文《在创新中建构和谐的博士后学术环境》,宣读于2009年5月2009中国博士后创新论坛,入选《2009年中国博士后创新论坛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2009年5月第一版。
9、论文《媒介即控制及其理论想像》,宣读于2008年12月6日至7日香港中文大学“华人传播想像”国际会议
10、论文《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2006年第3期,《新闻与传播研究》(全国人文类权威期刊),被2007年1月号中国人民大学複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亦被《新华文摘》转载
11、论文《在创新中建构和谐的媒介环境》,2007年第1期,《新闻前哨》(全国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
12、论文《大陆媒体关于连宋大陆行的话语置换》,宣读于2005年11月“两岸迈入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
13、论文《<东方时空>的人文关怀》,宣读于2005年4月英国桑德兰大学小型国际会议
14、论文《中华媒介生态史的三个维度》,2005年4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论文《“自媒体”的歧路花园》,2005年第1期《学术论坛》(全国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
16、论文《全球化消费主义中的几个当代传媒问题》,2005年第6期《南方电视学刊》
17、论文《“百姓”叙事的迷途》,2004年第6期《南方电视学刊》
18、论文《西方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现状与意义》,宣读于2004年9月亚洲传媒论坛,“新闻学与传播学:全球化的研究、教育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
19、负责《客群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六章和第十章的翻译
学术专着
论着《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想像》,本人为唯一作者,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该论着获得2009年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库出版资助。
主要学术
1、2006年2月至5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访问学者(博士项目)
2、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美国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威廉?帕特森大学(William Paterson University)国家公派留学
3、2007年11月14至18日,入选全美国家传播学会(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简称NCA)第93届年会大会志愿者
4、2007年11月间,以英语为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媒介研究方向研究生讲授中西书写传统比较专题(A Comparative Study of Writing systems between West and China)
5、2005年夏季和2006年夏季,两次应邀为《长江航运报》记者、编辑和通讯员进行采编培训和评稿工作,并作“深度报导如何深入”的报告。
6、2009年6月25日,参加广州日报社“2009全媒体研修班”,并为记者编辑做了题为“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中西全媒体比较”的报告。
7、2009年7月-8月间 选拔参加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新闻传播学及研究方法前沿暑期学校。授予结业证书。
研究项目
1)2009年12月-2011年12月,项目负责人,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下广东新闻网站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000———4221002)
2)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纵向课题“媒介环境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17000——4109008)
3)2009年3月—2009年8月 课题负责人,主持广东省委宣传部重大科研项目“国际视野下提升广东对外传播能力战略研究”网路传播课题(已结项)
4)2008年11月—2009年10月,项目负责人,主持中山大学青年教师起步项目“媒介环境建构的内在逻辑和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1700——3171913)(已结项)
5)2009年6月—2011年6月,子课题负责人,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新技术环境下如何提升中国新闻网站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主要研究人员第三)
6)2009年10月至今,项目主要成员,参与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局委託广州市数字出版产业状况统计调研
7)2009年7月至今,“曲面造型新方法的研究与套用”, 2009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 主要研究人员(第三)
8)参与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传媒的社会控制研究”(04JJD860002),主要成果为:刊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3期的论文《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以及博士毕业论文《论北美媒介环境理论的建构及其问题》 获奖情况
1)2009年8月 获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新闻学与传播学类二等奖。 授奖部门:国家教育部
2)2008年12月 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授奖部门:湖北省人民政府
3)2009年10月获“中国经济舆情与《今日观察》现象”研讨会 论文优胜奖。授奖部门:中央电视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
4)2008年获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授奖部门:武汉大学
5)担任策划、编导的多个电视节目多次获奖
学术兼职
2009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广州日报》联合主办“广州地区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专家组成员
北美媒介环境学会(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会员
王冰深陷博士后论文抄袭门
中山大学教师被曝论文抄袭 致歉称存在误会
南方日报讯 昨日(2011年9月26日),知名媒体人石扉客微博爆料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王冰博士,将我一篇14620字的新闻报导完整地抄袭进一篇博士后论文里”。该微博随即引发大量网友的转发和热议,成为昨日网上焦点话题之一。其部落格也对此事进行了详细说明。
学术论文抄袭新闻报导?
据介绍,此次被抄袭的新闻报导《一个非典型央视节目的消亡》,最早发表在2008年4月29日的《南都周刊》上。2010年,上述报导在略作修订之后,被收入张志安主编的《潜入深海:三十年深度报导史》,全文14620字,标题为《社会记录:一个异类央视节目的五年史》。
石扉客称,王冰老师的博士后论文《中国媒介环境变迁与传媒行为——〈社会记录〉的生存调查与控制》的第二部分“《社会记录》的五年史及生存调查”抄袭了其上述两篇文章。
石扉客在微博上指出,“最可恶的是,论文脚注、章节附注、参考书目无一处提到出处是我这篇报导,然后在第二部分开头的章节附注里再谎称对我进行了一两个小时的深度採访以作掩护,事发后又致电我辩解说只是初稿”。
两文内容确存在大幅雷同
记者在万方资料库中,找到了署名为“中山大学 王冰”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中国媒介环境变迁与传媒行为——〈社会记录〉的生存调查与控制》。资料显示,该报告完成于2010年,学科专业为社会学,合作导师为中山大学蔡禾教授。
该报告共分五个章节,其中第二章“《社会记录》的五年史及生存调查”确与石扉客的新闻报导内容大幅雷同,注释中也未提到引用了石扉客的报导,注释中确实出现了“笔者对石扉客进行了一两个小时的深度採访”的字样。
据了解,王冰正是凭藉该研究报告“顺利完成了博士后岗位聘用协定书中所签订的科研任务并顺利出站”,更因此获得了“优秀博士后”的荣誉。但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官网对其的介绍中并未提及该研究报告。
当事人致歉,称“存在误会”
昨日15时,记者电话採访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办公室一位黄姓主任。据其介绍,学院领导已获悉此事,院长鬍舒立也要求遵从公开透明的原则处理该事件。具体的处理意见稍后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官方微博上公布。
昨日18时50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官方微博上发布声明称,“今天上午,我院获悉王冰老师博后出站报告涉嫌抄袭一事,院学术委员会已启动相关程式,儘快调查,并公布结果。维护学术道德是我们的责任,感谢石扉客网友提供的信息”。
记者表达了採访当事人的意愿,黄主任在徵求其意见后,向记者转达称:“王冰老师目前不方便接受记者採访。”
另据中山大学《中大青年》记者介绍,昨日下午,王冰接受中大青年记者简短电话採访时表示,自己正在处理该事件,“正在和石扉客老师进行沟通,并向石老师真诚地表示歉意”。她表示,其中存在一些误会,“尤其是版本的问题,确实有些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