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印庚
王印庚,男,1963年生,水产疾病学博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成果转化处处长,水产病害防控临床学科带头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领域首席科学家。兼职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研究生指导老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水产病害防治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理事,农业部水产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农业部第五、六届药物评审专家;社会兼职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侨联委员会委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印庚
- 国籍:中国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职业:研究员
- 毕业院校:厦门水产学院(现集美大学)
- 学位/学历:博士
- 专业方向:水产疾病学
- 职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
- 主要成就:获得技术成果奖16项
简介
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画、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等3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技术成果奖16项;授权国家专利和着作权30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专着2部,参编2部,培养硕、博研究生80多名。
重点开展海参、鲆鲽鱼类的基础生物学、良种选育扩繁、养殖生态学、养殖工艺、设施装备与渔业规划设计等研究。建立了海水鱼类基础生物学、繁育、养殖、营养、病害控制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平台,相继组织开发了云纹石斑、半滑舌鳎、大菱鲆、漠斑牙鲆、塞内加尔鳎、星鲽、条石鲷、长鳍鳗、松江鲈鱼等十余个鱼类养殖新品种,为北方海水鱼类产业化开发奠定了种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选育出具有抗逆耐高温‘高抗1号’刺参新品系,设计完成了海参养殖附着基、饲料消毒仪、病原检测试剂盒等有关养殖工艺、设施装备等技术革新。
围绕鱼、虾、贝、参主要养殖品种,着力开展重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感染微生态学、药理学、新渔药研製、防治技术、微生物净化技术等研究工作。率先系统性完成鲆鲽类和海参疾病流行病学、病原学和防治技术研究,发现并命名20多种新的疾病种类,填补了两大养殖品种疾病研究的空白。
倡导与践行疾病无抗化防治和防控技术集成两大理念,研製开发了中草药複方等专用药品30余种,突破性治疗“对虾白斑综合徵”、“腐皮综合徵”、“小瓜虫病”和“盾纤毛虫病”等疾病顽症。建立了以病原检测试剂盒、专用药物、中草药、绿色消毒剂、免疫增强剂、微生态製剂、多联疫苗等为主体的疾病防控技术体系,整体上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疾病防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构建了北方水产养殖动物病原库、水产疾病防治档案库、水产动物养殖技术工艺资料库,由此建立了“北方水产疾病远程会诊中心站”和专业化水产医院,实现音视频同期传输功能的异地会诊能力,累积完成疾病诊断万余次,为养殖厂挽回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多次组织全国性、区域性产业发展论坛和研讨会,数百次深入养殖生产一线进行专题讲座和疾病防治指导,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000余人次,技术辐射区域140万亩;数十次受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採访,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抗击灾害等技术推介;技术信息普及率高、影响力大,被誉为“甘做赤脚医生的海归学者”。
获得青岛市侨界十大杰出人士、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工人先锋、青岛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服务与推广标兵、黄河三角洲学者、江苏省双创人才等荣誉称号。
教育经历
1981.9-1985.7 厦门水产学院(现称:集美大学) 海水养殖 学士
1991.8-1992.1 农业部科技干部英语培训班 科技英语 结业
1993.7-2001.2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水产疾病控制 博士
工作经历
1985.08-1986.0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见习期
1986.09-1992.0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1992.06-1994.0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病害组组长
1994.09-2001.0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病害研究室副主任
2001.4-2003.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科研处副处长(主持)、 副研究员;水产高效健康养殖与集成技术学科带头人
2003.8-2011.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鱼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青岛市鱼类种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1.6 - 至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成果转化处处长、研究员
研究成果
1、系统性的完成了养殖大菱鲆和刺参的疾病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也对半滑舌鳎、牙鲆、花鲈、许氏平蚰、大黄鱼等多种海水养殖经济动物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并命名了鲆鲽类的病毒性红体病、细菌性红体病、皮疣病、烂鳍病、腹水病、白便症、疥疮病、鼓眼症、大菱鲆幼鱼白鳍病、黑瘦症、脾肾白浊病、红斑症、盾纤虫病、鞭毛虫病、刺激隐核虫病,游泳性鱼类的皮肤溃疡症、烂鳃症、胀鳔症和刺参的腐皮综合徵、烂边症、烂胃症、化板症,以及对虾细菌性白斑病等40余种新的病害种类。
2、分离鉴定了鳗弧菌、灿烂弧菌、鲨鱼弧菌、大菱鲆弧菌、哈维氏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海单胞菌、假单胞菌、大菱鲆红体病病毒、蟹栖异阿脑虫、飘游鱼波豆虫、刺激隐核虫、车轮虫、刺参后口虫等20余种(株)病原。在总结流行病学特徵的基础上,开展病原微生态学、病原学等致病机理研究,通过DGGE、Roche 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机体和养殖环境菌群结构及丰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疾病发生阈值。相继完成了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烂鳍病、白便症、鼓眼症、大菱鲆仔稚鱼白鳍病、黑瘦症、脾肾白浊病、盾纤虫病,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症、腹水病,鲈鱼皮肤溃疡症、烂鳃症,刺参腐皮综合徵以及对虾细菌性白斑症、红斑症等重要疾病的病理学研究,补充和丰富了我国海水经济动物的病理学研究资料,为疾病的科学诊断和发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工作基础。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构建了我国北方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疾病档案,为深入开展疾病研究和临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3、针对产业需求开展了长期的疾病临床防控技术研究工作:(1)发现报导细菌性对虾白斑病(Bacterial white spot syndrome, BWSS), 收录于FAO《Asia Diagnostic Guide to Aquatic Animal Diseases》。几乎养大多数殖者误认为白斑病都是由WSSV病毒引起,消极採取措施、停止养殖管理或者消毒处置,给养殖生产造成了极大混乱和经济损失。弄清病毒性、细菌性两种白斑症的本质区别,对防控对虾疾病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以细胞係为载体创建了高通量筛选抗WSSV中草药的实验模型,筛选出抗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中草药複方,临床效果显着,对产业来说找到了治疗白斑综合症的实用性方法;同时也筛选出防治海水鱼类刺进隐核虫病、盾纤毛虫病以及刺参腐皮综合徵等多种重要疾病的中草药複方或专用药品,高效治疗疾病顽症,这些重大技术突破为对虾、鲆鲽类、大黄鱼、刺参等多个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3)走遍全国沿海对虾主产区进行调研,通过对“肝胰脏急性坏死综合徵”流行病学、病原学、药效学、毒理学、临床实验,确定了这一重大疾病的主要致病原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并筛选出专用治疗药物,建立了使用方法和规範,为产业提供了急需技术。
4、倡导与践行疾病无抗化防治和防控技术集成两大理念,设计完成了病原检测试剂盒、海参养殖附着基、饲料消毒仪、海参投餵装置等有关养殖工艺、设施装备等技术革新,研发系列化专用药品、技术产品30余种;八项专利技术和药物配方转让到多家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以病原检测试剂盒、专用药物、中草药、绿色消毒剂、免疫增强剂、微生态製剂、多联疫苗等为主体的疾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疾病临床防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知名的疾病防控和谘询平台。
5、选育出具有抗病耐高温的“高抗1号”、出皮率高的“青青1号”、刺型佳的“多刺1号”等多个刺参新品系并进行了推广养殖,作为技术支撑成功申报青岛市3家省级良种场,与龙头企业共建"黄河口海参产业技术研究院"。
6、收集保存了2000余株病原和环境益生微生物,构建了北方水产养殖动物病原库、疾病档案库、养殖资料库,建立了"北方水产疾病远程会诊中心站",辐射黄渤海沿岸10余个地区,实现了音频、视频和显微图像同步传输的异地水产疾病远程会诊功能。
获奖情况
1. 《大菱鲆疾病综合控制技术及示範推广》,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获奖时间2011年
2. 《刺参良种培育与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和套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二,获奖时间2011年
3. 《养殖刺参疾病防控技术及示範推广》,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获奖时间2010
4. 《海水鱼类主要致病弧菌的病原学及发生机制》,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获奖时间2008
5. 《养殖刺参疾病防控技术与示範推广》,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获奖时间2011
6. 《大菱鲆疾病综合控制技术及示範推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获奖时间2010
7. 《半滑舌鳎繁育生物学及产业化示範推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一等奖,排名第十五,获奖时间2008
8. 《半滑舌鳎繁育生物学及产业化示範推广》,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十五,获奖时间2008
9. 《营养调控改善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品质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2,获奖时间2012
10. 《营养调控改善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品质的研究》,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2,获奖时间2013
11. 《中国对虾複合性状良种(黄海1号)养殖模式技术开发》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三等奖,排名第4,获奖时间2009
12. 《海参敌害生物玻璃海鞘的杀除及专用药物的套用推广》潍坊市寒亭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3
13. 《海参敌害生物玻璃海鞘的杀除及专用药物的套用推广》潍坊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
专利着作
1. 王印庚;李秋芬;张正,养殖大菱鲆烂鳍病防治药物配方, 授权号:ZL 200310105577.0授权时间:2006.06.14
2. 王印庚;张正;陈霞,鲆鲽鱼类养殖的腹水病防治药品配方, 授权号:ZL 200510044756.70授权时间:2008.10.1
3. 王印庚;陈洁君;陈霞,防治海水鱼类盾纤毛虫病的中草药複合配方,授权号:ZL200510044755.2授权时间:2009.07.15
4. 王印庚;陈洁君;荣小军,海水鱼类盾纤虫杀虫剂配方, 授权号:ZL 200510044757.10授权时间:2009.7.15
5. 王印庚;李涛;廖梅杰;梁友;张正;曲江波;陈霞,工厂化养鱼池水面污物清除器, 授权号:ZL 200910229890.20授权时间:2011.06.15
6. 王印庚;荣小军;冷敏;廖梅杰;陈霞;曲江波,刺参腐皮综合徵的抗菌免疫双效複方中草药, 授权号:ZL 200910017176.70授权时间:2011.01.26
7. 王印庚;任海;张正;陈霞;廖梅杰;荣小军;曲江波;翟介明,大菱鲆细菌性疾病的多效中草药複方, 授权号:ZL 201010100782.80授权时间:2011.10.05
8. 王印庚;梁友;曹磊;王庚申;高淳仁;廖梅杰;葛岩;曲江波,海水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净化系统中生物膜快速构建方法, 授权号:ZL 201010278936.20授权时间:2012.04.11
9. 王印庚;梁友;刘新富;覃盼;管敏;高淳仁;张正;李彬;曲江波,水产养殖废水处理装置, 授权号:ZL 201010278036.80授权时间:2013.01.09
10. 王印庚;李万春;王岚;廖梅杰;栾洋;陈贵平,一种复层组合式立体海参养殖附着基及其组合方法,ZL201310384779.70授权时间:2014.10.01
11. 史成银;王印庚;黄倢;王清印,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法, 授权号:ZL 200410085399.40授权时间:2006.09.13
12. 廖梅杰;王印庚;郝志凯;荣小军;张正;陈贵平;梁友;陈霞,活体刺参体重测量方法, 授权号:ZL 201010100781.30授权时间:2011.10.05
13. 张正;王印庚;邓楠楠;廖梅杰;王岚;荣小军;李彬,鲆鲽鱼类五联灭活疫苗及其製备方法, 授权号:ZL 201110092121.X授权时间:2012.11.21
14. 廖梅杰;王印庚;李万春;张正;荣小军;管敏;李彬,海参养殖附着基, 授权号:ZL 201110130253.7授权时间:2013.04.17
15. 荣小军;王印庚;李彬;王岚;廖梅杰;张正;陈霞,防治刺参纤毛虫病的中草药複合配方, 授权号:ZL 201210410976.70授权时间:2013.11.13
16. 常青;梁萌青;王印庚,大菱鲆口服免疫增强剂及配製方法, 授权号:ZL 3138827.20 授权时间:2005.7.6
17. 张正;李彬;王印庚;荣小军;王岚;廖梅杰;陈贵平;于雯雯,海水盾纤毛虫体外活体培养培养基的製备及培养方法, 授权号:ZL 201110414123.60授权时间:2011.12.13
18. 荣小军;李彬;王印庚;廖梅杰;张辉;张正;陈霞;薛太山,刺参肠道内容物及环境底泥中生物总DNA的高效提取方法, 授权号:ZL 201010257224.2授权时间:2012.10.03
19. 张正;陈贵平;王印庚;荣小军;廖梅杰;王岚,工厂化养殖浮性卵的收集设施及方法, 授权号:ZL 201010239746.X授权时间:2012.07.25
20. 荣小军;王岚;王印庚;张正;廖梅杰;李彬;陈贵平;陈霞;薛太山,一种蜡样芽孢桿菌及其製剂和套用, 授权号:ZL 201010602326.30授权时间:2013.09.25
21. 廖梅杰;李彬;王印庚;王崇明;张正;荣小军;陈贵平;王岚;陈霞;曲江波,一种萎缩芽孢桿菌及其製剂和套用, 授权号:ZL 201010602309.X授权时间:2014.03.26
22. 梁萌青;孙慧玲;燕静平;王印庚,刺参配合饲料添加剂的配方, 授权号:ZL 200710114799.70授权时间:2010.12.29
23. 荣小军;李彬;廖梅杰;王印庚;王岚,刺参体内寄生性后口虫液体培养基製备及培养方法, 授权号:ZL 201210411330.00授权时间: 2013.12.18
24. 马爱军;陈超;雷霁霖;庄志猛;王印庚,获得大菱鲆优质受精卵的方法, 授权号:ZL 200510042441.90授权时间:2008.05.21
25. 朱建新;黄滨;曲克明;刘慧;王印庚,环流式养殖水固液分离装置, 授权号:ZL 201010157908.50授权时间:2011.11.16
26. 曲克明;桑大贺;赵俊;马绍赛;徐勇;王印庚,养鱼池循环水多功能固体污物分离器, 授权号:ZL 200810014133.90授权时间:2008.07.23
27. 荣小军;李彬;王岚;廖梅杰;张正;王印庚;陈贵平,一种海水纤毛虫体表纤毛的脱毛方法,ZL201210411092.30 授权时间:2014.09.17
28. 王印庚;王友涛;荣小军;张正;陈霞;陈贵平;李娟,养殖刺参流体饲料消毒器, 授权号:ZL 201020149980.90授权时间:2011.01.05
29. 王印庚;管敏;葛岩;曲江波;高淳仁;梁友;张正,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净化池套管式排污装置, 授权号:ZL 201020525755.0授权时间:2011.07.06
30. 王印庚;陈贵平;李万春;管敏;廖梅杰,海参养殖附着基, 授权号:ZL 201120270506.6授权时间:2012.02.22
31. 廖梅杰;王印庚;李万春;张正;荣小军;管敏;李彬,海参养殖附着基, 授权号:ZL 201120160754.50授权时间:2011.12.21
32. 管敏;王印庚;廖梅杰;陈贵平;张正;荣小军;管敏;李彬,海参养殖人工渔礁,201120160752.60授权时间:2012.01.04
33. 张正;王印庚;王岚;李彬;廖梅杰;荣小军;陈贵平,一种用于海水工厂化养殖育苗池的换水装置, 授权号:ZL 201120521077.50授权时间:2012.07.25
34. 陈贵平;王印庚;廖梅杰;李娟;李素红;张正;李彬,海参养殖附着基, 授权号:ZL 201220102070.40授权时间:2012.3.19
35. 陈贵平;李娟;王印庚;廖梅杰;李素红;张正;李彬,鲆鲽鱼类育苗池的换水器, 授权号:ZL 201220102101.60授权时间:2012.03.19
36. 陈贵平;管敏;王印庚;李素红;廖梅杰;张正;李彬;李娟,海参网箱养殖附着基, 授权号:ZL 201220102044.1授权时间:2012.10.24
37. 朱建新;黄滨;曲克明;刘慧;王印庚,环流式养殖水固液分离装置, 授权号:ZL 201020172182.80授权时间:2012.12.22
37. 曲克明;桑大贺;马绍赛;赵俊;徐勇;王印庚,养鱼池循环水多功能固体污物分离器, 授权号:ZL 200820017332.00授权时间:2009.01.07
39、王印庚, 荣小军, 廖梅杰, 李彬, 陈贵平, 刘崎, 范瑞用, 邹安革. 刺参健康养殖与病害防控技术丛解. 北京: 农业出版社. 2013.
40、王印庚,马爱军,杨志.大菱鲆健康养殖与疾病综合防控技术. 北京:北京农影音像出版社.2005.
41、司徒建通,刘雅单,王印庚,王桂堂,杨先乐,汪开毓.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挂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2、贾敬敦, 蒋丹平, 杨红生, 陈兆波, 王印庚.现代海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论文发表
1. Meijie Liao, Yingeng Wang, Xiaojun Rong. Development of New Microsatellite DNA Markers from Apostichopus japonicus and Their Cross-Species Application in Parastichopus parvimensis and Pathallus moll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1,12:5862-5870.(SCI, 通讯作者)
2. X.J. Rong, Y.J. Xu,Q.Y. Wang, M.J. Liao,X.Z. Liu,C.Y. Pan,Z. Zhang, Y.G. Wang.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rom Coilia ectenes. 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2013,12(4):6011-6017(SCI, 通讯作者)
3. Zhang Zheng, Wang Yingeng, Wang Qingyin. Study on the immune enhancement of different immunoadjuvants used in the pentavalent vaccine for turbo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2,32,391-395. (SCI)
4. 张 正,王印庚,曹磊,王岚,曲江波,廖梅杰,李彬. 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快速挂膜试验.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12,28(15):157-160. (EI,通讯作者)
5. 马荣荣,胡鲲,王印庚,吴冰醒,杨先乐.“美婷”原料药在鱼肌肉组织中残留检测前处理方法,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6):121-125.
6. 张正,王清印,王印庚,廖梅杰,姜卓,樊瑞锋,曲江波,徐荣静. 弧形筛及生物净化池净化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11,27(2):176-180. (EI)
7. 王印庚,刘志伟,林春媛,陈霞,王玲,李华. 养殖大菱鲆隐核虫病及其治疗.水产学报,2011, 35(7): 1105-1112. (通讯作者)
8. 王印庚,谢建军,荣小军, 廖梅杰,张正. 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徵2种致病菌间接萤光抗体快速检测方法.中国水产科学, 2010, 17(2):329-336. (通讯作者)
9. 王印庚,秦蕾, 张正,马爱军,张立敬. 养殖大菱鲆的爱德华氏菌病. 水产学报,2007,31(4):487-495. (通讯作者)
10. 王印庚,张凤萍,李胜忠,陈霞,崔玉龙. 刺参腐皮综合徵病原灿烂弧菌检测探针的製备及套用. 水产学报,2009, 33(1): 119-125. (通讯作者)
11. 国子娟,王印庚,荣小军,廖梅杰,郭华荣,韩倩. 刀额新对虾原代淋巴细胞培养及其感染白斑综合徵病毒(WSSV)的病理特徵.水产学报,2014,38(4):583-591.(通讯作者)
12. 王印庚,冷敏,陈霞,荣小军,廖梅杰. 中草药对刺参腐皮综合徵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渔业科学进展,2009, 30(2): 1-7. (通讯作者)
13. 王印庚, 毛明光, 刘宗柱, 张家松, 陈贵平, 廖梅杰, 曲江波. PolyI∶C不同途径诱导大菱鲆Mx蛋白基因的转录. 渔业科学进展,2009, 30(6): 1-6. (通讯作者)
14. 王印庚, 廖梅杰, 郝志凯, 王桂青, 荣小军, 陈贵平, 陈霞. 刺参体腔液穿刺抽取后细胞恢复过程的初步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31(5):52-58. (通讯作者)
15. 王印庚,任海,张正,王岚,荣小军.养殖大菱鲆黑瘦病的病原菌鉴定及杀菌中草药筛选.渔业科学进展,2012,33(4):57-63
16. 王印庚,陈君,潘传燕,翟介明,孙礼娟,刘江春.鲆鲽类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杀除工艺,
17. 王印庚,郭伟丽,荣小军,李彬,廖梅杰,张正,陈霞,刘昇平.养殖刺参“化板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渔业科学进展,2012,33(6):81-86.
18. 邓楠楠,王印庚,张正,曲江波,廖梅杰,张辰仓,王忠华.黄芪多糖佐剂对大菱鲆五联疫苗免疫增效作用,渔业科学进展,2012,33(2):35-42
19. 廖梅杰,荣小军,李彬,张正,王印庚,陈贵平,王岚.刺参池塘底栖真核生物DGGE指纹结构与环境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渔业科学进展,2011,32(6):25-31
20. 荣小军,廖梅杰,张正,王印庚,刘智超,李彬,王岚,陈贵平.迟缓爱德华氏菌SYBR GreenI实时萤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套用,水产学报,2013,37(12):1829-1838
21. 梁友,倪琦,王印庚,刘志伟,陈君.云纹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2011,38(5):31-35
22. 黄华伟,王印庚,陈霞,张凤萍. 老化参池刺参腐皮综合徵致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水产学报,2010, 34(9):1460-1468. (通讯作者)
23. 周晓苏,王印庚, 荣小军, 廖梅杰,李娟,陈霞. 注射一株灭活气单胞菌苗对刺参部分免疫因子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2009, 16(1): 82-88. (通讯作者)
24. 秦蕾,王印庚,张晓君. 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大菱鲆的病理学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2009, 16(3):411-416. (通讯作者)
25. 董丽,王印庚,张正,曲江波,陈霞. 养殖大菱鲆细菌性红体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海洋科学,2009, 33(7): 57-63. (通讯作者)
26. 刘智超,廖梅杰,徐永江,柳学周,王印庚,张正,刘洋. 漠斑牙鲆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美国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2,33(1):40-46. (通讯作者)
27. 覃盼,廖梅杰,徐永江,潘传燕,李彬,王印庚,张正.漠斑牙鲆养殖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海洋科学,2013,12
28. 刘志伟,王印庚,陈霞,林春媛,李彬,李华, 曲江波.双氧水和甲醛在海水中的消解速率及其对水质因子的影响.渔业现代化,2011, 38(3): 18-22(通讯作者)
29. 姜燕,王印庚,薛太山,邹安革,廖梅杰,张正,朱建新,陈贵平,麦康森,张文兵. 刺参池塘养殖系统中发酵饲料的製作与投餵. 渔业科学进展, 2012,33(1):66-71. (通讯作者)
30. 梁友, 王印庚, 倪琦, 刘志伟, 曲江波, 王秉心. 弧形筛在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中的套用及其净化效果.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32(3): 116-120. (通讯作者)
31. 廖梅杰, 郝志凯, 尚德荣, 姜燕, 陈贵平, 王印庚. 浒苔营养成分分析与投餵刺参试验. 渔业现代化, 2011, 38(4): 32-36. (通讯作者)
32. 林春媛, 刘志伟, 王印庚, 李强, 张正, 王庚申. 网箱养殖许氏平鮋疾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河北渔业, 2011, 8:50-54. (通讯作者)
33. 樊瑞锋, 王印庚, 梁友, 高淳仁, 张正, 李彬, 翟介明, 曲江波. 一株广温性大菱鲆肠道益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32(1): 40-46. (通讯作者)
34. 李彬, 荣小军, 廖梅杰, 陈贵平, 张正, 王印庚. 冬季刺参养殖环境与肠道内细菌菌群的研究. 海洋科学, 2010, 34(4):64-69. (通讯作者)
35. 张家松, 王印庚, 陈义平, 张健, 雷霁霖, 李卓佳.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_LAMP_在水生动物病害检测中的套用. 中国动物检疫, 2010, 27(2):71-73. (通讯作者)
36. 陈超, 程波, 于宏, 王印庚, 杨志, 史成银, 曲江波, 赵丛明, 徐静荣, 姜卓. 七带石斑鱼繁殖群体_突眼_症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31(1):25-33. (通讯作者)
37. 李彬, 荣小军, 姜卓, 廖梅杰, 王印庚, 薛太山, 李华. 秋、冬季节刺参养殖池塘浮游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10, 31(3):44-48. (通讯作者)
38. 张正, 荣小军, 王印庚, 廖梅杰, 王岚, 李彬, 陈贵平. 水产疾病远程会诊系统构建及其产业促进作用. 渔业现代化, 2010, 37(6):25-28. (通讯作者)
39. 张春云, 陈国福, 闫培生, 徐仲, 王印庚. 养殖仿刺参霉菌病的病原初探. 水产科技情报, 2010, 37(2): 80-83. (通讯作者)
40. 周书珩, 王印庚, 李胜忠, 荣小军, 李娟, 陈霞. 刺参育苗系统中的敌害生物_玻璃海鞘的药物杀除试验.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30(2): 14-19. (通讯作者)
41. 荣小军, 廖梅杰, 杨志, 曲江波, 王印庚. 国外海参寄生虫病研究概况. 水产科技情报, 2009, 36(1):30-33.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