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王国豫

王国豫

王国豫

王国豫,女,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大连理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国豫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江苏扬中
  • 职业:博士学位
  •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个人履历

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4年7月至1989年9月任复旦大学哲学系助教
1997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与德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1997-2002年任大连外国语学院讲师,德语国家文学研究所所长
2000年7月至10月,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学金)
2002年8月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12月起任大连理工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8月至10月,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学金)
2003年12月任大连理工大学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5年8月-2008年8月任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
2007年10月获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导师刘则渊,Christoph Hubig Stuttgart大学)
2007年12月起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2008年6月起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9年起任大连理工大学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10月起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学术兼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暨中国工程哲学学会 理事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伦理学学会环境伦理学研究会 理事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伦理学专业委员会 理事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

研究领域

一般伦理学,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德国哲学,科学技术与文化

工作成果

主持课题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117):高科技伦理问题研究,2012.12启动。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X048):德国技术伦理学的理论与社会作用机制,2009-2012;
3. 辽宁省教育厅文科基地项目(2009JD10):技术伦理学建构的可能性探索,2009-2012.
4. 辽宁省社科基金(L08BZX009):技术哲学研究前沿——德国的技术伦理与技术评估,2009-2011。
5.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20081s1ktg1x-54):辽宁省与德国巴符州科技经济合作模式研究,2008-2009(已结题);
6.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和谐建构论的技术伦理学(DUTHS2008205),2008.11-2011.10。
7. 科技伦理研究,教育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05-2006(已结题);
8. 大连市与不莱梅州高新技术发展比较研究,大连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2003CIZC226)(已结题);
9. 欧盟的科技一体化政策研究,德国巴士夫(BASF)基金(已结题);
10. 技术伦理与技术评估,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创新基金(已结题)。
11.纳米技术的伦理反思及风险治理.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科研专题重大项目(DUT10RW205)
12. 技术伦理专题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精品课建设基金。2011-2012.
参加课题
13. 纳米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批准号:2011CB933401)
14.中德老工业基地“技术进步-资源效率”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项目(70440004), 2005-2007(副组长,已结题);
15. 德国技术哲学发展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X018);2004-2006(主要成员,已结题);
16. 中国科技伦理思想史研究,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05-2007已结题);
17. 网路技术与文化背景下的哲学问题研究,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05BZX016,2005年已结题)
18. 理工科大学科技伦理教育紧迫问题研究,大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已结题)。

着作和论文

着作:
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专着)。人民出版社 2012年 (待版)
高新技术中的伦理问题(与刘则渊合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待版)
科学技术伦理的跨文化对话(与刘则渊合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德国技术哲学研究(参着)。辽宁出版社,2005年
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德J. Radkau 着,主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论文(含会议论文)
1. Nanoethik: Von der M?glichkeit zur Machbarkeit. Luckner, A. Fischer, P. (ed.) Transcript. 2012
2. On the Feasibility of Nanotechnology. In: Dave Goldberg, Natasha McCarthy, Diane P. Michelfelder (ed.)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pringer, 2012 (in print).
3. Harmonization with nature: a Chinese model of development. In: Steen Hyldgaard Christensen, Carl Mitcham, Yanming An (ed.) I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pringer, 2011 (in print).
4. 经济伦理、技术伦理和环境伦理的视域交融. 载于:卢风、王晓锡主编:《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高端学术对话》。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2012. (待版)
5. 从技术启蒙到技术伦理学的构建。《世界哲学》 2011. 5.
6. 纳米技术:从可能性到可行性。《哲学研究》 2011. 8.
7. “文子”的实践智慧。《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
8. 利用药物进行人类增强的伦理考量。《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3
9. 纳米伦理: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 《科学通报》,2011,1(2)。
10. 纳米技术的伦理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 9. 21.
11. 纳米技术的安全与法律. 《检察日报》学术版, 2010.11.11.
12. 德国的工程伦理研究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0年2期.
13. 德国的中国伦理学研究概述。哲学与宗教。2009 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社.
14. 承认视域差异,寻求交往共识。中国哲学年鉴 2009.
15. 普适计算的伦理挑战《2009年卷中国技术哲学年鉴:工程 技术 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与朱晓琳合着).
16. 问题与探索:国外纳米伦理研究综述。《2009年卷中国技术哲学年鉴:工程 技术 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与龚超合着);
17. 技术自由与自由的限度《2007年卷中国技术哲学年鉴:工程 技术 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 德国不莱梅州与中国大连市中小企业研发模式比较.中国科技论坛﹝J﹞.2008(5):141-144(与侯海燕,刘则渊合着);
19. 中德老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比较研究。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 科学 技术 发展 2006/2007年卷:131-142,(与侯海燕,刘则渊合着).;
20. 技术伦理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与刘则渊合着),《哲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21. 社会 - 技术系统框架下的技术伦理学 —— 论罗波尔的功利主义技术伦理观(与胡比希、刘则渊合着),《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22. 创造性与德国哲学的走向,《世界哲学》2006年第4期;
23. 技术评估的方法与价值冲突(编译,胡比希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2期;
24. 德国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
25. 胡比希的技术伦理思想,《世界哲学》(专栏主持),2005年第4期;
26. 作为权宜道德的技术伦理(编译,胡比希文),《世界哲学》2005年第4期;
27. 技术伦理需要机制化(编译,胡比希文),《世界哲学》2005年第4期;
28. 共同应对现代科技对伦理的挑战(与李文潮合着),《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9. 德国技术哲学家拉普,《2003年卷中国技术哲学年鉴:工程 技术 哲学》,2004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0. 科学技术伦理的跨文化对话和反思《2003年卷中国技术哲学年鉴:工程 技术 哲学》(与李文潮合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31. 胡比希《技术与科学伦理导论》评价(译,豪尔茨文),《2003年卷中国技术哲学年鉴:工程 技术 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 功利主义的伦理观(译,敖特文),《2002年卷中国技术哲学年鉴:工程 技术 哲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会议论文:
33. Nanotechnology and Nanoethics in China. Workshop on History, Philosophy, & Ethics of 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Keynote)10.3.-5. Columbia (USC.) / USA.
34. Ethical Basis and Ways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Nanotechnology(with Liuli).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5.20-21. Dalian
35. Uncertainty of Nanotechnology (with Gongchao)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5.20-21. Dalian.
36. Progress and Considerations of Research on German technology ethics, nanoethics. UQ Centre for Clinical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08.2. 2011, Brisbane
37. Possibility and Feasibility(Keynote). The 3rd International Nanomaterials Ethics Workshop on Socio-Economic Dimension of Nanomaterials. 1.14-15. 2011. Seoul.
38. 利用纳米技术人类增强的安全与伦理问题. “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2011年度会议。2011.9.26-27. 大连。
39. 纳米伦理: 可能性的伦理。第十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2011.8.大连
40. 纳米伦理: 可能性与可行性。东北大学哲学系. 2011年6月29日,瀋阳
41. 经济伦理、技术伦理和环境伦理的视域交融。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高端学术对话。2011.5.北京。
42. 科学技术伦理学。大连化物所文化讲坛。2011.4. 大连。
43. 纳米伦理:安全的伦理问题。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重要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机制与安全性评价研究”项目启动会, 2011.3. 北京。
44. 德国的技术社会学研究。首届技术社会学研讨会。2010.12. 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
45. Gangbarkeit und Machbarkeit.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Darmstadt,2010.5.
46. On the Feasbility of Nanotechnology. Forum on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lorado, 2010. 5.
47. 公众对纳米技术认知的现状与纳米技术公众治理的模式初探——大连地区公众纳米技术认知状况的实证研究(与刘莉等合着)。 第十三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2010,上海。
48. 《文子》的自然观与低碳社会(与胡立功合着)。“走向低碳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与伦理挑战”学术研讨会。2010.8, 济南。
49. 普适计算中的隐私与自由(与朱晓琳合着). 2010. 北京国际信息伦理会议.
50. 德国工程伦理的建制。第四次全国工程哲学学术年会。2009年11月,成都。。(大会邀请报告);
51. 德国的工程伦理学研究。第二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研讨会。09年5月,昆明(大会邀请报告);
52. “德国的中国伦理学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论坛——“各民族传统伦理观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会议。2008年10月,上海.
53. Harmonie als ethisches Ideal und methodologisches Prinzip - Das chinesische Harmoniekonzept. Auf der Deutsch- Chinesischen Tagung: “Technikethik und Wirtschaftsethik im Kulturvergleich. 2008. 07.20. Stuttgart.
54. Ethics of Technolog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gine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hics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Ethics,Juli 2007, Dalian.
55. Chinesische und europaeischen Konzeption von Klugheit im Kulturvergleich, Mai, 2005, Stuttgart.
56. Chance und Risiko der grünen Technik im Licht der traditionellen chinesischen Lebensklugheit. Chinesisch-Deutsches Symposium zur Philosophie und Ethik der Hochtechnologien. Juli 2005,Dalian;
57. R&D cooperation of SMEs: A comparison analysis between Dalian and Bremen. Proceedings of SM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HOU, Haiyan, WANG,Guoyu). July 2005, Dalian;
58. Comparison of High-tech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Dalian and Bremen State of Germany. Proceedings of SM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YIN, Lichun, WANG,Guoyu). July 2005, Dalian.
59. 从诗歌走向实践——德国环境伦理述评。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mentethics. 2004年11月,南京.
60. 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技术哲学与技术伦理国际研讨会, 2004年8月,瀋阳.
61. Freiheit der Technik und Demokratie der Gesellschaft. Deutsch- Chinesisches Symposium: Technik- und Wissenschaftsethik, Okt. 2003, Berlin.

在读学生人数

博士后 1人
博士生4人
硕士生8人

毕业学生人数

7人,其中3人获得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