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蝇(英国近代诗歌)
《苍蝇》是布莱克《经验之歌》中又一首颇有影响的抒情诗。这首诗以苍蝇作象徵物,表现诗人对那些思想贫乏、过着寄生生活的人的轻蔑和嘲讽。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苍蝇
- 类型:诗歌
- 地区:英国
- 作者:布莱克(William Blake)
诗歌原文
小苍蝇,
你夏天的游戏,
给我的手无心地抹去。
我岂不像你,
是一只苍蝇?
你岂不像我,
是一个人?
因为我跳舞,
又饮又唱,
直到一只盲手抹掉我的翅膀。
如果思想是生命,
呼吸和力量,
思想的缺乏,
便等于死亡;
那幺我就是一只快活的苍蝇,
无论是死,
无论是生。
诗歌鉴赏
全诗共五个诗节。第一节写小苍蝇在夏天里胡乱地飞,而小苍蝇对于“我”,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东西,“我”的手无意中就可以将它抹去。第二节由“我”无心地抹去苍蝇,联想到自己也像一只苍蝇,从而又想到苍蝇也像某一种人。四行诗用了两个“岂”字,将“我”的下意识活动逼真地传达了出来。第三节第三节解释了“我”为什幺像苍蝇的原因。因为“我”像苍蝇一样“跳舞”,“又饮又唱”,“直到一只盲手抹掉我的翅膀。‘盲手”,可理解为不经意的举动。第四节是诗歌的中心,是诗人的结论。意思是说,苍蝇没有思想,所以容易抹去,人如果也没有思想,和苍蝇无异,虽生犹死。第五节,由于“我”不会思想,所以“我”就是一只快活的苍蝇,得过且过,管它是死,还是生。
通读全诗,不难体会到诗人对那些像苍蝇一样没有理想,没有生命活力的寄生虫似的人们给予揭露和讽刺。诗歌中的“我”,并非诗人自己,他象徵那些无理想、无感情、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庸人。诗人对他们的人生哲学是不赞同的。
布莱克的诗歌,不受18世纪古典主义诗律的束缚,它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写理想和生活,诗歌富于想像和热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
作者简介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英国诗人、画家和雕刻家。他的艺术和文学作品更强调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现实。在布莱克的想像中,泥土和空气中充满了永恆斗争的精神力量,“飞翔的众位天使,暗中潜伏的魔鬼”。在他儿童时期,他就说自己看到神从窗外向里张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布莱克逐渐形成了神秘的哲学观,在自己的诗作中精心创造一种神话,用以阐释和体现这种哲学理念。他后期的很多诗作晦涩难懂,经常有一本书的长度。不过,有些诗作,如《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年)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年)中收录的,就情感洋溢,几乎有着孩童般的质朴和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