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莱八仙庙会
蓬莱阁庙会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一年一度的庙会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蓬莱市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盛会。正月十六的蓬莱阁庙会是蓬莱市的中国传统民俗集会活动,每年都有来自周边近万名民众前来烧香拜佛,观光游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蓬莱八仙庙会
- 分类:民俗活动
- 地区:山东省蓬莱市
历史庙会
相传神农时代在太阳升至中天时互通有无,做好交易后散伙。殷、周之际,集市初具规模。南北朝时大兴庙宇,活佛升天或菩萨诞辰之类盛会应运而生,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八方游人也赶来观光。商人便来庙前摆摊兜售货物,大约到了唐代,形成了以寺庙为中心进行交易的庙会。
蓬莱旧时的庙会主要有农曆四月二十八日的窑坊会、三月十三日的北王会、四月十四日的刘家沟会、三月二十三日的栾家口会、四月十八日的烽埠顶会、三月初七的徐家集会、二月初十的汰口庙会、四月初八的崮寺店会、六月初八的大辛店会等等。
蓬莱民间自古便盛行崇尚神仙之风。蓬莱的神仙文化,缘起于海市,兴起于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郡志上记载的地方性神仙人物已多达数十位。
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所以蓬莱人有正月十六赶庙会的习俗。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
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籤许愿、捐香火钱。
各地农民组织戏班、秧歌队到蓬莱阁戏楼、广场上表演,届时蓬莱阁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正月初十三、十四,渔民们要过渔灯节,人们纷纷到蓬莱阁的龙王宫送灯、进奉贡品,祈求龙王爷保佑,以图新的一年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
按照风俗,许多人要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若是新春时节,渔民造了新船,船主会择黄道吉日,让船头披彩,船桅挂红旗,然后设供品,点蜡烛,焚香纸,鸣鞭炮,行大礼,接着用硃砂笔为新船点睛、开光,高呼“波静风顺”、“百事大吉”,再送船入海。
今日庙会
每年正月十六一大早,蓬莱阁景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
蓬莱阁全景广场锣鼓喧天,鞭炮长鸣,龙狮齐舞,庙会的重头戏——“龙腾丹崖”秧歌表演在这里如期进行。来自蓬莱阁街道各个社区及驻军部队的表演队表演了龙、狮、旱船、毛驴、腰鼓队、自由滑稽秧歌等民间艺术节目,精彩的表演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使广大市民和游客领略到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的魅力。
蓬莱八仙庙会

蓬莱阁戏楼前,人潮涌动,这里的吕剧演出、民乐演奏、歌舞表演等更是吸引了人们驻足欣赏,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相机拍照留念,记录下这些传统的民俗经典。
庙会当天,八乡百姓,外埠商贾,云集一处,熙熙攘攘,人山人海,货篷摊点,随地而设,百货奇物,应有尽有,吆喝声此起彼落,买者卖者各有姿态。
庙堂里钟鼓齐鸣,香菸缭绕,求吉利者多在此时向神灵虔诚叩拜,许愿还愿。另有唱大戏的、玩猴盘蛇的、耍杂技的、吞刀吐火玩魔术的、耍狮子舞龙灯的、拉洋片的等等,各类民间文艺表演夹杂其中,非常热闹,使庙会成为活跃民众文化生活的场所。
许多庙会节目还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联繫,一些生动的故事代代相传,为庙会增加了迷人的色彩和韵味。庙会还成了当地百姓的一种民间节日,习惯上人们要穿新衣服,改善生活,接待亲朋好友,主人总是以丰盛的饭菜款待来宾。
庙会作为千百年历史中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已深深地积澱在人们心中,在民间百姓的物资与感情交流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庙会节目
莱阁正月十六大型庙会活动庙会结合“中国乡村游”,以“金犬报春”为主题,将丰富多彩的胶东民俗、民艺活动展现在游人面前。活动当天,将在蓬莱阁戏楼、戚继光故里广场举行各种文艺演出。
蓬莱八仙庙会

届时蓬莱阁戏楼将演出吕剧《龙凤面》、《搬窑》以及歌舞《八仙过海》等;戚继光故里广场将有大型武术套路《中国功夫》、戚家拳、鸳鸯阵等武术表演,《海之魂》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蓬莱阁全景广场有“龙腾丹崖”等锣鼓表演以及大型秧歌表演。
庙会时间一般从农曆正月十四至十六,主要包括了蓬莱阁戏楼吕剧演出、民乐演奏、歌舞表演,戚继光故里广场武术表演、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蓬莱阁全景广场大型秧歌表演。广大游客和市民可以亲身领略到由栖霞吕剧团带来的《珊瑚与凤姑》等经典剧目,聆听到《扬鞭催马运粮忙》等民乐经典。
庙会贸易
庙会上的贸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山货。这是指当地的或远道而来的各种土产:木製农具、家具、日用器物,如农具的把柄、犁、木杴、木筢、风箱、桌、椅、板凳等;铁器农具、日用器物,如钁头、锄头、铁铲、瓦刀、木匠工具、门环、门扣、担杖钩子等;各种条编、草编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新製成的大车、小车等。所有这些行市、货物的数量、品种都比平常集市多出数倍,买者卖者都有赶山会的传统心理,至有百数里之外亦来卖山货的。每年七月七日娘娘庙起会,唱戏7天(有时竟唱21天),周近各岛渔民都划小船来赶会,南北各种货船此时也在这儿停靠,海上帆樯林立。岸上、船上全都是赶会的人。这个会上买卖的东西和别处大不相同,多数是为远行的船作补给的行当,油、盐、酱、醋、烟、糖、茶,各种米、面,各种点心,还有锯得短、劈得细、专供船灶做饭用的劈柴。登州城来的货郎,象串街一样从这条船跳上那条船揽生意,形成了海岛庙会的特殊景观。
第二类是饮食与玩具市场。庙会不同于平时集市贸易,带有明显的游乐性质,因此饮食与玩具市场特别发达。饮食方面,饭馆、酒馆、茶馆多临时搭布棚、席棚,或即露天营业。更有许多小贩游串于会场人群中,哪儿有生意,随时停下营业。庙会上的饮食市场,又常常带着季节的特色。会上遂有数不尽的柿子,颜色火红的山楂,卖山楂的人为投合赶会人要吃更要玩的心理,用细麻绳把山楂穿成长长的一串,连成一圈,儿童、青年买得一串挂在项间,特别开心。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俏,卖风筝的、卖“鬼脸儿”(假面具)的、卖竹木刀枪的、卖滑石猴的不胜枚举。泥玩具中的“皮老虎”、木玩具中的“哗啦捧”最为流行。卖玩具的方法有摇彩、套圈、打枪种种。
第三类是各类民间艺人的表演营业。常见的有耍刀枪的、耍戏法的、耍猴戏的、演傀儡戏的、说快书的、说大鼓书的、跑马戏的等。都在广场演出,赶会的人争相围观,每演一个或几个节目,艺人即绕场募钱。只有“拉洋片”的是按座收钱的。“拉洋片”又称“看西洋景”。道具为一大景箱,分上、下两层,皆有画片可轮转调换,上部画片开大景框对外,代为招幌,下部景箱封闭,仅留四只“眼”。顾客坐条凳上,俯首于“眼”上观看,艺人立于箱前,边操纵画片轮转,边以唱词作解说,箱内且悬一套锣鼓,以机线相连,拉动机线即可为艺人的演唱伴奏。在旧时,庙会上也常常出现陋俗。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民政府倡导改革庙会,取消迷信活动,增加经济贸易项目,号为“物资交流大会”。近几年除保留传统的贸易、游乐项目之外,纷纷开办书市和新兴的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庙会面目为之一新。
景区介绍
蓬莱市北黄海之滨,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是一个三面环海的葫芦岛,有一座八仙桥通向景区,将人间与仙境紧紧的连在一起,游览面积5.5万平方米,主要景点近40处。周围海域天高水阔,景色壮观,空气宜人,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春夏之交,常有海市、海滋出现,虚幻缥缈,美不胜收。景区以道教文化和蓬莱神话为背景,以八仙传说为主题,突出大海仙山的创意,集古典建筑与艺术园林于一体,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观览性极强。
蓬莱仙境

八仙过海口景区入口处,前后有两座牌坊,为四柱沖天单檐雕刻的牌坊,高9米,宽13米,进深3米。
第一座牌坊的上额正面与背面分别刻有“八仙过海口”和“人间仙境”九个大字,均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手迹。当年苏东坡曾任职登州,虽然为官只有五日,却做出了另当地百姓世代难忘的好事,并且留下了许多丽辞华章,给蓬莱的山水增添了颜色。
八仙文化
八仙传说,在中国民间流传久远,影响深广。最早可上溯到唐宋时期,诗词、杂记中就有八仙之说。《太平广记》中也有八仙人物的记载。但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并非今天所传的八位仙人。至明代吴元泰所撰《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才认定: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位仙人,一直相传至今。
八仙过海

庙会小吃
地方名吃——八仙宴
蓬莱有“八仙过海”传说,以此为据,1989年蓬莱宾馆厨师新创“八仙宴”:以大虾、海参、扇贝、海蟹、红螺、真绸等海珍品为主要原料,由8个拼盘、8个热菜和1个热汤组成。拼盘製作仿照八仙过海使用的宝物拼成图案,造形生动别致,工艺精巧,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观赏助兴;热菜烹饪更为精緻,呈现蓬莱多处名胜景观,巧夺天工;热汤以八种海鲜加鸡汤製成,味道鲜美奇特。“八仙宴”是蓬莱高级宾馆酒宴类的保留全席。
八仙宴

其他相关
庙会 | 八仙 |
东海龙王 | 海神娘娘 |
活佛 | 吕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