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蔚蓝色的眷恋--福建海洋概览/图说福建
《蔚蓝色的眷恋:福建海洋概览》共分为风貌篇、海水篇、灾害篇、海藏篇、生物篇、风光篇、产业篇、海疆篇共八篇。为我们介绍了福建海洋的多样性。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时代。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历史给了福建新的机遇,海洋昭示着福建未来的辉煌。
基本介绍
- 书名:蔚蓝色的眷恋--福建海洋概览/图说福建
- 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
- 页数:148页
- ISBN:9787807197003
- 作者:郑立流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开本:16
- 定价:33.00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蔚蓝色的眷恋:福建海洋概览》涉及许多学科,作者查阅大量资料,一些沿海各县市的新旧志书,修史编志写下了此书。为广大读者呈现了福建海洋这个开放的,富饶的,美丽的地方。
作者简介
郑立流,笔名司徒恭,福建省福州市人,1949年元月出生,长期从事海洋与渔业工作。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小说和诗歌鉴赏等作品几十万字。
图书目录
风貌篇
这是一片蓝色国土
“沉东京,浮福建”的传说
风日常好看闽海
海水篇
海洋的性情
海水跟着月亮走
海洋里的河流
灾害篇
风之怒
地之动
潮之暴
“色”之魔
海藏篇
海底能冒出火苗吗
莫道物多不珍贵
生物篇
海洋生命的基础
海阔凭鱼跃
走错地方的困惑
勇敢者的美味
房子就是生命
生命可以这幺简单
舞姿曼妙的一家人
风光篇
翱翔在蔚蓝色之间
山海缱绻
大海留痕
观海说树
产业
耕海牧鱼
火烧日晒方成才
无脚走天下
打开海洋的大门
劈波斩浪走世界
海疆篇
戚虎安海疆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国近代海军的痛苦诞生
后记
这是一片蓝色国土
“沉东京,浮福建”的传说
风日常好看闽海
海水篇
海洋的性情
海水跟着月亮走
海洋里的河流
灾害篇
风之怒
地之动
潮之暴
“色”之魔
海藏篇
海底能冒出火苗吗
莫道物多不珍贵
生物篇
海洋生命的基础
海阔凭鱼跃
走错地方的困惑
勇敢者的美味
房子就是生命
生命可以这幺简单
舞姿曼妙的一家人
风光篇
翱翔在蔚蓝色之间
山海缱绻
大海留痕
观海说树
产业
耕海牧鱼
火烧日晒方成才
无脚走天下
打开海洋的大门
劈波斩浪走世界
海疆篇
戚虎安海疆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中国近代海军的痛苦诞生
后记
后记
抬起手指,重重地敲在电脑键盘上,给这本书打上了最后一个句号。我长长地嘘一口气,肩上的一副担子终于放下了,但是嘴边还挤着许多要说的话。
盛夏的福州市已经是全国着名的“火炉”了,一天,我躲在空调房里,望望窗外耀眼的阳光,身上都觉得热。就在这天,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房向东来了,额头上挂满汗珠,送来这本书的参考资料。这是社长的责任吗?我不知道。如果是,这样的社长太尽职了。不过,我只把这看作友谊,心里只有感动。他还经常给我提出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好的编辑总能够“逼”出好作品,可惜他“逼”非其人。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陆陆续续把稿件发给好友陈祥荣。从总体结构、写作中应当注意的要点,到具体一些篇章的修改,他都为我提了切实而具体的意见。我知道那段时间他很忙。还有老友林敬华,几次打来电话,一聊就是大半个钟头,为我写好这本书提了许多宝贵建议。事有不明,常向好友陈奇求教,得到指点,受益匪浅,友情难得啊。溢关之词易得,苦口良药难寻。本书涉及许多学科,本人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当之处必然不少。希望读者诸君如同好友,发现问题,不吝赐教,这就是本人的荣幸了。
写作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要打开《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网页查找资料。本书的大部分资料来自《福建省志》以及福建省的一些旧志,如《八闽通志》、《闽都志》、《三山志》等,还有一些沿海各县市的新旧志书,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修史编志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经常翻看的还有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网页、赵昭晒《富饶的福建海域》(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等书籍,应当说是他们的资料助成了这本书的完成。对于他们,以及本书收集的相片的作者,在这里一併表示感谢。
写完这本书,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出版一本书的不易,作者在这里所做的工作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里面流淌着许许多多人,包括知名不知名的人们的汗水。
郑立流
2011年夏
盛夏的福州市已经是全国着名的“火炉”了,一天,我躲在空调房里,望望窗外耀眼的阳光,身上都觉得热。就在这天,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房向东来了,额头上挂满汗珠,送来这本书的参考资料。这是社长的责任吗?我不知道。如果是,这样的社长太尽职了。不过,我只把这看作友谊,心里只有感动。他还经常给我提出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好的编辑总能够“逼”出好作品,可惜他“逼”非其人。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陆陆续续把稿件发给好友陈祥荣。从总体结构、写作中应当注意的要点,到具体一些篇章的修改,他都为我提了切实而具体的意见。我知道那段时间他很忙。还有老友林敬华,几次打来电话,一聊就是大半个钟头,为我写好这本书提了许多宝贵建议。事有不明,常向好友陈奇求教,得到指点,受益匪浅,友情难得啊。溢关之词易得,苦口良药难寻。本书涉及许多学科,本人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当之处必然不少。希望读者诸君如同好友,发现问题,不吝赐教,这就是本人的荣幸了。
写作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要打开《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网页查找资料。本书的大部分资料来自《福建省志》以及福建省的一些旧志,如《八闽通志》、《闽都志》、《三山志》等,还有一些沿海各县市的新旧志书,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修史编志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经常翻看的还有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网页、赵昭晒《富饶的福建海域》(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等书籍,应当说是他们的资料助成了这本书的完成。对于他们,以及本书收集的相片的作者,在这里一併表示感谢。
写完这本书,我才深切地感受到出版一本书的不易,作者在这里所做的工作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里面流淌着许许多多人,包括知名不知名的人们的汗水。
郑立流
2011年夏
序言
海洋,福建的象徵
“海上晴涛奔万马,天中积翠走群龙。”面前,是波涛如同奔马的浩浩蕩蕩的海;身后,是峰峦如同飞龙的重重叠叠的山。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一句“闽在海中”记载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福建的印象,为历史镌刻了这块土地的独特身影。进入历史镜头第一幕的福建,是一片汪洋大海中的一块土地。海洋,福建突出的地理特徵。
汉武帝时吴王刘安这样评价福建:“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历史的步伐迈得那幺快。唐朝诗人杜苟鹤踯躅在福建艰难的山道上,留下了疲倦的身影,也留下了“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的叹息。福建,大体上还是当年那副模样。
海洋选择了福建,福建也选择了海洋。
福建怎能困于一隅?福建不会止步不前。挣脱山的锁链,投入海的怀抱。平潭和金门县的贝丘遗址,闽江下游闽侯县甘蔗镇附近的昙石山贝丘遗址,大量的贝壳和鱼骨,留下了新石器时代福建走向海洋的脚印。《史记·货殖列传》用“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来表达对沿海生活的羡慕。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概括了福建的选择:“岛居者安渔盐之利,山居者任耕织之劳”,“濒海者恃鱼盐为命,依山者以桑麻为业。”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海者,闽人之田也。”打开海的大门,分辨风的方向,追逐浪的脚步,走向陌生的远方。走向海洋,迎接风浪的考验,这是一条勇敢者的道路。
独木小舟行驶在武夷山峰峦之间,停泊在崖壁之上,人们说这是船棺,在那儿有几千年了吧?是等待潮水上涨,以便趁潮上天,遨游银河吗?没有-人知道答案,然而却明明白白地向世人展示了福建走向海洋的能力,反映了福建寄托在船的身上的梦想。船只是打开海门的钥匙,大海是连线世界的纽带。汉武帝时吴王刘安眼中的福建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东汉初期史学家袁康《绝越书》描写的闽人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以船为车,以楫为B,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这是选择了大海的八闽儿女的生动写照。驾风驭浪是福建人的形象特徵。
“钟灵毓秀”是一句老话,说白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思,强调地理环境决定社会习俗,从而培育了这个地方的人的性灵。山水可以陶冶性灵。“闽在海中”,福建人的性格里流淌着大海的灵性。柳永缠绵的辞章、蔡襄雍容的书法,都流露出文心细腻,心性温厚:这是海不扬波,涟漪散漫的景象。刘克庄豪迈词风、黄道周峻拔书迹,都表现了胸生层云,凛然正气:这是波涛涌动,浪阵严整的气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联语。站在高山之巅,遥望浩瀚大海,放眼世界风云,何等气魄,何等襟怀。林抒的译着,严复的《天演论》,展现了“海纳百川”的博大。“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是林觉民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夕写给爱妻的信中的一句话,情真意长,催人泪下。家书一封情意绵长,黄花岗上热血化碧,让人看到海水的温柔,海浪的激荡,海洋的宽阔。要问大海的性格,你就看看他们——八闽大地的杰出儿女吧。他们体现了大海的性格。大海,是八闽儿女的性格象徵。
大海是开放的,欢迎勇敢者的到来;大海是富饶的,愿意向勇敢者奉献一切。大海眷顾福建,福建热爱大海。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时代。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历史给了福建新的机遇,我们热烈地拥抱这片蓝色国土吧,张开双臂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吧。
海洋,昭示福建未来的辉煌。
“海上晴涛奔万马,天中积翠走群龙。”面前,是波涛如同奔马的浩浩蕩蕩的海;身后,是峰峦如同飞龙的重重叠叠的山。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一句“闽在海中”记载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福建的印象,为历史镌刻了这块土地的独特身影。进入历史镜头第一幕的福建,是一片汪洋大海中的一块土地。海洋,福建突出的地理特徵。
汉武帝时吴王刘安这样评价福建:“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历史的步伐迈得那幺快。唐朝诗人杜苟鹤踯躅在福建艰难的山道上,留下了疲倦的身影,也留下了“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的叹息。福建,大体上还是当年那副模样。
海洋选择了福建,福建也选择了海洋。
福建怎能困于一隅?福建不会止步不前。挣脱山的锁链,投入海的怀抱。平潭和金门县的贝丘遗址,闽江下游闽侯县甘蔗镇附近的昙石山贝丘遗址,大量的贝壳和鱼骨,留下了新石器时代福建走向海洋的脚印。《史记·货殖列传》用“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来表达对沿海生活的羡慕。明黄仲昭《八闽通志》概括了福建的选择:“岛居者安渔盐之利,山居者任耕织之劳”,“濒海者恃鱼盐为命,依山者以桑麻为业。”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海者,闽人之田也。”打开海的大门,分辨风的方向,追逐浪的脚步,走向陌生的远方。走向海洋,迎接风浪的考验,这是一条勇敢者的道路。
独木小舟行驶在武夷山峰峦之间,停泊在崖壁之上,人们说这是船棺,在那儿有几千年了吧?是等待潮水上涨,以便趁潮上天,遨游银河吗?没有-人知道答案,然而却明明白白地向世人展示了福建走向海洋的能力,反映了福建寄托在船的身上的梦想。船只是打开海门的钥匙,大海是连线世界的纽带。汉武帝时吴王刘安眼中的福建人“习于水斗,便于用舟”。东汉初期史学家袁康《绝越书》描写的闽人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以船为车,以楫为B,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这是选择了大海的八闽儿女的生动写照。驾风驭浪是福建人的形象特徵。
“钟灵毓秀”是一句老话,说白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思,强调地理环境决定社会习俗,从而培育了这个地方的人的性灵。山水可以陶冶性灵。“闽在海中”,福建人的性格里流淌着大海的灵性。柳永缠绵的辞章、蔡襄雍容的书法,都流露出文心细腻,心性温厚:这是海不扬波,涟漪散漫的景象。刘克庄豪迈词风、黄道周峻拔书迹,都表现了胸生层云,凛然正气:这是波涛涌动,浪阵严整的气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联语。站在高山之巅,遥望浩瀚大海,放眼世界风云,何等气魄,何等襟怀。林抒的译着,严复的《天演论》,展现了“海纳百川”的博大。“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是林觉民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夕写给爱妻的信中的一句话,情真意长,催人泪下。家书一封情意绵长,黄花岗上热血化碧,让人看到海水的温柔,海浪的激荡,海洋的宽阔。要问大海的性格,你就看看他们——八闽大地的杰出儿女吧。他们体现了大海的性格。大海,是八闽儿女的性格象徵。
大海是开放的,欢迎勇敢者的到来;大海是富饶的,愿意向勇敢者奉献一切。大海眷顾福建,福建热爱大海。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时代。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历史给了福建新的机遇,我们热烈地拥抱这片蓝色国土吧,张开双臂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吧。
海洋,昭示福建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