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智恆经典三部曲:7-ELEVEN之恋
蔡智恆系列书主题都离不开纯爱,但每一本的纯爱又各是一种鲜明的爱情姿态,相信这也是吸引蔡先生一直坚持纯爱写作的地方所在。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为伤感,痛却不惜;《7-eleven之恋》为温馨,不温不火;《檞寄生》为温情,日久生情……如此千姿百态的纯爱,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基本介绍
- 书名:蔡智恆经典三部曲:7-ELEVEN之恋
- 作者:蔡智恆
-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6007387
- 外文名:Love in 711
-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页数:220页
- 开本:32
- 品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简介
痞子蔡 原名蔡智恆,BBS的ID为jht,网路上的暱称是痞子蔡。1969年出生于台湾嘉义县,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博士。1998年于BBS发表第一部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掀起全球华文地区的痞子蔡热潮。
图书目录
7—ELEVEN之恋(Girl篇)
7—ELEVEN之恋(Boy篇)
4:55
雨衣
洛神红茶
绿岛小夜曲
水中的孤坟
阿妹
围巾
后记
7—ELEVEN之恋(Boy篇)
4:55
雨衣
洛神红茶
绿岛小夜曲
水中的孤坟
阿妹
围巾
后记
后记
《7一ELEVEN之恋》在1999年8月初版,内容包括:
《7一ELEVEN之恋》、《洛神红茶》、《4:555>、《绿岛小夜曲》。
《水中的孤坟》、《阿妹》、《围巾》、《雨衣》八部中短篇。
这八篇作品中,有关于亲情的;也有关于爱情的。
但无论是亲情或爱情,都很安静,而且呈现的手法和方式都不相同。
《7-ELEVEN之恋》的出版虽然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后。
但其中的《7一ELEVEN之恋》和《围巾》却是在之前完成。
所以严格来说,我的处女作不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7-ELEVEN之恋》才是。
(或许因为我的性别,你坚持要改称处男作)
《7一ELEVEN之恋》是分别以男生和女生的角度述说同一个故事的短篇。
男生篇和女生篇都只有1000字左右,1997年12月中完成。
当时有人在BBS的mantalk板上说,他喜欢一个7一ELEVEN的女工读生。
却不知道该如何表白。
身为一个极具正义感的地球防卫队后备队员。
我便贴上《7一ELEVEN之恋》当作回答。
那时我是博士班研究生,文章里描述的就是我当时的习惯。
充满了整间7一ELEVEN的笑声也很真实。
我贴完后,有人写信告诉我,这是简短却有力的极短篇。
明明只是写些生活周遭很平常的事,但运作起来却与众不同。
浪漫多了,也清新多了。而且说故事的手法非常特别。
“像你这种人,怎幺会隐藏在mantalk板写小说呢?”他在信中问。
“如果这算小说,”我回信说,“那幺就是我写的第一篇小说。”
他根本不相信我的话,以为我有不可告人的苦衷。 就像古时候为了躲避仇家于是隐姓埋名的江湖人物。
我当然没有苦衷,酸衷、甜衷、辣衷也没有,只是单纯说故事而已。
历史上伟大的人或是皇帝,在出生时总会有异象。
但我写第一篇小说《7一ELEVEN之恋》时,完全没有奇怪的事发生。
倒是有个白烂学弟跟我说:
“学长,你刚刚趴在桌上睡觉时,我隐约在你背后看到一条龙呢!”
好,我们不要理他,继续往下说。
《洛神红茶》的诞生,是因为我会用“味道”记录生命中某段历程。
在我念高三的岁月里,活着的唯一目的,或者说活着的意义。
就是在联考中拿到好成绩,然后升上大学。
所有跟学习无直接相关的人(男人和女人)、事(大事和小事)。
物(植物和动物),都是洪水猛兽或是罪恶的象徵。
都应该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该唾弃。
每当我回忆起那段日子,总试图想找些东西或心情。
来当作自己曾经存活过的证据。
可是我始终找不着。
我甚至没有那段日子的“回忆”。
我只记得,每天放学回到住处后(是住处,但不是家)。
除了躺在床上的时间外,我都是坐在书桌前。
书桌上没有摆设,只有书籍和一个茶杯。
书籍总是摞成堆,顺序一直变来变去。
唯一不变的,就是茶杯里的洛神红茶。
于是洛神红茶的味道,是我对那段日子仅存的记忆。
升上大学后,我就不再沖泡洛神红茶包了。
写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后没多久,在某个酷热的夜晚。
我突然怀念起洛神红茶的味道。
但当我好不容易在夜市里发现它时,味道却已经完全走样。
也许因为我的生活已经改变,“味道”也跟着变了吧。
然后我回到电脑前,完成9000字的《洛神红茶》。
曾以为洛神红茶包早已失去蹤影,但在BBs上贴完《洛神红茶》后。
有个朋友看完小说,便寄了一个天仁的洛神红茶包给我。
我感动莫名,往事也突然汹涌袭来,但我并未沖泡。
因为或许我可以再沖泡出跟以前一模一样的洛神红茶。
但生活的味道,或者说是生活本身。
根本不可能会跟以前一样了。
所以再见了,洛神红茶。
很多人常建议读者阅读某些文字时,最好搭配某种旋律或某首歌曲。
这些歌曲或旋律未必与小说有关,通常只是小说中提及。
或是作者认定听这些歌可以让阅读过程更有味道、更有fleeling。
但如果歌曲不只是辅助,而是文字作品的一部分呢?
《4:55》和《绿岛小夜曲》分别有同名歌曲,歌和小说扣在一起。
《绿岛小夜曲》这首歌是《绿岛小夜曲》这故事的前景;
《4:55》这首歌则是《4:55》这故事的背景。
两首歌曲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尽相同。
但都可视为小说作品的一部分。
1998年6月有个同学会,我和一群大学同学一起坐火车到台东。準备隔天一早坐船到绿岛去玩。正在火车上打盹的我突然被摇醒,看到几个同学围在身旁。
“菜鸟!”有个同学激动地指着报纸上的照片,“你上报了!”
那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刚在BBS连载完一个月。
由于造成网路阅读和网下传阅风潮,报纸便以大版面报导这现象。
“唉。”我叹口气,“要掩饰自己的才华,真的很难。”
同学们全都围过来,车厢内引起一阵骚动。 他们打死都不相信我会写小说,有的张大嘴巴久久说不出话来。有的在地上滚来滚去;有的以为我鬼上身,拚命朝我画十字架。有的把报纸捲成筒状猛敲我的头,表达心中的震惊。
在绿岛时,同学们还是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给我一个作业:
一星期内写篇小说,而且要与绿岛有关。
于是从绿岛回台南后一个礼拜,我便在BBS上贴《绿岛小夜曲》。
《4:55》这首歌一直是我喜欢的英文歌曲,喜欢好多年了。
有次从台南火车站坐火车到台北时,发现真有一班4:55的莒光号。
坐上那班火车,耳畔一直响起《4:55》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
从台北回来后,我便顺势完成《4:55》。
北京某文学杂誌编辑在网路上读完《4:55》后,E—mail给我。
希望能将《4:55》刊登在该杂誌。
“因为它有一种冷色调的美。”他在信上说。
我不太懂这意思,或许是像爱斯基摩美女穿比基尼泳装的感觉吧。
《水中的孤坟》和《阿妹》虽是小说,但看起来很像散文。
这两篇描述的都是亲情。
也许你能体会,友情会变、爱情也会变,只有亲情不变。
爱情持续一辈子叫天长地久,友谊长存是种奢求,而亲情呢?
没人形容过,因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
《水中的孤坟》完成于1998年4月6日,就是清明节的隔天。
那天报纸的一小角,报导了民众在水中扫墓的奇观。
很遗憾,我也是这则新闻所描述的“民众”之一。
于是这篇看起来像是从报纸新闻引发写作者灵感所完成的小说。 其实是抒发心情的散文。
我把《水中的孤坟》贴在BBS的letter板。
算是寄给我早天妹妹的信。
《阿妹》约3000字,我一个晚上便写完,没停顿也没修饰。
这篇几乎完全没有写后记的必要,因为《阿妹》里说得够多了。
里头的情感也没修饰。
《围巾》完成于1997年的圣诞时节。
以女性为第一人称书写,自言自语说完9000字。
字里行间通常押韵且一韵到底。
仿佛听到一个女子呢喃细语,说起那条围巾的故事。
这种小说文字押韵且不转韵的写法,在当时还没见过。
当然有可能只是因为我孤陋寡闻。
我写《围巾》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还没出现。
所以很多人以为我是女的,我喜欢这个误会。
因为这让我收到一些男性网友寄来的信,甚至是情书。
不过当他们发现我其实是男生后,我收到的就是恐吓信了。
《雨衣》最长,有3万多字。
这故事对我来说是有特别意义的,它本来应该是我的处女作。
只是我担心从未有写小说经验的我,会把这故事搞砸。
于是我等到1999年年初,已经累积些许写小说的经验后,再动笔。
《雨衣》里头提到的日期甚至当天的气候,都是对的。
《雨衣》跟《围巾》、《洛神红茶》一样,常被读者询问真实度。
之所以让人觉得是真实故事的最大原因。
正是因为它们原本就架构在一个真实故事之下。
然而请你原谅,我无法告诉你哪些是原味,哪些加了油添了醋。
毕竟对你而言,《雨衣》只是个故事。
一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故事。
《雨衣》中的语言交换情节,是确实存在的。
我大学时有个室友念外文系,她就和一个美国留学生做语言交换。 那时她们总在客厅上课,前一小时用中文,后一小时用英文。
或许因为这个留学生是女的,所以上完课后,我也常跟她们聊天。
偶尔还会相约吃饭或出去玩。
如果这个留学生是男的,我可能会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而我念博士班时,也有个日文老师,她叫美智子,是日本留学生。
美智子那时念历史研究所,与一位马来西亚侨生是男女朋友。
只可惜男方的母亲非常讨厌日本人,于是就僵着。
后来我开始忙了,美智子也毕业了,我们便失去联络。
2000年2月,我应邀到马来西亚某所高中演讲。
演讲完后,有学生举手问我可不可以签名?我点头说可以。
突然许多学生蜂拥而上,在讲台前挤成一堆。
我开始低头猛签,怕误了行程。
“请帮我写上祝你永远青春美艳。”
当我準备动笔时,她又接着说:“要用日文。”
我吃了一惊,抬起头,竟然看到美智子!
我霍地站起身,嘴巴张得好大,说不出话来。
“蔡桑。”美智子笑了笑,“看来你的日文还是没进步。”
“好久不见。”我终于笑了出来。
“你先赶快签,队伍还很长。”美智子说,“我们会等你。”
我这才意识到现在是兵荒马乱,于是赶紧又坐下低头猛签。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签完了。
当我收拾好东西离开会场时,美智子和她先生早已在门口等我。
她先生就是当初的马来西亚侨生,爱情的力量果然伟大。
“你们终于在一起了,o—Me—De_T0u—Go—zai—Masu。”我笑着说。
“托你的福。”美智子也笑了。
美智子说她从报纸上看到我要来马来西亚的新闻,便专程赶来。
“没想到你这幺有名。”美智子啧啧讚叹。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说。
“你又乱用成语了。”美智子笑得很开心。
我们三人简单叙了叙旧,我发觉美智子依旧乐观而坚强。
虽然她没说,但我知道她远嫁马来西亚需要很大的勇气。
也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
感谢美智子老师,让我拥有一点点粗浅的日语基础。
于是我才有能力完成《雨衣》这部作品。
我必须强调,如果《雨衣》中的日语有误。
是我没学好,不是美智子老师教不好。
我也得说明,美智子老师并不是Ameko。
几年前我终于要离开待了20年的成大。
在离开前,我特地到校园中阿智和Ameko待过的地方,走了一圈。
这些年来成大变了不少,如果Ameko回到成大。
不晓得会不会迷路?
我那时边走边想着,我写的很多故事都以成大为背景。
如今要离开了,没留下什幺,只留下这些或许可称之为浪漫的故事。
再过几年,浪漫的故事便会成为遥远的传说。
然后被遗忘。
好了,《7一ELEVEN之恋》里头的八篇小说都已说完。
在我写过的12本书当中,这本书受到的注视目光最少。
因为它最安静。
虽然由作者本身来评价自己的作品是件不客观的事。
(你听过卖水果的人说自己的水果不甜吗?)
但我还是要恬不知耻地说,《7一ELEVEN之恋》里头所描述的情感。
虽然轻淡,却很真挚。
我以为情感的本质就像水一样,都是柔软的。
所有浓烈、偏执或冷漠,都只是加温后的水,或是沸腾的水;
即使已凝固成冰,也还是水。
因此我习惯轻声说故事,不提高音调,也不扯开喉咙。
我喜欢听众的存在,虽然未必在乎,但却心存感激。
尤其感激在这种说故事者技巧拙劣又轻声细语的情沉下。
仍愿意专注聆听而不打瞌睡的听众。
希望多年后,当我在写作的路上感到挫折,使我质疑写作的意义时。
我还能看到这本《7-ELEVENN之恋》。
然后想起以前对写作的那颗单纯而美好的心。
并清晰地看到当初的我。
那个始终在深夜里笨拙地敲打键盘的男孩。
《7一ELEVEN之恋》、《洛神红茶》、《4:555>、《绿岛小夜曲》。
《水中的孤坟》、《阿妹》、《围巾》、《雨衣》八部中短篇。
这八篇作品中,有关于亲情的;也有关于爱情的。
但无论是亲情或爱情,都很安静,而且呈现的手法和方式都不相同。
《7-ELEVEN之恋》的出版虽然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后。
但其中的《7一ELEVEN之恋》和《围巾》却是在之前完成。
所以严格来说,我的处女作不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7-ELEVEN之恋》才是。
(或许因为我的性别,你坚持要改称处男作)
《7一ELEVEN之恋》是分别以男生和女生的角度述说同一个故事的短篇。
男生篇和女生篇都只有1000字左右,1997年12月中完成。
当时有人在BBS的mantalk板上说,他喜欢一个7一ELEVEN的女工读生。
却不知道该如何表白。
身为一个极具正义感的地球防卫队后备队员。
我便贴上《7一ELEVEN之恋》当作回答。
那时我是博士班研究生,文章里描述的就是我当时的习惯。
充满了整间7一ELEVEN的笑声也很真实。
我贴完后,有人写信告诉我,这是简短却有力的极短篇。
明明只是写些生活周遭很平常的事,但运作起来却与众不同。
浪漫多了,也清新多了。而且说故事的手法非常特别。
“像你这种人,怎幺会隐藏在mantalk板写小说呢?”他在信中问。
“如果这算小说,”我回信说,“那幺就是我写的第一篇小说。”
他根本不相信我的话,以为我有不可告人的苦衷。 就像古时候为了躲避仇家于是隐姓埋名的江湖人物。
我当然没有苦衷,酸衷、甜衷、辣衷也没有,只是单纯说故事而已。
历史上伟大的人或是皇帝,在出生时总会有异象。
但我写第一篇小说《7一ELEVEN之恋》时,完全没有奇怪的事发生。
倒是有个白烂学弟跟我说:
“学长,你刚刚趴在桌上睡觉时,我隐约在你背后看到一条龙呢!”
好,我们不要理他,继续往下说。
《洛神红茶》的诞生,是因为我会用“味道”记录生命中某段历程。
在我念高三的岁月里,活着的唯一目的,或者说活着的意义。
就是在联考中拿到好成绩,然后升上大学。
所有跟学习无直接相关的人(男人和女人)、事(大事和小事)。
物(植物和动物),都是洪水猛兽或是罪恶的象徵。
都应该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该唾弃。
每当我回忆起那段日子,总试图想找些东西或心情。
来当作自己曾经存活过的证据。
可是我始终找不着。
我甚至没有那段日子的“回忆”。
我只记得,每天放学回到住处后(是住处,但不是家)。
除了躺在床上的时间外,我都是坐在书桌前。
书桌上没有摆设,只有书籍和一个茶杯。
书籍总是摞成堆,顺序一直变来变去。
唯一不变的,就是茶杯里的洛神红茶。
于是洛神红茶的味道,是我对那段日子仅存的记忆。
升上大学后,我就不再沖泡洛神红茶包了。
写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后没多久,在某个酷热的夜晚。
我突然怀念起洛神红茶的味道。
但当我好不容易在夜市里发现它时,味道却已经完全走样。
也许因为我的生活已经改变,“味道”也跟着变了吧。
然后我回到电脑前,完成9000字的《洛神红茶》。
曾以为洛神红茶包早已失去蹤影,但在BBs上贴完《洛神红茶》后。
有个朋友看完小说,便寄了一个天仁的洛神红茶包给我。
我感动莫名,往事也突然汹涌袭来,但我并未沖泡。
因为或许我可以再沖泡出跟以前一模一样的洛神红茶。
但生活的味道,或者说是生活本身。
根本不可能会跟以前一样了。
所以再见了,洛神红茶。
很多人常建议读者阅读某些文字时,最好搭配某种旋律或某首歌曲。
这些歌曲或旋律未必与小说有关,通常只是小说中提及。
或是作者认定听这些歌可以让阅读过程更有味道、更有fleeling。
但如果歌曲不只是辅助,而是文字作品的一部分呢?
《4:55》和《绿岛小夜曲》分别有同名歌曲,歌和小说扣在一起。
《绿岛小夜曲》这首歌是《绿岛小夜曲》这故事的前景;
《4:55》这首歌则是《4:55》这故事的背景。
两首歌曲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尽相同。
但都可视为小说作品的一部分。
1998年6月有个同学会,我和一群大学同学一起坐火车到台东。準备隔天一早坐船到绿岛去玩。正在火车上打盹的我突然被摇醒,看到几个同学围在身旁。
“菜鸟!”有个同学激动地指着报纸上的照片,“你上报了!”
那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刚在BBS连载完一个月。
由于造成网路阅读和网下传阅风潮,报纸便以大版面报导这现象。
“唉。”我叹口气,“要掩饰自己的才华,真的很难。”
同学们全都围过来,车厢内引起一阵骚动。 他们打死都不相信我会写小说,有的张大嘴巴久久说不出话来。有的在地上滚来滚去;有的以为我鬼上身,拚命朝我画十字架。有的把报纸捲成筒状猛敲我的头,表达心中的震惊。
在绿岛时,同学们还是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给我一个作业:
一星期内写篇小说,而且要与绿岛有关。
于是从绿岛回台南后一个礼拜,我便在BBS上贴《绿岛小夜曲》。
《4:55》这首歌一直是我喜欢的英文歌曲,喜欢好多年了。
有次从台南火车站坐火车到台北时,发现真有一班4:55的莒光号。
坐上那班火车,耳畔一直响起《4:55》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
从台北回来后,我便顺势完成《4:55》。
北京某文学杂誌编辑在网路上读完《4:55》后,E—mail给我。
希望能将《4:55》刊登在该杂誌。
“因为它有一种冷色调的美。”他在信上说。
我不太懂这意思,或许是像爱斯基摩美女穿比基尼泳装的感觉吧。
《水中的孤坟》和《阿妹》虽是小说,但看起来很像散文。
这两篇描述的都是亲情。
也许你能体会,友情会变、爱情也会变,只有亲情不变。
爱情持续一辈子叫天长地久,友谊长存是种奢求,而亲情呢?
没人形容过,因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
《水中的孤坟》完成于1998年4月6日,就是清明节的隔天。
那天报纸的一小角,报导了民众在水中扫墓的奇观。
很遗憾,我也是这则新闻所描述的“民众”之一。
于是这篇看起来像是从报纸新闻引发写作者灵感所完成的小说。 其实是抒发心情的散文。
我把《水中的孤坟》贴在BBS的letter板。
算是寄给我早天妹妹的信。
《阿妹》约3000字,我一个晚上便写完,没停顿也没修饰。
这篇几乎完全没有写后记的必要,因为《阿妹》里说得够多了。
里头的情感也没修饰。
《围巾》完成于1997年的圣诞时节。
以女性为第一人称书写,自言自语说完9000字。
字里行间通常押韵且一韵到底。
仿佛听到一个女子呢喃细语,说起那条围巾的故事。
这种小说文字押韵且不转韵的写法,在当时还没见过。
当然有可能只是因为我孤陋寡闻。
我写《围巾》时,《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还没出现。
所以很多人以为我是女的,我喜欢这个误会。
因为这让我收到一些男性网友寄来的信,甚至是情书。
不过当他们发现我其实是男生后,我收到的就是恐吓信了。
《雨衣》最长,有3万多字。
这故事对我来说是有特别意义的,它本来应该是我的处女作。
只是我担心从未有写小说经验的我,会把这故事搞砸。
于是我等到1999年年初,已经累积些许写小说的经验后,再动笔。
《雨衣》里头提到的日期甚至当天的气候,都是对的。
《雨衣》跟《围巾》、《洛神红茶》一样,常被读者询问真实度。
之所以让人觉得是真实故事的最大原因。
正是因为它们原本就架构在一个真实故事之下。
然而请你原谅,我无法告诉你哪些是原味,哪些加了油添了醋。
毕竟对你而言,《雨衣》只是个故事。
一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故事。
《雨衣》中的语言交换情节,是确实存在的。
我大学时有个室友念外文系,她就和一个美国留学生做语言交换。 那时她们总在客厅上课,前一小时用中文,后一小时用英文。
或许因为这个留学生是女的,所以上完课后,我也常跟她们聊天。
偶尔还会相约吃饭或出去玩。
如果这个留学生是男的,我可能会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而我念博士班时,也有个日文老师,她叫美智子,是日本留学生。
美智子那时念历史研究所,与一位马来西亚侨生是男女朋友。
只可惜男方的母亲非常讨厌日本人,于是就僵着。
后来我开始忙了,美智子也毕业了,我们便失去联络。
2000年2月,我应邀到马来西亚某所高中演讲。
演讲完后,有学生举手问我可不可以签名?我点头说可以。
突然许多学生蜂拥而上,在讲台前挤成一堆。
我开始低头猛签,怕误了行程。
“请帮我写上祝你永远青春美艳。”
当我準备动笔时,她又接着说:“要用日文。”
我吃了一惊,抬起头,竟然看到美智子!
我霍地站起身,嘴巴张得好大,说不出话来。
“蔡桑。”美智子笑了笑,“看来你的日文还是没进步。”
“好久不见。”我终于笑了出来。
“你先赶快签,队伍还很长。”美智子说,“我们会等你。”
我这才意识到现在是兵荒马乱,于是赶紧又坐下低头猛签。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签完了。
当我收拾好东西离开会场时,美智子和她先生早已在门口等我。
她先生就是当初的马来西亚侨生,爱情的力量果然伟大。
“你们终于在一起了,o—Me—De_T0u—Go—zai—Masu。”我笑着说。
“托你的福。”美智子也笑了。
美智子说她从报纸上看到我要来马来西亚的新闻,便专程赶来。
“没想到你这幺有名。”美智子啧啧讚叹。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说。
“你又乱用成语了。”美智子笑得很开心。
我们三人简单叙了叙旧,我发觉美智子依旧乐观而坚强。
虽然她没说,但我知道她远嫁马来西亚需要很大的勇气。
也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
感谢美智子老师,让我拥有一点点粗浅的日语基础。
于是我才有能力完成《雨衣》这部作品。
我必须强调,如果《雨衣》中的日语有误。
是我没学好,不是美智子老师教不好。
我也得说明,美智子老师并不是Ameko。
几年前我终于要离开待了20年的成大。
在离开前,我特地到校园中阿智和Ameko待过的地方,走了一圈。
这些年来成大变了不少,如果Ameko回到成大。
不晓得会不会迷路?
我那时边走边想着,我写的很多故事都以成大为背景。
如今要离开了,没留下什幺,只留下这些或许可称之为浪漫的故事。
再过几年,浪漫的故事便会成为遥远的传说。
然后被遗忘。
好了,《7一ELEVEN之恋》里头的八篇小说都已说完。
在我写过的12本书当中,这本书受到的注视目光最少。
因为它最安静。
虽然由作者本身来评价自己的作品是件不客观的事。
(你听过卖水果的人说自己的水果不甜吗?)
但我还是要恬不知耻地说,《7一ELEVEN之恋》里头所描述的情感。
虽然轻淡,却很真挚。
我以为情感的本质就像水一样,都是柔软的。
所有浓烈、偏执或冷漠,都只是加温后的水,或是沸腾的水;
即使已凝固成冰,也还是水。
因此我习惯轻声说故事,不提高音调,也不扯开喉咙。
我喜欢听众的存在,虽然未必在乎,但却心存感激。
尤其感激在这种说故事者技巧拙劣又轻声细语的情沉下。
仍愿意专注聆听而不打瞌睡的听众。
希望多年后,当我在写作的路上感到挫折,使我质疑写作的意义时。
我还能看到这本《7-ELEVENN之恋》。
然后想起以前对写作的那颗单纯而美好的心。
并清晰地看到当初的我。
那个始终在深夜里笨拙地敲打键盘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