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蕃息
蕃息,汉语辞彙。
拼音:fán xī
释义:滋生;繁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蕃息
-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 释义:万物蕃息;繁盛生长
- 拼音:fán xī
拼音
fán xī
释义
〈书〉滋生众多;繁殖增多:万物蕃息;繁盛生长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引证详解
滋生;繁衍。
- 《庄子·天下》:“以衣食为主,以蕃息畜藏。”
- 《韩非子·爱臣》: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 《淮南子·天文训》:“万物蕃息,五穀兆长。”
- 汉 焦赣《易林·大有之解》:“贺喜从福,曰利蕃息,懽乐有得。”
- 唐 元稹 《估客乐》诗:“子本频蕃息,货贩日兼併。”
- 清 俞显 《灰七姑辞》:“不愿生儿近侯王,但愿蕃息滋羊牛。”
-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其后有非子者,居犬邱,善于养马,周孝王用之,命畜马于汧、渭二水之间,马大蕃息。孝王大喜,以秦地封非子为附庸之君,使续嬴祀,号为嬴秦。”
- 《佚名·匈奴民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 《博物志外国》:君子国人,衣冠带剑,使两虎,民衣野丝,好礼让不争。土千里,多薰华之草。民多疾风气,故人不蕃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