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蕃汉分治

蕃汉分治

蕃汉分治

辽统治者採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定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民族。

《辽史》记载: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意思是用辽国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的制度管理汉人。这里的“国制”是指辽国固有的制度,它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蕃汉分治
  • 性质:政治制度
  • 朝代:辽朝
  • 特点: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历史概况

简述

“蕃汉分治”是辽统治者採取的在中央设定北面官和南面官,分别对“蕃”、“汉”进行管理的政治制度。

原因

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和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

特点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

历史影响

“蕃汉分治”是统治区域扩大的结果
契丹政权建立之初,统治区域主要在辽河流域,随着不断的杀伐征战,其势力逐渐扩大到现在的东北大部分,占据了唐朝时渤海地区。到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又从后晋手中取得了幽云十六州。这样一来,原来的统治方式很难对新占领区实行有效管理,为此,实行“蕃汉分治”是对根据地和新占领区有效管理的手段。
“蕃汉分治”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政治上的体现
契丹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上,以游牧为主,兼营渔猎,自从占据三江流域,特别是拥有幽云十六州以后,面对广袤肥沃的耕地,以及先进的农业文明,很难用一种统治模式覆盖两种生产形式,辽的统治者基于这种考虑,採取了“蕃汉分治”的政策。
“蕃汉分治”体现了辽统治者开明务实的统治思想
契丹族在与汉族的交往中,认识到南方农业文明的先进,中原政治文明的成熟、汉族封建文化的繁荣,他们积极向汉人学习。设定南面官,行汉制,既体现了对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嚮往和尊重,也利于推进契丹族封建化的进程,体现了统治者开明进取的心态;保留北面官也就保留了半乾旱区的游牧经济,这是符合自然条件的,体现了统治者务实的做法。
林东镇内辽上京遗址林东镇内辽上京遗址
“蕃汉分治”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南面官除契丹人外还有大批汉人,而且官僚体系也是沿用唐制,这一措施减缓了渤海、汉人对契丹统治者的仇视,有利于社会稳定。
因此,这一制度的实施符合当时南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融合,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