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绍运河
萧绍运河西起西兴镇,向东流经萧山城区,到衙前镇后进入绍兴县钱清镇与西小江汇合;再向东,通过上虞县抵曹娥江。萧山境内长21、6公里。河床面宽30米,西与湘湖、白马湖、小砾山输水河相连,南与南门江、西小江相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萧绍运河
- 别称:官河、西兴运河、浙东运河
- 流经地区:西兴、城厢、新塘、衙前等镇、街道
- 河长:全长78.5公里
简介
新编《萧山县誌》载,西晋永康年间(300-301),司空贺循在会稽主持凿渠,即今萧绍运河一段,后又延伸,西至西陵,东与上虞曹娥江合流。到了唐朝,运河的渡、河、塘、站四项工程均纳入官办範畴,呼名为官渡(浙江渡)、官河(运河)
、官塘(纤道)、官站(驿站)。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为漕运需要,曾多次整治、疏浚西兴至萧山县城段河道,乾道元年(1165)又开挖西兴至江边段新河,因有北海塘相隔,未与钱塘江接通,现与北塘河相连;乾道三年(1167)
,又募人疏西兴至大江沙河20里,浚闸内运河13里;嘉定年间,萧山县令汪纲主持西兴通江段工程的疏浚,并在通江口建了节制闸,又在萧山西门外“创庐一所,名曰施水”。此后,运河又经过多次疏浚,其主干河道一直基本稳定。
在古代,凡到越中为官、经商、运货、访友、寻迹,无不从钱塘江上的西兴、渔浦等渡口过渡,而后坐上运行于浙东运河之上的船只入绍、甬、剡等地,返之亦然。历代水利与争战事迹,帝王与文人行蹤等,都为浙东运河两岸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古蹟,亦成为历代诗人们争相咏唱的题材,故后人有“浙东唐诗之路之头”之说。
沿浙东运河两岸,古有多处老街、集市。从西至东有西兴、县城、衙前等老街,街内店铺林立,前店后宅,甚是兴旺。元代张招的“古市直通南北路,官河不断利民船”(《萧山四咏》诗),说得就是萧山自南至北古有街市,市心桥南称南街,桥北称北街。运河两岸从东而西有古街,南面的称城河上街,北面的称城河下街,均临水而筑,“东西开水市”(清·朱彝尊《萧山道中》诗)。因槽运需要,官府经常疏浚和修缮运河,故俗称官河;萧绍一带为水网地带,百姓出行、运货多用船载,因此河中各种商船、货船、客船往来不断,非常繁忙。
现状
现在萧绍运河上有河床、桥樑、官塘、水驿、堰闸、河埠等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