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薛更银

薛更银

薛更银

薛更银,男,1970年9月生,河南武陟县人,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现当代汉语学。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师範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IE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薛更银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武陟县
  • 出生日期:1970年9月
  • 职业:武陟县政协
  • 毕业院校:河南大学
  • 主要成就:并协助县委、县政府、宣传部等
  • 代表作品:合着《武陟县民俗志》

个人基本经历

1977年至1985年在武陟县冯丈村学校上国小和国中。
1985年至1987年在武陟县第三高级中学上高中。 1987年9月至1989年在洛轴技工学院上学。
1988年参加中国青少年自修函授院的新闻文学培训,同年结业。 2006年,在武陟县冯丈村组织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冯丈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稻花香”怀梆剧社,得到省文化厅表彰,并确定冯丈村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2007年,与河南师範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丁永祥博士共同完成焦作地区的怀梆文化以及怀商文化现象的调查。并在《河南大学学报》上发表调研报告。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份在河南大学文学院读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汉语。
薛更银书法作品薛更银书法作品
2008年,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完成了《豫西北丧葬习俗考》和《豫西北婚庆习俗考》两篇论文,8万余字,并在国家一类期刊《焦作大学学报》上发表,引起专家关注。
2009年,与人合着《武陟县民俗志》,45万字,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曾获得河南省“金鼎奖”。
2010年,协助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节目组在我县冯丈村等周边村庄,完成大型纪录片“乡村非遗秀”的拍摄工作,担任纪录片的民俗以及民间艺术顾问。
2011年,参与编辑、创作、出版《武陟民间故事全集》的工作,任副主编。 2012年,主要参与起草了《黄河文化之乡申报材料》初稿,通过多次修改和充实,完成了《黄河文化之乡申报材料》的定稿工作,并协助县委、县政府、宣传部等,接待了省和国家专家组的考核评审,顺利完成了“黄河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
2013年,参加武陟县政协组织的编写组,主要参与旅游推荐书籍《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的编写工作。
薛更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薛更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
2014年,参加武陟县政协组织的编写组,主要参与旅游推荐书籍《佛教圣地——妙乐寺塔》的编写工作。
2015年,主要参与旅游推荐书籍《青龙宫》的编写工作。
近年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介绍武陟的文章在省、市报刊上发表。 参加社会团体情况: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师範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IE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薛更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

薛更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薛更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
薛更银自幼生长在豫北大平原的农村,流经家乡的白马河和孟姜女河在村子交汇,清澈的河流是他儿时嬉戏玩耍的好场所,河流不仅仅滋润了生养子民的土地,也给幼小的他带来了快乐,河中的鱼虾水草是他的朋友,捕鱼捉虾不单单是为了口腹之快,更多的是与鱼虾戏耍。
即长,四处求学,暂离村庄,然对家乡之眷恋,与日俱增。后舞文弄墨之余,寄情于书画,流经家乡的小河,以及小河流给他带来的欢乐一直萦绕于怀。为抒发心底的爱,摹临白石老人的虾成了他的一大爱好,经数年潜心揣摩,而有形状。

薛更银撰文

嘉应观,在当地俗称“庙宫”,位于河南省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处的嘉应观乡二铺营村东。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集宫、庙、衙三位一体的清代纯官式建筑群,被称之为“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作为中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誌性建筑,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色彩,也产生了许多领先于当时的理论结晶,给现代治黄事业带来了诸多启示,特别是其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充实了黄河文化内涵。
嘉应观内的“三绝”和“三奇”嘉应观内的“三绝”和“三奇”
为祭祀龙王,封赏治河功臣,口堵坝成时,雍正皇帝特下诏,敕建嘉应观。命河臣齐苏勒,仿故宫模样,调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五省民工,大兴土木,在当时国库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调拨帑币,耗资 288万两白银,历时四载,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纯官式风格的宫廷建筑群。
嘉应观严格按照朝廷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建造,是中国历史上花钱最多、规格最高、建筑最雄伟的龙王庙。观内设定却与各地龙王庙、观有别,倒是与皇宫类似,特别是中大殿,就是故宫太和殿的缩影,享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
可是你知道吗?嘉应观内有“三绝”和“三奇”,有的简直就是天下绝品,国之瑰宝,其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厚。

薛更银清新小文乡村夜话

乡下的夜晚,百无寂寥!当在田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用疲倦送走了喧嚣而单调的白昼,又用基本上同样的晚饭,迎来了寂寥而单调的夜晚。乡下的夜,特别是冬夜,一直是漫长、漫长的! 武陟的东北乡,是我的老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一直就住在那里。我家老屋西院是一个比我们住的院子还大的柴草院,柴草院内有五间低矮的薄皮瓦房,墙是用土坯垒砌的,屋里面抹了掺了麦糠的黄泥。那是我家餵牲口的地方,记得当时就餵了一头黑毛驴,是浇地时专门用来拉水车用的。 我爷爷就住在这个柴草院里,土垛的半截院墙外面是一个街巷,街巷的南北两头,连线着两条东西大街。街门是由横竖几个木棍钉在一起像栅栏一样的门,整年好像就没有关起过,我曾经怀疑为什幺要安置这个从来没有用过的门。紧挨着院墙的一棵老槐树下有一个压水井,可以很轻便地压出清澈的水来,爷爷的柳圈椅就常年放在老槐树的下面。勤快的爷爷常常把院子整理得乾乾净净。没有家长里短的充斥,谁来有谁,所以这里一年四季都是村里人爱来的地方,也是整个村子信息的集散地。
每到冬天来临,我爷爷就会在餵牲口的屋内盘上一个烧炭的炉火,西头两间放草料,被秫秸编织的箔绺挡着。最东头那间盘有一个餵牲口的槽,黑叫驴就整夜整夜地站在那里。当中的两间盘着那个烧炭火的炉,红红的炭火,是冬季里吸引每个人的诱惑。老式的八仙桌两边的柳圈椅一个固定是我爷爷的,那里放着他的长竹竿菸斗和装菸叶的菸袋。
薛更银作品薛更银作品
薛更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薛更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
偏东一点的后檐墙上钉着一截槐木撅,是在院子里老槐树上砍下来的,木撅上挂着一盏马灯,灯是彻夜不熄的,据说是为了让那个驴吃好草料。黑铁皮轧的细腰高水壶老以坐在红红的炭火炉上,壶嘴哧哧地往外喷着热气,把围在炉边的人的心也给喷热了。
挨着椅子就是爷爷的床,睡觉前的铺盖都是捲起来的。床上和屋内长短、高低不一的凳子是用来接待来访者的。他们不像是客人,好像就是自己的地盘似的,没有一点点生分,往往是来得晚的人,就和衣滚在西头那间的草料上,据说比坐在板凳上烤火还舒坦,但是,他们往往不是谈话的主角,而是忠实的听众。
薛更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薛更银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
讯息好像都是后来的人带来的,谁若是有了重大的讯息,都会来得稍微晚点,好像是要在家里先整理好那个讯息,好当众发布似的。十来个人就着那忽明忽暗马灯的光,品咂着信息的每一个环节。唏嘘声、置疑声还有附和声都会不可避免地在讲述者说完后出现,不同的声音往往会引来脖粗脸红的辩论。辩论的最后都会用眼看着一袋一袋抽菸的爷爷,爷爷一般不表态,但是,他一旦表态,那好像就是终审判决,人人都会深信不疑爷爷的批点和结论。那个时候的农村在晚上都要安排人巡逻的,巡逻的人说是基干民兵,其实就是那些白天不想好好乾农活的人。说是怕有坏人捣乱,其实,通过大量彻底的阶级斗争运动。我们穷人已经是占了绝对的上风,地富反坏右一个个老老实实地绝对不敢乱说乱动。巡逻的人带来的都是有点黄的讯息,谁家媳妇和别的男人从村西树林里出来了,谁家男人领个不怎幺认识的女人去了北地的砖窑里了。就是那样的年代,偷鸡摸狗的事也时有发生,只不过是小村少,大村多罢了。 几个村干部在晚上开会后时不时也会来这里小坐,带来的好像是都上边的讯息,无论他们怎幺表述,人们往往会当真的听。有时候干部们也是通过这种形式先吹吹风透透气,我爷爷一般不对这些做议论,干部走后,一句莫谈国事,又开始了庄户人家的老婆孩子热炕头……
薛更银作品薛更银作品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