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蓝矶鸫华南亚种

蓝矶鸫华南亚种

蓝矶鸫华南亚种是鸫科、矶鸫属。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蓝矶鸫华南亚种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鸟纲
  • :雀形目
  • :鸫科
  • :矶鸫属
  • :蓝矶鸫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蓝矶鸫华南亚种
【中文别名】华南蓝矶鸫
【拉丁学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andoo
【命名者及时间】Sykes, 1832

形态特徵

蓝矶鸫华南亚种是蓝矶鸫的亚种之一。体长20~30厘米,属小型鸟类。雄鸟上体几乎纯蓝色,两翅和尾近黑色;下体前蓝后栗红色。雌鸟上体暗灰蓝色。背具黑褐色横斑,喉中部白色,翅和尾亦呈黑色;下体棕白,各羽缀以黑色波状斑。雄性幼鸟上体淡蓝,自额至上背各羽端部具有棕白色点斑,并缘以黑端;下背和腰各羽均具白端,并贯以黑斑;翅上各羽、尾上覆羽以及尾羽均具棕或棕白色羽端。下体与雌性成鸟的秋羽略同,但下腹或全部或仅中央为棕白色而微具黑斑。虹膜暗褐;雄鸟嘴近黑,雌鸟和幼鸟暗褐色;脚和趾均黑褐色。
该亚种雄性成鸟:通体蓝色,头顶和上背较为辉亮,两翅和尾黑褐,表面沾蓝,翅上的内侧覆羽微具白端。雌性成鸟:上体暗灰蓝色,翅上的内侧覆羽与背羽同色;两翅和尾黑褐,初级覆羽具白端,内侧飞羽微具淡色羽端;眼先与耳羽均钝黑褐色。颏和喉浅棕白,杂以暗褐色羽缘,至胸部更多暗褐色,下体余部铅灰色,下腹杂以浅棕白色横斑,至尾下覆羽棕色横斑更显着,而又更多棕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多岩石的低山峡谷以及山溪、湖泊等水域附近的岩石山地,也栖息于海滨岩石和附近的山林中,夏时常栖息于多岩的山地或河岸上,冬时大多数在开阔的平原,常见于住家屋顶、城墙巅处、古塔、废墟等处。觅食或由高处直落地面上捕取,犹如伯劳一般,或则猝然急出空中捕食飞虫,后复返回原处,好像鹟类。
雄鸟在繁殖期中善吟咏,叫声富有音韵,十分动听,常在岩石巅处昂首高呜不已,叫时还不断扭尾向上,饶有风采。 在冬时,常间隔地发出阁阁声,如蛙叫一样,但还较低微。主要以甲虫、金龟子、步行虫、蝗虫、鳞翅目幼虫、蜂、毛虫、蜻蜓、叩头虫等昆虫为食,尤以鞘翅目昆虫为多。

繁殖方式

每年的4~7月繁殖,繁殖期向间雄鸟常站在巢附近突出的岩石顶端或小树顶枝上高声鸣叫,时而飞去又飞回,或从一处飞向另一处,时而又将尾呈扇形散开和翘到背上。通常营巢于沟谷岩石缝隙中或岩石间。
巢呈杯状,结构较为粗糙,主要由苔藓、细枝、枯草茎和草叶等材料编织而成,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仅协助运送巢材。
每窝产卵4~5枚,卵淡蓝色或淡蓝绿色、有的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点,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警戒,孵化期12~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鸟共同育雏,在巢17~18天。

分布範围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中部、中国中部和东部(甘肃西南部和南部、陕西南部、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芒康和聂拉木、新疆天山和台湾)、越南北部;非繁殖是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南至大巽他群岛。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