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矶鸫
蓝矶鸫(学名:Monticola solitarius)是中等体型的青石灰色矶鸫,雄鸟上体几乎纯蓝色,两翅和尾近黑色;下体前蓝后栗红色。雌鸟上体蓝灰色,翅和尾亦呈黑色;下体棕白,各羽缀以黑色波状斑。夏季时常栖息于多岩石的山地或海岸上。冬季时南迁,偶见于城墙、古塔、废墟等处。它们取食或由高处直落地上捕取,或骤然飞出在空中捕食飞虫。雄鸟在繁殖期中善于鸣叫,鸣声富有音韵,十分动听,繁殖期在每年的4~7月,巢置于山腰的岩隙间,形似碗状。巢基以苔藓、枝条、树皮等所造成,内垫以细草,鬚根等。每窝产4枚卵,淡蓝色,有时在钝端处缀以红褐色细点。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蝼蛄、蝗虫等,也吃蜘蛛。分布广泛,为留鸟及候鸟,见于欧亚大陆、中国、菲律宾、东南亚、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婆罗洲。是马尔他的国鸟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蓝矶鸫
- 拉丁学名:Monticola solitarius
- 别称:麻石青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鸫科
- 属:矶鸫属
- 种:蓝矶鸫
- 亚种:5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称:Blue Rock-thrush
- 英文名称:Blue Rock-Thrush
- 英文名称:Blue Rock Thrush
外形特徵
雄性成鸟(夏羽) 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头和颈的两侧,下体自颏至胸等部均辉蓝色;眼先近黑;翅上的小覆羽蓝色,余羽均黑褐,而外狭缘以蓝色,大覆羽和次级飞羽大多微具白端;尾羽黑,羽缘带蓝。下体自胸部以下纯栗红色;腋羽亦同色。至秋。自头顶至上背各羽的端部转为黑褐色,并贯以黑褐色横斑;下背至尾上覆羽,黑斑较微,而具棕白色羽端;翅上的内侧覆羽与下背同色,余羽黑褐,而具明显的棕白色羽端。下体自颏至胸均蓝,各羽端部棕白,并具黑褐色次端斑;后面栗红色各羽均具棕白或白色羽端,并大都更贯以黑褐色次端斑,有的羽还带些蓝色。
雄性成鸟(夏羽) 上体自额至上背褐灰,隐约具有黑斑;下背至尾上覆羽灰蓝,各羽具白端及黑褐色次端斑;两翅和尾与雄鸟相似,但较苍淡,翅上的覆羽和飞羽均缀以白缘;眼先污白;颊和耳羽暗褐,而缀以白色细点。颏和喉及喉侧等均白或棕白色,各羽均缘以圈状黑斑;胸以下略同,但这些圈状斑却转为横斑;尾下覆羽棕色更着。 喉的中央有时并无斑杂,但此部并不成为一个块斑状。
雄性幼鸟(采自8月间) 上体淡蓝,自额至上背各羽端部具有棕白色点斑,并缘以黑端;下背和腰各羽均具白端,并贯以黑斑;翅上各羽、尾上覆羽以及尾羽均具棕或棕白色羽端。下体与雌性成鸟的秋羽略同,但下腹或全部或仅中央为棕白色而微具黑斑。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虹膜暗褐;嘴近黑(♂),或暗褐(♀和幼鸟);脚和趾均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5~56g,♀45~64g;体长♂196~227mm,♀182~225mm;嘴峰♂17~23mm,♀19~21 mm;翅长♂113~126mm,♀105~119mm;尾长♂73~93mm,♀76~91mm;跗跖♂27~30mm,♀26~30mm(华南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多岩石的低山峡谷以及山溪、湖泊等水域附近的岩石山地,也栖息于海滨岩石和附近的山林中,在中国西藏也出现在海拔3900米以上的河石滩灌丛,冬季多到山脚平原地带,有时也进到城镇、村庄、公园和果园中。常停息在路边小树枝头或突出的岩石上、电线、住家屋顶、古塔和城墙巅处。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地上觅食,常从栖息的高处直落地面捕猎,或突然飞出捕食空中活动的昆虫,然后飞回原栖息处。繁殖期间雄鸟站在突出的岩石顶端或小树枝头长时间的高声鸣叫,昂首翘尾,鸣声多变,清脆悦耳,也能模仿其他鸟鸣。主要以甲虫、金龟子、步行虫、蝗虫、鳞翅目幼虫、蜂、毛虫、蜻蜓、叩头虫等昆虫为食,尤以鞘翅目昆虫为多。主要为留鸟,部分夏季迁徙。
分布範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亚塞拜然、巴林、不丹、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汶莱、保加利亚、高棉、喀麦隆、查德、中国、克罗地亚、赛普勒斯、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亚、衣索比亚、法国、甘比亚、乔治亚、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义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黎巴嫩、赖比瑞亚、利比亚、马其顿、马来西亚、马尔他、茅利塔尼亚、摩纳哥、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尼日、奈及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宾、葡萄牙、卡达、俄罗斯联邦、圣马利诺、沙乌地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狮子山、新加坡、斯洛维尼亚、索马里、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突尼西亚、土耳其、土库曼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叶门。
蓝矶鸫分布图

旅鸟: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象牙海岸、德国、马里、帛琉、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瑞典、英国。
繁殖方式
每年的4月下旬开始产卵。繁殖期间雄鸟常站在巢附近突出的岩石顶端或小树顶枝上高声鸣叫,时而飞去又飞回,或从一处飞向另一处,时而又将尾呈扇形散开和翘到背上。通常营巢于沟谷岩石缝隙中或岩石间。巢呈杯状,结构较为粗糙,主要由苔藓、细枝、枯草茎和草叶等材料编织而成,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仅协助运送巢材。每窝产卵3~6枚,多为4~5枚,卵淡蓝色或淡蓝绿色、有的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4~29mm×18~21mm。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警戒,孵化期12~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鸟共同育雏,在巢17~18天。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
---|---|---|
1. | 蓝矶鸫藏西亚种 | Monticola solitarius longirostris |
2. | 蓝矶鸫马来亚种 | Monticola solitarius madoci |
3. | 蓝矶鸫华南亚种 | Monticola solitarius pandoo |
4. | 蓝矶鸫菲律宾亚种 | 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
5. | 蓝矶鸫指名亚种 | Monticola solitarius solitarius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範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準(分布区域或波动範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