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芦芽仙草
芦芽仙草茶,高海拔野生草本植物,产自山西五寨县国家原始森林芦芽山脉。据《本草纲目》记载,芦芽仙草茶名为“毛建草”,为中草药,具有抗衰老保健功效,百姓俗称“毛尖茶”。芦芽山区森林密布,魏晋南北朝时曾为高僧学者参禅隐居之地,是我国唯一的毗卢佛古道场。山中终年云雾缭绕,相传有仙人所居,此茶故得名“芦芽仙草”茶。清代知府李暲写到,“奇峰瘦削高天云,芦芽仙草吹芳芬。”
芦芽仙草茶仅产于芦芽山脉高海拔原始次森林,产量稀少,极其珍贵。茶品取自汾源之水,沿用世传古老工艺纯手工製作,品质优异。沖泡后,香气宜人,茶汤呈琥珀色,金黄透亮,入口甘爽,回味持久,在去疾养生之余给人以形、色、香、道至佳享受。
芦芽仙草茶的原料为岩青兰,经商人运作将其商业化命名为芦芽仙草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芦芽仙草
- 产地: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芦芽山区
原料
毛建草,学名岩青兰,唇形科,青兰属。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茎斜生,从短根茎生出,然后斜升,四棱,有细毛。基生叶柄细长,叶片阔卵圆形或心状长椭圆形,先端圆钝,边缘有规则的圆齿,两面有毛,上面绿色,下面白色,叶下面网状脉明显;茎生叶对生,具短柄。总状花序,数朵生于茎顶;花萼近唇形,5齿,具短尖,其中上唇一片最大;花冠2唇形,蓝紫色;苞片具大齿牙。叶三角状卵形,长1.4-5.5厘米;轮伞花序密集成头状生枝顶;花冠紫蓝色,二唇形,上唇先端微裂;小坚果长卵圆形。全体具香气味,芳香植物。
医书记载
《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记有芦芽仙草的药性:“辛、凉,入肺、胃,脾三经,清热燥湿,凉肝止血。治头痛,黄疸,吐血,衄血,咽痛,痢疾。”“解热消炎,治风热头痛,喉痛咳嗽,外感夹食,胸脘胀满。”
药用价值
其叶炮製成茶,开水沖泡代茶饮,具有清热排污、延缓衰老的保健功效,产品富含黄酮、胺基酸、磷、镁、锰、氟、锶、钙、钠、铁、铜、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对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及轻度降低胆固醇极具功效。此外,草药所含的挥髮油,不仅镇咳、止喘,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降低小鼠整体耗氧量,改善家兔实验性心肌缺血。
保健功效
与普通单一茶品相比,芦芽仙草茶不仅具备鲜、香、纯的特点,而且更具养生保健功能,是一款集滋补保健、强身健体、抗衰养颜和对疾病治疗有辅助作用的健康绿色饮品。
1、抗衰老
芦芽仙草茶中栎皮黄酮、杨梅黄酮和山奈素含量高于其他茶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肿瘤功效。现实环境中产生的自由基可以触发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对敏感的生物结构如DNA或细胞膜的氧化伤害,其结果导致癌症、心脏病、多种硬化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抗氧化剂可以明显的减少活性氧、活性氮或二者对正常生理功能的有害影响。大量实验证明这种阻止氧化的能力是维生素E的十倍以上,有效阻止细胞的退化、衰老,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仙草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在加工过程中,大分子多糖类物质转化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寡糖,维生素C成倍增加。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咖啡硷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调节体温,通过刺激肾脏促进热量和污物的排泄,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生长在芦芽山村落中的长者年老体健,癌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极低,平均寿命82岁,年逾百岁者多达20人。
2、适合三高人群
芦芽仙草具有较好的消食作用,改善微循环。能使胆固醇及甘油脂减少,长期饮用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和脑部血流量理效应,所以对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有良好治疗作。
3、清热消炎、凉血止血
芦芽仙草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寒热,,有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之效。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仙草茶中富含的茶多酚具有消炎、杀菌、治痢的等功效。
4、促进消化、润肠通便
芦芽仙草中含有大量胺基酸、有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促进胃酸的生物合成,刺激胃液分泌,因而具有消食化滞、健脾养胃、疏肝利气的作用。对于消化不良、胃炎、肠炎、慢性便秘等都有一定作用。茶中含有维生素B族及芳香油,也有增强食慾、促进消化的功能
5、提神消疲
芦芽仙草茶中的咖啡硷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加敏锐,记忆力增强;它也对血管系统和心脏具兴奋作用,强化心搏,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利新陈代谢,同时又促进发汗和利尿,由此双管齐下加速排泄乳酸(使肌肉感觉疲劳的物质)及其他体内老废物质,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6、生津清热
夏天饮芦芽仙草茶能止渴消暑,茶中的多酚类、醣类、胺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且剌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并且产生清凉感;清热益气、滋阴潜阳,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7,排水利尿,健康消脂
芦芽仙草茶中的芳香族化合物能有效溶解脂肪,化浊去腻,防止脂肪积滞体内;维他命B1、C和咖啡因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消化与消脂。对于久坐少动,水肿、脾虚,慢性疲劳,气滞型肥胖人群更能起到双重瘦身效果。
茶区环境
芦芽山脉
仙草茶产地芦芽山,是管涔山的主峰,位于山西省五寨县境内,距五寨县城约25公里处,因形似一”芦芽”而得名,海拔2739米。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描述,芦芽山“崔巍挺拔,高出云霄,尖似芦芽而磅礴迂迴,雄跨中原。“每当云遮雾障之日,峰尖突出于翻伏腾涌的云雾之上,仿佛葱茏茁壮的芦苇嫩芽破冰而出,生机勃勃,鲜嫩欲滴。芦芽山风景区是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芦芽山峰峦重叠,森林广茂,区内有700多种植物、240多种动物,100多种名贵中草药,是世界罕见的生态基因库。不仅拥有珍贵树种落叶松、云杉,而且是世界珍禽、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山西省鸟——褐马鸡的主要保护地。景区簇拥大小200多座山峰,沟壑纵横,崖沟跌宕,溪水淙淙,有大小瀑布30余处。
芦芽山自然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据吴家沟(海拔1555m)气象资料,年均气温6℃~10℃,一月份平均气温-8℃~12℃,七月份平均气温21℃~36℃。年降水量在384mm~679mm, 平均相对湿度在55%~60%。芦芽山山峭巍峨,怪石嶙峋,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林中密布云杉、落叶松,枯枝败叶常年积累,土壤肥厚,富含丰富的腐殖质。这为生长于林中深处的芦芽仙草,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汾源天池
“水为茶之母”,水品贵源活。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论煮茶方法时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亦有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从原叶生长到加工煮製,茶与水要经过数十次的结合,水的品质对茶的色香味都有极大影响。
芦芽山东麓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三晋母亲河——汾河的发源地。我国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汉代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地理志》中说道,“汾阳北山,汾水所出。”1500年前郦道元着名地理专着《水经注》也曾记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源流充足,上古时期,颛顼帝命台骀在此治理水患。清徐继畲在《重修汾源庙楼记》中还与晋祠悬瓮寺做过比较,讚叹汾源,“殆不啻悬瓮山之晋水势焉,而源头更大矣。”汾源两岸群山环绕,古树林立。“烈日凉风汾水波,别时暮雨落桥岸”,白居易在《送卢郎中赴河东裴令公幕》一诗中道出了汾源的旖旎风光。汾水正源——汾源灵沼,又名雷鸣寺泉,从楼子山下喷涌而出,冬温夏凉,甘冽清澈,股股清泉,终年流淌不绝。
宁武天池为桑乾河源头,清代名为永定河,是皇家必祭之地。天池被古人列为宁武古八景之首,题名“天池锦鳞”、“天池霞映”,保存着中国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地貌,与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并称中国三大高山天池,《山海经》中记载的两处天池之一就是宁武天池。《水经注》有载:“燕京山上有大池,世谓之天池”。千百年来,天池有如一潭圣水“阳旱不涸,阴霖不溢,澄清如镜”。天池四周九山环绕,沟壑之间溪流淙淙,聚山之精华汇于此间。相传每遇树叶杂草飘落湖面,便有灵鸟飞临噙去,故湖水清澈可鉴。天池风光秀丽,池中盛产鲤鱼。炎夏鲤鱼腾跃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游天池朝元阁》一诗中写道:“天池一雨洗氛埃,全晋堂堂四望开。不上朝元峰北顶,真成不到此山来。”
像历代皇帝“封禅”一样,天池多次进入祭文、碑文中。世祖宪皇帝顺治祭文曰:“唯神源浚天池,派分马邑,汇雁云之众水,为京畿之洪流。”圣祖康熙御製碑文曰:“念兹永定河,其初也无定,盖缘河所从来,远发太原之天池,经朔州马邑,会雁、云诸水,过怀来夹山而下,至都城南土疏冲激,数徙善溃,颇坏田庐,为吾民患苦,朕甚愍之。”高宗乾隆御製永定河庙碑文曰:“永定河,古桑乾河也。发源于天池,伏流马邑,汇云中、雁门诸水,穿西山而注卢沟,亦曰卢沟河。”汾源天池之水硬度极低,属弱硷性、低钠低矿化度锶型水。锶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可以促进人体钙的吸收,增加钠的排泄。长期饮用和洗浴,有平衡酸硷、溶脂化栓、补气养血、祛风除湿、滋润肌肤的功效。
六大特点
高采自海拔1800米高山云雾
芦芽山海拔2379米,森林广茂,云雾缭绕,区内有700多种植物、240多种动物,100多种名贵中草药,是世界罕见的生态基因库。芦芽仙草生长于海拔1800米的山林深处。林中密布珍稀物种云杉、落叶松,枯枝败叶常年积累,土壤肥厚,富含丰富的腐殖质,这为生长于林中深处的芦芽仙草,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此外,受海拔高度1954米的天池水福荫惠泽,从地下深层涌上的水渗透到山腰泥土中,释放大量微量元素,有利于芦芽仙草的生长合成。
稀产量稀少,极其珍贵
原料少生长于海拔1800米的山林深处,深受云雾滋润天池福荫,叶片肥厚,品质最为优异。
时间短芦芽仙草一年一产。茶农中伏入山,严守“晨不採,雨不採,日炎不採”的原则。当天制茶,立秋后停止採摘,历时不到20天。
採摘难原叶生长不集中,不能大面积採摘。山中怪石嶙峋,沟涧纵横,为保证茶品质量,茶农负筐入山,遍寻草茶。
加工精细心剔除残叶、破叶。五斤原叶精製一斤成茶。特等茶品3~5万片原叶仅能製得500克。
古沿袭古法制茶工艺。
历经採摘、焯水、瓮焖、晾晒等古法,坚守世传独特工艺。其中瓮焖是影响成茶品质最核心的工艺,经历代传人精心研製,翁罐是青茶发酵最为理想的设备。由粘土製做,在1000度以上的高温中烧制而成的翁罐富含矿物质,透气性好,被誉为“会呼吸的器皿”。在原叶焯水后,将沥乾水分的叶片置于瓮中,加石压紧,上盖湿麻布放在背阴处下,待焖至叶色发黄,翻起瓮中的叶片,使其呈半通风状态;至叶片转为深红,有粘腻感,青草味完全丧失。经瓮焖发酵製成的茶品,汤色金黄透亮,香气醇厚,馥郁持久。
水在清洗和焯水的过程中,精取汾源之水。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诗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如果在自然环境下取水,最好在源头汲取,这样的水质为最优,最能品出茶、水的原汁原味,最能合理髮挥茶、水的综合功效。汾源之水属弱硷性、低钠低矿化度锶型水。在加工过程中,水与茶高度融合,不仅带出芦芽仙草中不易溢出的多种成分,还能提升茶中活性物质的功效。
药野生中药材.,拥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药典巨着均有其功效的记载,“辛、凉,入肺、胃、脾三经,解热消炎,清热燥湿,凉肝止血。”“主治风热头痛,喉痛咳嗽,外感夹食,胸脘胀满,黄疸,吐血,衄血,咽痛,痢疾。”
芦芽仙草中富含总黄酮、黄酮苷、咖啡硷等药用成分。近代药理研究证明总黄酮、黄酮苷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减少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清除自由基,调节微循环,防止衰老等药理作用。
煮经久耐煮,添水五、六次,汤色不变。沖泡一天,仍有余香。
茶圣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一新风尚。“煮茶喝”虽好,但并非哪种茶都可以煮饮。普通茶叶放入水中煮沸,不但会因温度过高丧失其原有的色、香、味,还会破坏内涵营养成分,所以煮茶也需有定条件。由于日夜温差大及常年午后云雾遮蔽,芦芽仙草生长缓慢,叶片柔软厚实,极耐沖煮。经烹煮的芦芽仙草茶,香气比沖泡时更为浓郁,色泽更加鲜亮,口感幽韵绵柔。科学家提出,和用沸水泡茶相比,用铁壶煮茶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抗癌物质。
品质鉴赏
外形呈片状,茶身较大,色泽红褐,叶片有金色茸毛。
汤色开汤汤色呈琥珀色,澄澈透亮,煮製添水八、九次汤色仍不变淡。
香气乾茶香气清香,热汤清香醇厚,馥郁持久。
滋味入口香气浓郁芬芳,入喉甘爽滑顺,回味持久,口齿留 香。
世传工艺
芦芽仙草茶优异的品质,离不开世传古法。採摘、焯水、瓮焖、发酵、晾晒、等工艺均手工製作。
1、採摘:采自芦芽山海拔1700米山林深处,茶农中伏入山,当天采,当天制,立秋后停止採摘,历时半月。
2、焯水:叶片拣剔洗净,将汾源天池之水倒入铁锅,用山中松木起火,待水翻滚,放入鲜叶,过水五分钟,脱其青味,破坏细胞结构,增强酶的活性,为发酵环节做準备。
3、瓮焖:沥乾水分的叶片置于瓮中,加石压紧,上盖湿麻布放在背阴处下焖至叶及叶柄呈古铜色并散发香气。
4、发酵:将毛茶湿坯装在篮中,篮的四周装叶稍高,中间稍低,便于通气,上盖湿布以保温增湿,在篮中进行发酵。
5、晾晒:芦芽山区秋季多雨,晴天较少,一般正午日光充足。在空地铺上草蓆将茶叶均匀摊开,视阳光的强弱和茶叶本身,晴天厚摊,雨天薄摊,一般摊叶为2.5~3厘米。晾晒过程中每小时翻动一次,同时筛分拣剔,茶将中的轻片、破叶、茶梗和杂物等手拣剔除。
品质辨别
优质:叶片完整均匀,无梗桿,色泽红褐,上附金色毫毛较多,沖泡后汤色透亮,碗壁与茶汤接触处有一圈金黄色的光圈,香气浓郁,滋味甜醇鲜爽。
劣质:叶片破损,梗桿粗长,叶片稍有金色毫毛。沖泡后汤色浑浊,金圈欠黄亮,气味生青,入口平淡。
芦芽仙草茶原叶产量极少,自然价格不菲。而对于那些标榜稀有,而又价格低廉茶品,需谨慎选购。
注意事项
1、由于芦芽仙草茶能有效清除体内垃圾,分解胆固醇和中性脂肪,故开始饮用时可能有个别敏感型体质会出现微量便稀现象,清除体内部分垃圾适应后即正常。
2、要儘量存放于阴凉乾燥处。
古籍记载
芦芽山
[清]李暲
奇峰瘦削高天云,芦芽仙草吹芳芬。
平山蜿蜒振陈秀,林溪蟠屈青氤氲。
平山蜿蜒振陈秀,林溪蟠屈青氤氲。
游芦芽山书所见
[清]岳观澜
扳险神逾王,憩凉意复匆。
烹茶敲石火,槖食饱云葱。
耸壑晴疑雨,虬涛翠泻沨。
穿幽暑气薄,持戒俗缘空。
芦芽白银盘
[清]傅山
芦芽秋雨白银盘,香蕈天花腻齿寒。
回味自闻当漱口,不知瑶柱美何般。
芦芽山径想酒遣剧
[清]傅山
天蓝漏树罅,药苗穿红雪。
採药齧素雪,红玉呵洞胸。
冷艳骏花眼,神上青芙蓉。
想酒劳犊鼻,焉得村丑酉蒙?
相关文化
1、禅茶一味
“天下名山僧多占”,宁武县山多水多,必然受到佛教的青睐。芦芽山是我国唯一的毗卢佛古道场,太子殿即为佛顶。《宁武府志》载:“清涟水出山下,水侧有佛足迹,肉纹宛具,昔佛住世时,曾浴此水矣。”民间有传“西有芦芽山佛祖之尊,东有五台山禅室之从”,即先有芦芽山,后有五台山之说。东晋高僧慧远曾在此传教,道安、昙鸾先后在雷鸣寺讲授般若经;临济宗大师汾阳善照也专门来此说法,之后历代都有临济宗影响较大的禅师来此传经。到唐宋时期,宁武庙宇有三百多座,足以和五台山相媲美。从东晋到唐宋,佛教在此盛极一时。延至明清,文人墨客慕名,旅居此间。清代学者王继祖写道:“半岭常逢雪,山高鸟绝迹.攀跻愧无能,枯岩有定僧。松深尘不到,天近月为灯。阆苑于今在,鹤飞自可胜。”禅师隐士在此参禅论法,修心养性,仙草香茗常伴左右。收天地之流,品味于口,会心一啜,人世间的朴实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尽收心底。
2、御贡之饮
宁武天池水草丰盛,四季分明,因地势较高,春夏气候尤为宜人。唐初诗人杜审言在《岚州行》一诗中写道,“往来春不发,新旧雪仍残。”宋代隐士潘阆也曾写出亲身体验,“此地绝炎蒸,犹疑到不能。夜深如有雨,寺静若无僧。枕润连运石,窗明照佛灯。平生多贱骨,寒逼恐难胜。”这清雅幽凉的环境成为历代帝王避暑观光,游览狩猎的绝好去处。隋大业3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巡游北疆,一览芦芽山天地之瑰丽秀美,次年下诏开始在宁武天池起筑汾阳宫,先后4次在此云游行宫,巡猎避暑。因天池四周有大量的草甸牧坡,遂继隋朝覆灭,李唐王朝于贞观元年到仪凤年间,先后在此设有天池、元池、楼烦三大牧监,三大牧监驯养军马70万匹,一时“牧马数万,色别为群,望之如云”,留下了“楼烦出骏马”,“楼烦牧政甲天下”的佳话,当时的天池一带出产的楼烦马和西域出产的骏马齐名天下,为唐王朝的强盛壮大立下了不朽之功。一众人马浩浩汤汤,芦芽仙草成为帝王避暑观光,朝廷设监养马之余消食解暑的绝佳饮品。
3、水神台骀
上古时期汾河源头水流充足,加之山间泉瀑流至此间,每遇大雨,百姓屡遭祸患。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早在大禹治水之前,帝王颛顼命水官台骀治理汾水,台骀疏通汾河,修筑堤防,降伏水患,从此百姓安居一方。因治水有功,颛顼将其封于汾洲。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首推台骀为雨师、汾水之神。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台骀被追封为昌宁公,宋代又被追謚为灵感玄应公。当年台骀来到汾河上游地区治水,娶当地女为妻,长期定居。人们把他确定河道的地区取名“定河”至今,当地尚有定河村是爷爷(台骀),阳房村是奶奶(台骀妻)的传说。台骀夫妇去世后,合葬于定河村边。百姓为其修祠树碑。农曆五月十八日,这里举行传统庙会,盛况空前。茶农虔诚的上香祭拜,表达对天地的感激,对水神的敬仰,更是对未来的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