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苏州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校级教学实验中心,依託于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与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等全校相关资源,由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协调执行,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对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是苏州大学重要的教学实验基地之一。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8年,建立之初由材料加工实验室(成立于1999年)、纳米材料加工实验室(2008)和纳米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室(2008)三部分组成,随后相继成立了纳米器件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并採取国际化校企合作模式创立了“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滑铁卢大学联合纳米技术实验室”,形成了系统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苏州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 属性:实验教学
- 地区:苏州
- 所属类别:国家事务
中心简介
苏州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承担着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和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等学院(部)的纳米材料与技术、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生物功能材料等6个本科专业的15门有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以及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教学演示和研究生论文的实验工作,与此同时,还承担了苏州大学医学部、文正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以及8家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培训任务,实验中心共投入仪器设备费1100多万元,使“中心”的设备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中心仪器总值超过1390万元,10万元以上的设备34台。
学生通过“中心”开放式课外创新课题,在“挑战杯”、“创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心的教师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自2004年以来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3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团队1项,省特色专业1项,省级优秀课程4项,省优秀毕业论文14项,省级精品教材2部,21世纪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示範教材7部,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4项。
中心组织结构

师资力量
“中心”聚集了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与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优质师资力量,同时还聘请了苏州工业园区相关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和技术人员担任“中心”产业教授,形成了高水平教授牵头、主持和参与实验指导和新训练项目开发的实验教学模式。
师资队伍结构图解

“中心”现有实验教师44人,专职工程技术人员12人,政府及企业兼职人员16人。实验教师中专兼职教师比例合理(约为2:1),专职实验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实验教师比例高达93%。另外,在这支师资队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千人计画1人、特聘教授15人、特聘副教授5人,海外背景强(超过90%)。“学校重视政府和企业人员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聘请苏州市科技局领导及纳米相关企业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产业教师,其比例约占兼职教师队伍的50%。中心人员学位层次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达到90%,有效地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另外,在这支师资队伍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千人计画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绝大多数具有海外背景(超过90%)。因此,这支兼具学术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的国际化师资队伍能够把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套用相互贯通,为培养材料与纳米科技领域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複合型人才提供了人才保障。
建设方向
建设目标
为实现苏州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定位,“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江苏省高等实验示範中心的建设,使“中心”成为省内第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纳米产业人才培育基地,一个集地方政府、企业和高校各自优势,把校内培养、工程训练和岗位训练高度融合于一体进行纳米技术相关实践教育的校企合作省级工程实践教育示範中心,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的高层次纳米产业複合型人才以及为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服务。
建设思路
依据中心的建设目标,中心确定了以下建设思路:
1. 充分利用政府的导向、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创建政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实践教育模式。
2.利用引进和培养的中组部千人计画、杰出青年基金等具有国际水平教授的科研成果,经过适当的整合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实验内容,并进行动态更新。
3. 加强中心的信息化、网路化、智慧型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管理水平,全面实现时间、内容、器材的“三开放”模式。
4. 以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为核心,稳定、充实和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5. 推进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设,满足企业人员培训和研发的实际需求。
科研成果
1、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35项,其中国家级的教学成果奖1项,省的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团队1项,省特色专业1项,省级的优秀课程3项,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14项,江苏省级精品教材2部,21世纪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示範教材7部,省级优秀多媒体课件4项。部分代表性奖励如下:
1)“工科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白伦等,2004年
2)“拓展实验教学形式 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史达清,2004年
3)《无机化学》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郎建平,2008年
4)“化学工程课程群”,江苏省优秀课程群,朱秀林,2004年
5)《有机化学》,江苏省精品教材,周年琛主编,2009年
6)《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江苏省精品教材,邹建平主编,2007年
7)《化工原理实验》,21世纪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示範教材,程振平主编,2011年
8)“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2008年
9)“新型高分子合成方法及功能化研究”,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团队,指导教师,朱秀林,程振平等,2010年
10)“RAFT合成两亲性功能高分子及其纳米複合物的光学性能研究”,江苏省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一等奖,指导教师,路建美,2007年
2、中心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术科技竞赛9项,其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画竞赛4项,江苏省 “挑战杯”创业计画竞赛1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画竞赛1项。部分代表性奖励如下:
1)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吴志翔等,2009年
2)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缪洁、刘立等,2009年
3)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画竞赛金奖,吴超杰等,2010年
4)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画竞赛铜奖,史学亮等,2010年
3、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共2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画项目13项。部分代表性项目如下:
国家级研究课题:
1)“理工结合模式培养化学化工科技创业人才实验基地”, 2008年度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09,路建美
2)“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3-2005,沈理明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画项目:
1)“基于SERS的痕量重金属离子感测器的构建”,国家级,指导教师姚建林,2007年
2)“可再生高吸附性含油废水处理剂的研究”,国家级,指导教师路建美,2007年
4、主编、参编教材28部(其中实验教材11部),其中实验教学改革示範教材7部,“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部级优秀教材奖1项。部分代表性教材如下:
1)《综合化学实验》,21世纪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示範教材,路建美,黄志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现代有机合成新技术》,纪顺俊、史达清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