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一般指本词条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又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德语名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简称ETH Zürich,英文名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坐落于瑞士苏黎世,是享誉全球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连续多年位居欧洲大陆高校翘首,享有“欧陆第一名校”的美誉,在2019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7。
截止2016年,该校现有来自于超过120个国家的19223名学生(其中本科生8,934人,硕士研究生5836人,博士研究生4010人),503名教授和9026名工作人员。ETH还以其极高的教学淘汰率及极低的录取率闻名,录取率只有不到10%。
截止2017年,学院的校友、教授和研究人员中,共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21位诺贝尔奖得主。现今仍有很多获奖者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该校还是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IDEA联盟等国际高校合作组织的成员。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2016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9位;2017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8位;2018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10位;2019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7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外文名: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 简称:ETH Zürich
- 创办时间:1855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现任校长:Lino Guzzella
- 知名校友:伦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荣格,雅克·赫尔佐格,
- 所属地区:瑞士苏黎世
- 主要院系:建筑系,工程系,数学系,自然科学系,管理科学系
- 主要奖项: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菲尔茨奖
- 组成机构:有80个研究所、实验室
- 优势学科:建筑学,工程类科学,自然科学
- 年度预算:37亿欧元
历史沿革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由瑞士联邦于1854年成立,并于1855年开始作为一个技术专科学校授课。最初其由建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和林业等六个学院以及一个整合数学、自然科学、文学、社会科学及政治的机构组成。ETH是一所联邦大学,直属于瑞士联邦政府。建立联邦制大学的决定在当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压,自由派人士向政府施压希望建立“联邦大学”,而保守派人士希望所有的大学都以州为单位,以避免加剧自由派人士向其施加的压力。1905年到1908年间,时任瑞士总统Jérôme Franel促使ETH改组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并有权利赋予博士学位。1911年被赋予现有的名称“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经过近200年风雨洗礼,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享有欧洲大陆第一理工大学的美誉。
ETH百年历史的主楼

地理环境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主校区位于苏黎世市中心,始建于1860年代,与苏黎世大学比邻,数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系所散落于此,与城市融为一体。由于难以在市中心扩展,自1960年代起该校在市区北部的Hönggerberg山麓建设新校区,又称为科学城,集中了材料、建筑、土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系所。两校区相距5公里,每日有校车不间断往返,行程约15分钟,另外搭乘苏黎世公交也可以方便抵达。
苏黎世


院系设定
苏黎世理工学院由分为5大类的16个院系组成,其中:
建筑类:
- 建筑系(ARCH)
夜景

- 土木、环保及测绘系(BAUG)
工程科学类:
- 生物系统(BSSE)
- 计算机系(INFK)
- 计算机技术和电气工程系(ITET)
- 机械和加工工程系(MAVT)
- 材料学系(MATL)
自然科学、数学类:

- 生物系(BIOL)
- 化学与生物科学系(CHAB)
- 数学系(MATH)
- 物理系(PHYS)
系统化科学类:
- 地球科学系(ERDW)
- 健康科学及技术系(HEST)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城全景

- 环境系统学系(USYS)
管理及社会科学类:
- 管理、技术及经济系(MTEC)
- 人文、社会及政治学系(GESS)
学校排名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2016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9位;2017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8位;2018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10位;2019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7位。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2016年Times 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9位;2017年Times 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9位;2018年Times 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10位;2019年Times 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11位。
授课语言
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语言是德语(但个别课程的教学语言为英语或法语)。
大部分硕士课程为英语授课。除此之外,一部分课程为英、德双语教学,也有少数课程以德语授课为主。
报名材料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硕士项目要求外国大学申请者提供的基本材料(原件複印件、翻译件和公证件)包括:
1、申请表列印版本并签名
2、高中毕业证书公证件
3、就读过每所大学的正式成绩单,包括未完成的交换计画和双学位课程
4、毕业生需要学位证书的複印件,尚未毕业的要在读证明或入学确认信,注明学习持续时间
5、语言证书(报导之前寄到)
6、简历,写明中学以来就读的学校清单,不能有时间上的空白
7、护照複印件或身份证,包含照片、姓名和出生日期
8、如果没有通过信用卡线上支付150CHF的申请费,需要支付凭据。
报名本科、硕士的外籍学生须缴付150瑞郎的报名费。
因登记注册数量庞大,所以不完整的登记注册档案将被一律退回。最终无论录取与否,学校会寄一份录取/拒绝信到自己选定的地址。
图书馆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主图书馆(ETH-Bibliothek)收藏书报、地图等资料逾六百九十万件,是瑞士最大的图书馆,也是瑞士科技信息中心[5]。主图书馆负责维护瑞士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网路(NEBIS),读者可以通过此网路借阅全瑞士八十多个高校或研究机构图书馆的资料。同时,各系所也拥有自己的小型图书馆。
校园生活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苏黎世大学比邻而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新城区较为特殊的建筑物,也是一般游客的风景线。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1864年根据建筑系教授高特弗雷德任佩的设计而建,1916~1919年由古斯塔夫古尔重新设计。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是世界上着名的工学院之一。在“二战”前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它的大一600人的物理大课始终是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谢尔勒教授讲授,由力学一直讲到原子物理,一气呵成,使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运动规律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学生打好基础,提高日后的学习和工作质量十分重要。
夜晚的苏黎世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是标準的“宽进严出”。很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只有两次考试,但学习中途的淘汰率很高。
当今风采
欧洲大陆第一理工大学,盛产诺贝尔奖的大学
瑞士政府特别重视高等教育和科研,认为人才是瑞士所拥有的唯一资源。瑞士联邦理工学院2016年的教育经费是17.68亿瑞士法郎,其中12.89亿是联邦政府拨款,4.09亿是第三方捐赠,0.7亿是自我盈利。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共有80个研究所、实验室,拥有509位教授,教授的平均年龄为52岁,工作人员总计11000人,其中52%是外国人,女性占比为35%,180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和研究。
由11位来自科学界、经济界和政治界人士组成的联邦理工学院管理机构制定了该校的明确目标:建立一个积极的、活跃的和有创造性的科研环境。联邦理工学院的管理机构计画将他们的学院列入国际顶级院校的行列之中。
ETH Biology Building

根据世界四大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QS世界大学排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均高居世界Top20,连续多年位居欧洲大陆理工高校翘首,在全世界範围亦与麻省理工学院享有同样崇高的声誉。
知名校友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诞生了一大批对瑞士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爱因斯坦等21位诺贝尔奖得主,她的许多毕业生成为瑞士政商学界要人。
爱因斯坦

诺贝尔奖得主
1901 | 物理 | 威廉·伦琴 | 毕业生 |
1913 | 化学 |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 教授 |
1915 | 化学 |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 教授 |
1918 | 化学 | 弗里茨·哈伯 | 毕业生 |
1920 | 物理 | 夏尔·纪尧姆 | 毕业生 |
1921 | 物理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毕业生及教授 |
1936 | 化学 | 彼得·德拜 | 教授 |
1938 | 化学 | 里夏德·库恩 | 教授 |
1939 | 化学 |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 教授 |
1943 | 物理 | 奥托·施特恩 | 教师 |
1945 | 物理 | 沃尔夫冈·泡利 | 教授 |
1950 | 医学 |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 毕业生 |
1952 | 物理 | 费利克斯·布洛赫 | 毕业生 |
1953 | 化学 | 赫尔曼·施陶丁格 | 教师 |
1975 | 化学 |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 教授 |
1978 | 医学 | 沃纳·亚伯 | 毕业生 |
1986 | 物理 | 海因里希·罗雷尔 | 毕业生 |
1987 | 物理 |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 毕业生 |
1987 | 物理 | 卡尔·米勒 | 毕业生 |
1991 | 化学 | 理察·恩斯特 | 毕业生及教授 |
2002 | 化学 | 库尔特·维特里希 | 教授 |
其他杰出校友
沃纳·冯·布劳恩,火箭专家,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
约翰·冯·诺伊曼

约翰·冯·诺伊曼,数学家,对数学、物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都做出过巨大贡献。
曼洛顿·马克,发明第一台净水设备,被称为净水设备之父,世界健康饮水标準制定者,被欧盟各国一致採纳并完善沿用至今。
格奥尔格·康托尔,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人。
雅克·赫尔佐格,建筑师,建筑学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皮埃尔·德梅隆,建筑师,建筑学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世界着名建筑师。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世界着名建筑理论家。
罗伯特·马拉尔,世界着名结构工程师。
华人
周培源,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汤德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矿山机电领域着名专家和奠基者,历任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英龙,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台湾企业家,曾兼任台湾大学教授。
吴启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智慧型控制专家,历任同济大学教授、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
许靖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地质学家,历任该学院地球科学院院长、地质研究所所长。
李静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ETH的十大科学家
斯托多拉:历史上最早研究动态系统稳定性的科学家,他和另一个同校教授胡尔维茨在1892年找到了系统传输方程根的正负性和动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係。
伦琴:X光的发现者,曾是ETH的副校长,他于1901年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
威尔斯台塔尔:发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获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
爱因斯坦: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1896年考入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几年后当他成了该校的教授时,还是一样的曲高和寡,没人听得懂他在讲什幺。
理察昆:发现维生素和胡萝蔔素,获193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沃尔夫冈·泡利:揭露了原子中电子云的排列规律,发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奖。
理察·欧内斯:发现核磁共振,获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尼克劳斯·沃思:发明了Pascal语言、Modula-2和Oberon,获1987年的图灵奖。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在1912发表的《潜意识心理学》是心理学上一个巨大的里程碑。他被无数的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Jakob Ackeret:空气动力学的先锋,对超音速发动机和火箭成功研究。
文化传统
沃尔夫冈·泡利讲座
为纪念1958年12月15日去世的该校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泡利,苏黎世理工数学和物理学繫于1962年起举办“沃尔夫冈·泡利讲座”。讲座一般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举行,邀请一位着名科学家在一周内举行三次系列讲座,内容集中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自1962年生物物理学家马克斯·德尔布吕克(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以来,沃尔夫冈·泡利讲座已举行了四十余届,其中有24位演讲者是诺贝尔奖得主。2005年,为纪念建校150周年和世界物理年,讲座邀请了17位世界着名物理学家举行研讨会。近年讲座一般于每年五六月间一周的周一、二、四晚上在主楼最大的教室Auditorium Maximum举行。
ETH日
ETH日(ETH-Tag)每年于11月20日校庆日左右举行,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学术节日(Dies academicus)。这一天在主楼会有一系列活动,包括奖励优秀学生论文、颁发荣誉博士学位等。
The Limmat

Polyball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年度舞会Polyball始于1860年代,于每年十一月底在主楼举行,面向公众开放,是该校最隆重的年度活动,也是欧洲最大的舞会。
赛艇
自1951年起,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相邻的苏黎世大学每年在市中心的利马特河上举行师生划艇比赛(Uni-Poly Rudermatch),吸引全市公众观看。
结构
执行委员会
执行委员会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最高教研管理机构。由以下成员组成:
- 校长:执委会主席,领导其他执委会成员制定发展战略和预算,负责任命教授,并为学院承担法律和政治责任。
- 教务长:负责包括考试在内的全校教学事务。
- 研究与企业合作副校长:负责科研规划和成果转化。
- 财政与审计副校长:负责财政事务和审计。
- 人事与基建副校长:负责人事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系所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共有16个系,分别是:
- D-ARCH 建筑系
- D-BAUG 土木、环境与地球空间信息工程系
- D-BIOL 生物学系
- D-BSSE 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系
- D-CHAB 化学与套用生物科学系
- D-ERDW 地球科学系
- D-GESS 人文、社会与政治科学系
- D-HEST 健康科学与技术系
- D-INFK 计算机科学系
- D-ITET 信息技术与电子工程系
- D-MATH 数学系
- D-MATL 材料科学系
- D-MAVT 机械与加工工程系
- D-MTEC 管理、技术与经济学系
- D-PHYS 物理系
- D-UWIS 环境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