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源自于1958年创办的无线电物理专业。1980年成立无线电物理计算机科学系,1986年成立电子与信息科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2000年由电子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和计算中心合併成立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英文名:Lan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 创办时间:1958年
- 所属地区:兰州
- 主要院系:计算机系、电子信息系
- 教职工:135人
学院介绍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570人,其中本科生1133人,研究生437人。在职教职员工135人,有专职教师86人,其中教授正高职10人,教授副高职28人,博士生导师9人,国家“千人计画”入选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画入选者4人,甘肃省高层次领军人物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设有电子与信息科学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安全系;有计算机软体与理论研究所、计算机套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现代通信技术研究所、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开源软体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国家保密局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繫统测评(甘肃省)分中心、甘肃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无线电物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体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无线电物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生物医学工程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体工程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5个本科专业。学院有甘肃省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甘肃省重点学科1个。自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信息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全校名列前茅。
近年来,学院的科研实力显着增强,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发表SCI/EI 等高水平文章200余篇。在国家“千人计画”入选者胡斌院长带领下,学院确立了普适情感计算、化学与生物信息计算、开源可信软体、视神经计算与智慧型生物信息处理、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非侵入式智慧型光学感测等6个重点研究方向,力争使学院的科研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和突破。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已经先后与国内外十几所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的校际交流合作关係,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举办学术会议,同时有计画地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各种交流活动,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继往开来,学院将以建设具有工科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学院为目标,秉承“笃理博学、日新日高”的院训,坚持“明确定位,凝练方向,科学发展,特色强院”的指导思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一流的信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机构设定
系
电子与信息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系
通信工程系
教学部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部
实验中心
基础电子学实验中心
研究所
现代通信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套用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软体研究所
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
电路与系统研究所
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
生物医学信息研究所
教学科研平台
教育部开源软体与实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985西部地区科学计算与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平台
国家保密局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甘肃省)分中心
甘肃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甘肃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甘肃省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重点学科
专业划分
★信息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甘肃省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系统掌握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套用、开发、设计、管理和创新能力的複合型、研究型和套用型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C语言、C++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电磁场理论、非线性电子线路、微机原理与套用、通信原理、微波原理与技术、数位讯号处理、计算机网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及相关实验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线性与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C语言与程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系统开发、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路及相关实验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坚实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套用开发基本技能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套用训练,能从事各类系统软体和套用软体研製开发及测试维护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电子线路、彙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程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资料库原理、作业系统、面向对象技术、软体工程、接口与通讯、计算机网路及相关实验等。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C语言与程式设计、微机原理与套用、信息信号与系统、移动通信及相关实验等。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先进的电子商务理念,能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和服务的複合型、实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有:离散数学、资料库技术、作业系统、面向对象程式设计、计算机网路技术、网站设计与管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电子银行等
★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人才。主要课程有:机率论与数理统计、资讯理论、编码理论、c语言、c++语言、密码学等。
学院领导
历任主要领导
姓名 | 职 称 | 任职时间 | |
院长 | 赵书城 | 教 授 | 2000.5—2003.9 |
李 廉 | 教 授 | 2003.10—2008.11 | |
书记 | 孙朝晖 | 研究员 | 2000.5—2008.11 |
学院现任党政领导及分工
姓 名 | 职 务 | 工作分工 |
刘亚军 | 党委书记 | 全面主持学院党委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 |
胡 斌 | 院 长 | 全面主持学院工作 |
马志新 | 副院长 | 分管本科生教学(含基地建设)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工作 |
梅中磊 | 副院长 | 分管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培养和工程硕士教学工作 |
刘颂阳 | 副院长 | 分管行政、财务与后勤,主管学院办公室、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校区实验室建设工作 |
王敏 | 副书记 | 分管研究生、校本部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就业工作 |
朱杰 | 副书记 | 分管榆中校区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校区行政工作 |
院 长 简 介
胡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伯明罕城市大学普适感知计算中心主任,教授(Reader);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曾在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就读,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普适计算、协同工作技术、语义网。
2001-2002主持完成弗朗霍夫协会资助项目“e-Qualification”,现主持英格兰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无缝情景的精神疾病健康系统”(2006-2008),英国疾病管理中心基金项目“基于资料库挖掘技术的个性化神经反馈本体论研究” (2006-2008),以及欧盟科技框架计画基金项目“普适健康”等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欧盟科技框架计画普适健康课题组评审会委员;IEEE ICPCA,Semantic Web, IEEE U-Media, CSCWD, IEEE ICC 2007, UIC’08, IEEE DSSC’08 等国际会议的主席,组织/程式委员会主席或程式委员会委员;World Wide Web,Web &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s,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mputer Journal, Computer And Informatics, Cluster Computing Journal, The Journal of Internet Technology等SCI国际期刊的编辑或客座编辑。
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
党委书记简介
张继革,男,汉族。1967年8月出生,山东嘉祥人。1985年5月入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兰州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双学位毕业,教育管理副研究员。现任兰州大学信息学院党委书记,中共兰州大学第八届委员。
1982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系, 1986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金属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6年7月至至1991年8月曆任物理系学生辅导员;团总支副书记、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助教等职。1993年8月至1994年7月任物理系团总支书记、讲师;兰州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调研室主任。
1994年7月至1997年7月任物理系副系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兰州大学物华公司经理等职。
1997年7月至2002年10月任兰州大学团委书记;兰州大学党委学工部部长、武装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毕业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
2002年11月至2008年12月任兰州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校友总会秘书处秘书长。
曾获得甘肃省 “优秀基层团委书记”、 “甘肃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称号,两次获得“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曾任共青团甘肃省九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联七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秘书学会理事等职。曾任中共兰州大学第七届委员。
本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国内知名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主编教材6部,承担项目3项。
研究生教育
计算机套用技术
(Computer Applied Technology)
一、 学科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製造;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
传输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二级学科,计算机套用技术着重研究计算机用于各个领域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几十年来,本专业内容发展迅速,已从单纯处理数据发展到处理数据、媒体和技术,从科学计算拓展到现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现代社会各个部门和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 学科研究範围
人工智慧,计算机图形学与CAD,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套用技
术,人机互动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基于网路的计算机套用技术;智慧型控制与机器人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三、 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系统的有关计算机软体与理
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各种专门知识,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体环境和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通过与其它学科交叉,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研究与套用课题;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学位获得者可在科研院所、工厂企业以及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科研、工程技术和教学工作。
四、 主要研究方向
1.网路与多媒体信息处理
2.人工智慧理论与套用
3.数字通信与智慧型网路
4.计算机网路
五、 导师队伍
屈志毅教授、张瑞生教授、申永军教授、刘礼副教授、马义忠副教授、张景春副教授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
(Computer Software and Theory)
一、学科概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製造,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三级学科,计算机软体与理论主要研究软体开发(生产)、维护以及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几十年来,本专业内容发展迅速,软体上已从机器语言发展成高级语言,从手工性程式设计发展到软体工程;理论上已从对单纯的计算模型的研究深人到对计算机系统理论、软体理论、计算複杂性理论和计算机套用技术理论的研究。
二、科学研究範围
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系统理论,软体理论,计算机套用技术理论,计算複杂性理论,算法设计和分析,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等。
计算机软体:系统软体,软体自动化,程式设计语言,资料库系统,软体工程与软体工程环境,软体复用与软体构件技术,并行处理与高性能软体,网路计算,信息安全,多媒体软体技术等。
三、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系统的计算机软体或理论和有关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套用技术方面的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能胜任计算机科学软体或理论的教学、科研、软体系统开发等工作。
四 主要研究方向
1.计算机数学及其套用
2.软体工程与技术
3.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4.资料库量子信息
5.软体复用技术
6.智慧型软体
7.软体自动化
8.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五、导师队伍
徐德启教授、赵书城教授、李廉教授、李永礼教授、陈晓云教授、王继民教授、林和副教授、蒙应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