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利之歌(1942年麦可·柯蒂斯导演美国电影)
《胜利之歌》(Yankee Doodle Dandy),是导演麦可·柯蒂斯与编剧艾普斯坦兄弟合作的一部歌舞传记片,由詹姆斯·卡格尼、琼·莱斯利、沃尔特·休斯顿等合作出演。于1942年在美国上映。
本片讲述柯汉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儿童演员力争上游变成百老汇巨星的一生,以出色的製作和歌舞场面重现当年的娱乐圈面貌,并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脉动。
1943年,该片获第15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男主角等三个奖项。
基本介绍
- 导演:麦可·柯蒂兹
- 编剧:Robert Buckner
- 主演:詹姆斯·卡格尼 ,沃尔特·休斯顿
- 製片人:威廉·卡格尼
- 出品公司:华纳
- 中文名:胜利之歌
- 外文名:Yankee Doodle Dandy
- 其它译名:Triunfo supremo
- 出品时间:1943年
- 发行公司:米高梅联美家庭娱乐
- 製片地区:美国
- 拍摄地点:美国
- 拍摄日期:1941年12月3日—1942年2月10日
- 类型:传记、歌舞
- 片长:126min
- 上映时间:1942年5月29日
- 票房:4百80万美元 (US/ Canada rentals)
- 分级:USA:Approved
- 对白语言:英语
- 色彩:黑白
- imdb编码:tt0035575
- 主要奖项:第1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詹姆斯·贾克内
奥斯卡奖-最佳音响效果内森·莱文森
奥斯卡奖-最佳配乐(音乐类) - 线上播放平台:百度影音
剧情简介
乔治·柯汉是本世纪前期着名的百老汇表演艺人,身兼演员、作家、作曲家与舞蹈家于一身,他的生平故事可以说反映了四十年代以前美国娱乐事业的生态。本片是导演麦可·柯蒂兹与编剧爱泼斯坦尼兄弟合作的另一佳片,描述柯汉从一个地位卑微的儿童演员力争上游变成百老汇巨星的一生。以出色的製作和歌舞场面重现当年的娱乐圈面貌,并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脉动。
在三十年代以主演黑社会片享有盛誉的詹姆斯·卡格尼改变戏路,在银幕上又唱又跳,生动而细腻地注释了主人翁的形象和个性,因而勇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片中出色的歌舞表演亦令人看得眉飞色舞。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备注 |
---|---|---|---|
George M. Cohan | 詹姆斯·卡格尼 | ---- | ---- |
Mary Cohan | 琼·莱斯利 | ---- | ---- |
Jerry Cohan | 沃尔特·休斯顿 | ---- | ---- |
Sam Harris | Richard Whorf | ---- | ---- |
Fay Templeton | Irene Manning | ---- | ---- |
Dietz | 乔治·托比厄斯 | ---- | ---- |
Nellie Cohan | Rosemary DeCamp | ---- | ---- |
Josie Cohan | 珍妮·卡格尼 | ---- | ---- |
Singer | 弗朗西斯·兰福德 | ---- | ---- |
Erlanger | George Barbier | ---- | ---- |
Schwab | S.Z. Sakall | ---- | ---- |
Manager | Walter Catlett | ---- | ---- |
Young George M. Cohan | Douglas Croft | ---- | George M. Cohan at 13 |
Eddie Foy | Eddie Foy Jr | ---- | ---- |
参考资料: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美术设计 | 服装设计 |
---|---|---|---|---|---|---|---|
Hal B. Wallis Jack L. Warner William Cagney | 麦可·柯蒂斯 | Robert Buckner Edmund Joseph 朱留斯·J·艾普斯坦 菲利普·G·艾普斯坦 | 黄宗沾 | George M. Cohan Ray Heindorf Heinz Roemheld | George Amy | Carl Jules Weyl | Milo Anderson |
参考资料:
幕后製作
创作背景
本片描述歌舞大师乔治·科汉的生涯,从早期的歌舞搞笑剧发展到百老汇歌舞剧,他的贡献至关重要。这位生于7月4日的爱国者以及片中的爱国歌曲表达了当时人们发自肺腑的爱国热情,在二战时期起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影片开拍于珍珠港事件的次日,创作人员饱含感情,渗透在影片当中。
该片作曲雷伊·海因多夫后来又创作了《明星诞生》和《乐器推销员》等经典作品。
获奖记录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人员 | 结果 |
---|---|---|---|
1943年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男主角 | 詹姆斯·卡格尼 | 获奖 |
最佳音响效果 | 内森·莱文森 | 获奖 | |
最佳配乐(音乐类) | Ray Heindorf;Heinz Roemheld | 获奖 | |
最佳影片 | —————— | 提名 | |
最佳原创故事 | ——————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麦可·柯蒂斯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沃尔特·休斯顿 | 提名 | |
最佳电影剪辑 | George Amy | 提名 |
参考资料:
製作发行
创作公司
类型 | 公司名称 | 国家 | 发行方式 | 时间 |
---|---|---|---|---|
製作公司 | 华纳兄弟公司 | 美国 | —— | —— |
发行公司 |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 美国 | DVD | 2003年 |
CBS/Fox | 美国 | 录像带 | —— | |
米高梅联美家庭娱乐 | 美国 | VHS | —— | |
Sociedade Importadora de Filmes | 葡萄牙 | —— | —— |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海报 |
---|---|---|
美国,纽约 | 1942年5月29日 | ![]() |
美国 | 1942年6月6日 | |
瑞典 | 1943年5月17日 | |
芬兰 | 1943年10月17日 | |
葡萄牙 | 1945年11月27日 | |
法国 | 1946年9月25日 | |
丹麦 | 1947年2月24日 | |
奥地利 | 1947年8月22日 | |
德国 | 1996年8月27日电视首映 |
影片评价
本片以出色的製作和歌舞场面重现当年的娱乐圈面貌,并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脉动。在三十年代以主演黑社会片享有盛誉的詹姆斯.卡格尼改变戏路,在银幕上又唱又跳,生动而细腻地注释了主人翁的形象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