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B肝疫苗事件
2010年4月22日上午,揭阳市惠来县岐石镇坑仔国小4年级1班、2班84名学生打完B肝疫苗后,有44名出现了头疼呕吐,四肢无力的症状,被送到医院。截至记者发稿时,其中的39名学生的不适感已经消失,另有4名学生喉咽部肿血,还有一名学生扁桃体II度肿大。事件引起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惠来县、揭阳市以及广东省卫生防疫部门都派出了专家组进行调查。同批次剩下的疫苗已经被封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揭阳B肝疫苗事件
- 时间:2010年4月22日上午
- 地点:揭阳市惠来县岐石镇
- 主人公:坑仔国小4年级1班、2班84名学生
具体情况
蔡桂珍在妈妈搀扶下从病床上坐起,她小心护着正在打点滴的左手,然后用右手把妈妈带给她的便当一口一口吃下去。此时已经近下午的4点。但是蔡桂珍的妈妈看着正在吃饭的孩子,却舒心地笑了。按照医生给她的说法,孩子能够吃东西了,也就不会有什幺问题了。
蔡桂珍是44个入院学生中的一个。他们在事发后被送到了在岐石镇边上的隆江镇人民医院。
在隆江医院的一楼急诊室,挤满了送来打点滴的学生,不但把几个病房挤满了,连医院急诊室的过道上也坐满了打点滴的学生。在这些学生的旁边,他们的父母亲戚一脸担忧地看着他们。13岁的郑美淑躺在病床上,她和4个同班同学就挤在一张病床上打点滴。直到昨日下午记者採访时,她还感觉头晕、胸闷、肚子疼,只能躺着。
“我们接到医院的电话,说孩子打了疫苗,感觉身体不舒服,送到了医院挂点滴。让我们派人到医院照顾孩子”,几个家长告诉记者,他们急忙赶到医院。“孩子说他们老是想呕,头也很晕,全身乏力。我们谘询过医生,他们说打几瓶点滴,休息一下,应该就会没有问题。看到孩子还能说话,神志还清醒,也就没有那幺担心了。”
根据院方的介绍,其中有37名学生是上午送过来的,另外7名是下午时感到不适过来的。医院总共收治了44名有不良反应的学生。这些孩子年龄在13岁-15岁间,全都是岐石镇坑仔国小4年级学生。
学生回应
13岁的黄晓佳和蔡泽杰都是岐石镇坑仔国小4年级2班的学生。
他们告诉记者,上午他们上课时,老师通知他们要下去打B肝疫苗。据在医院陪同孩子的一个老师介绍,该国小4年级总共有3个班,每个班都有六七十名学生。这次打疫苗的对象是15岁以下、且以前没有打过B肝疫苗的学生。
“学校是按照1班、2班、3班顺序注射B肝疫苗的”,黄晓佳和蔡泽杰说,他们注射后不久,就感觉到头很痛,而且老是想呕吐。
官方回应
2010年4月24日,广东省疾控中心计画免疫所所长彭国文回应称,初步诊断群体性心因性反应“证据明确”;而部分学生短期内病情反覆属于“心因性反应”的一种正常现象。记者另外获悉,该批B肝疫苗的质量问题,药监部门正在展开调查,将公布结果。
彭国文也坦承,本次惠来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发生,提示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的複杂性和面临挑战。首先宣传动员不够,对接种疫苗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与受接种的人沟通不够。群体预防接种工作,需要对学生、家长加强宣传,明确告知哪些情况不能接种疫苗以及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他举例说,有发热、患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和对酵母成分过敏者不宜接种B肝疫苗。但本次在对接种后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学生体检中发现混杂个别扁桃体炎症病例,可能与接种前对不适宜接种学生的筛查工作不够严格有关。
1问
应:周围人群过分关心导致不安
前天,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调查结果称,该事件属疑似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引起,所有自述出现不适症状的学生都康复出院。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数名学生出院后又出现头疼、呕吐等现象。
“初步诊断群体性心因性反应证据明确。”彭国文昨天再次强调,并列举了四点理由:
首先,这次小孩的“发病”发生在学校集体接种疫苗过程中,绝大部分“病例”只有自诉头晕、腹痛等这些主观症状,个别伴有呕吐症状,体检未发现发热和发病体徵。
其次,群体性“发病”首发是一名四年2班学生有头晕症状,诱发同班周围的6名同学同样出现头晕症状,随后发生群体性“发病”。
三是社会媒体和民众对预防接种和疫苗安全充满不信任感,群体发病后媒体、家长反应激烈可能加剧学生紧张情绪,加剧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噁心、呕吐等症状。
四是经过葡萄糖、能量合剂等安慰式治疗,绝大多数小孩的自述不舒服症状消失。
彭国文说,以上四点正是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也是做出判断的主要依据。当然,还有个别“病例”有咽部发炎、扁桃体轻度肿大等症状,可能事前偶合上呼吸道感染。
他说,部分小孩不舒服症状出现反覆,这也是心因性反应的特点之一。在媒体高度关注、周围人群过分关心等刺激下,头晕、腹痛、呕吐等不舒服症状会可能出现反覆发作。最好的治疗办法是消除不安的影响因素,让小孩儘快安定下来。
2问
回应:疫苗是蛋白质,不可能发生感染性疾病
事件发生后,不少市民对B肝疫苗的安全性产生疑问,纷纷谘询:自己的孩子还要不要打B肝疫苗?
彭国文昨天表示,,用于新生儿预防接种和广东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B肝疫苗项目”所用的疫苗都是重组酵母B肝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B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预防B型肝炎。这个疫苗在广东省套用时间很长,累计有上千万人群接种过。实践证明,与其他疫苗相比,B肝疫苗的副反应发生率是很小的。重组酵母乙型疫苗本质是一种蛋白质,本身不含活的病毒或细菌,不可能发生感染性疾病。
他同时还提示,个别人可有注射局部疼痛、红肿或中、低度发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可对症治疗;极个别人可能会发生过敏性休克,所以接种后要求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若发生过敏性休克能得到及时救治。
3问
1、B肝疫苗只对健康人有作用,而如果已经感染了B肝病毒,那幺不管注射多少针都是没有作用的,所以检查B肝两对半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注射第3针疫苗后的1个月~3个月,也是要到医院检查下B肝两对半,看是否产生了足量的B肝抗体,以判断接种效果。到广东省肝病研究院检查,可享受B肝两对半费用全免、肝功能费用全免等多项优惠。
2、接种B肝疫苗时如果存在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的情况,应暂缓接种B肝疫苗。
3、药物过敏禁止打B肝疫苗。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B肝疫苗。
4、打B肝疫苗前应注意保持卫生。
5、出现症状后不用过于恐慌。少数人在打B肝疫苗以后,会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全身发热等轻微症状,这属于正常状况,大多会在打B肝疫苗后1-3天内不治自愈。
官方表态
疫苗安全事件频出,引发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任危机。广东省卫生厅昨天强调,2010年是实现控制B肝和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一年,15岁以下儿童B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仍要加快规範推进。同时,我省将根据卫生部的统一部署,2010年开展8月龄至4岁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专家解析
第一个有不良反应的是1班的一个男学生,惠来县疾控中心主任吴俊秋说,他开始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在场的医护人员立即给他服用了葡萄糖。他休息一段时间后便没事了。“因为作呕属于正常反应,”这个男学生的不良反应并没有使这次疫苗注射停止,直到更多学生连续出现了呕吐、头痛、四肢无力的不良反应后,注射才被叫停。
这个时候,4年级1班、2班注射B肝疫苗的学生已有84名。4年级3班的学生因为顺序没到,并没有学生注射过。
“这些学生出现不良反应基本上都是在打了疫苗后半个小时”,吴俊秋说,“注射疫苗人员立即向疾控中心汇报。我接到汇报的时间是10:40(2010年04月22日),立即派疾控中心的专家组到了医院,疾控中心的专家组已经对孩子进行了逐一检查,同时已经将情况向揭阳市疾控中心汇报。从检查的情况来看,44名学生中的39名学生已经没有了不适,另外有4名学生喉咽部肿血,还有一名学生扁桃体II度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