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荣格人格理论

荣格人格理论

荣格人格理论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 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建立了分析心理学派。

荣格的人格理论(Jung's personality theory)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动力理论、人格类型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荣格人格理论
  • 外文名:Jung's personality theory
  • 提出者:荣格
  • 套用学科:心理学

1.荣格人格理论构成

1.1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部分组成。集体潜意识是从祖先哪里传承下来的,由不同于意识範围内的思想和形象构成,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自性等。

1.2人格动力理论

提出人格发展等量原则与熵原理、人格的因果性与目的性、人格的两种流动方向(前行和退行)。

1.3人格类型理论

将人格按照两种态度和四种驱力分为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1.4人格发展理论

将人格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童年期(出生到青春期)、青年期(青春期到中年)、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到老年)、老年期。

2.理论评价

2.1理论优点

荣格对于心理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对“心理原型”的研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但是在这种不同中我们可以寻出若干共同点,好比面孔虽各不同,但说粗略一点,不外乎长脸圆脸两种“原则”,心理也是如此,分内倾和外倾两种。荣格最大的贡献有两点,第一是把“力比多”看作广义的“心力”,打破了弗洛伊德的“泛性慾观”;第二是看重“集体的潜意识”和“心理原型”;这也弥补了弗洛伊德偏重个人环境而忽略种族遗传之弊。

2.2理论缺点

关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很多学者意见尚未达成一致,有人从根本上否认“集体潜意识”这个观点,认为潜意识存在于个体;有人认为,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包含“本能”与“思想原型”,而这两个成分都很难说是仅存于“集体潜意识”之中;甚至有人否认荣格的“原始印象论”,认为“印象”是个体所习得的,现代人类即还存有无数亿万年前远祖所得的印象,则印象可遗传,自无疑义。现代生物学者大多数是新达尔文派,所以在他们看来,荣格的“原始印
象”是不可能存在的。

3.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区别

3.1对力比多的看法不一样

弗洛伊德坚持认为性本能(这里指心理学上普遍意义的性,泛指人寻求快乐和满足的本能)是本能中最强势的,力比多就是性本能;而荣格则认为性本能不过是人的本能的一个普通方面,力比多是爱的和发展的力量。

3.2对人性的看法不一样

在人类命运问题上 ,荣格持乐观态度 ,从而表现出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渐趋一致的发展倾向。弗洛伊德则相对悲观。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