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斯凡特·阿伦尼斯

斯凡特·阿伦尼斯

斯凡特·阿伦尼斯(Svante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是一位瑞典科学家。他原本是一位物理学家,但常常被认为是化学家,物理化学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0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伦尼斯方程(Arrhenius Equation),月球陨石坑Arrhenius和斯德哥尔摩大学阿伦尼斯实验室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斯凡特·阿伦尼斯
  • 外文名:Svante Arrhenius
  • 国籍:瑞典
  • 出生地:维克(Vik)
  • 出生日期:1859年2月19日
  • 逝世日期:1927年10月2日
  • 职业:斯德哥尔摩大学院长
  • 主要成就:物理化学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提出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提出了酸和硷的定义
    提出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需要额外的热量才能进行
  • 代表作品:阿伦尼斯方程(Arrhenius Equation)
  • 获奖:190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人物介绍

早年时期

斯凡特·阿伦尼斯1859年2月19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一个叫维克(Vik)的村子。他的父亲叫卡罗莱纳·森伯格·阿伦尼斯,是乌普萨拉大学的一名土地测师。在三岁的时候,阿伦尼斯就能在没有父母指导下开始自学,尤其对数字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喜欢数学,并且喜欢研究大量的数据以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繫和规律,被人们认为是一名数学天才。
8岁时,进入当地的大教堂学校,由于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他被破格允许直接读国小五年级,并在1876年作为最年轻和最有能力的学生毕业。
在乌普萨拉大学,他不满意学校的首席物理教师和唯一的教员Per Teodor Cleve,所以他在1881年离开了乌普萨拉大学到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习,他的老师是Erik Edlund。他研究的方向是电解质的电导率。在1884年,他向乌普萨拉大学提交了一份150页的博士论文,被归为了四类论文。但是考虑到他在答辩时的表现比较好,所以最终他的论文被重新归为了第三类。就是在这篇论文的继续研究基础上,他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在他的1884论文集里有56点思想能完全适合或者经过很小的改动就具有实用价值。在他论文集里的一条重要思想就是纯净的盐和纯净的水不是导体,但是盐在水中溶解之后形成的溶液就是导体。
阿伦尼斯的解释是,盐溶解在水中会分解出一种带电粒子(许多年后,麦可·法拉第给了这种粒子的名字:离子)法拉第相信在电解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离子;阿伦尼斯则提出,即时在没有电流的情况下,盐溶液中就会存在离子。因此,他提出,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虽然他的论文没有得到乌普萨拉大学教授的认可,但是却得到了欧洲其他的科学家的高度认可,这些科学家包括:Rudolf Clausius, Wilhelm Ostwald, and J. H. van 't Hoff。Ostwld甚至还亲自来到阿伦尼斯的住处,说服他加入他的研究小组,可是阿伦尼斯拒绝了他的邀请。正在他在家照料病重的父亲的时候,他收到了乌普萨拉市的任命。
在对他的离子理论的继续研究中他又在1884年提出了酸和硷的定义。他认为:酸物质在溶液中产生氢离子,硷物质在溶液中产生氢氧根离子。

中年时期

然后,阿伦尼斯得到去瑞典科学院工作的机会,在这里,他可以和Ostwld,Friedrich Kohlrausch, Ludwing Boltzmann 等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一起工作。
在1889年,阿伦尼斯系统的阐述了活化作用的概念,就是能够克服两种分子之间势垒的一种能量载体,并提出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需要额外的热量才能进行。阿伦尼斯方程(The Arrhenius equation)给出了一点的活化能和该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述。
他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和他的一名学生,叫Sofia Rudbeck,从1894年到1896年,生有一子;第二次和Maria Johansson,从1905到1927,生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1900年,他成为诺贝尔委员会的一员併入选诺贝尔奖。1901年,被选举进入瑞典皇家科学研究院。接下来的几年,他参加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学会。他利用自己的职位为他的朋友(Jacobus van't Hoff, Wilhelm Ostwald, Theodore Richards)获奖提供方便。虽然他被选举为瑞典皇家科学研究院的研究院,但是他也遭到了Paul Ehrlich, Walther Nernst, Dmitri Mendeleev等人的强烈反对,可是阿伦尼斯表示他们不是自己的敌人。在190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人。1905年,由于他在斯德哥尔摩创建了诺贝尔物理研究院,所以他被任命为该研究院的院长,他在这个职位上呆了22年,直到他在1927年退休。1910年,他成为皇家协会的一员。1912年,他获得美国科学艺术研究院的外籍院士。
在1891年,他成为了斯德哥尔摩大学(Stockholm University)的一名讲师。1895年升为物理教授,1896年成为院长。

晚年时期

阿伦尼斯的理论最后被科学界普遍接受,所以他开始研究其他领域。1902年,他用化学原理研究生理学问题,发现生物器官中发生的反应和在电子管中发生的反应有着一样的规律。1904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举行一场学术演讲,他讲到,将物理化学方法套用到毒素和抗体的相关研究中。在1907年,他出版了经典着作《免疫化学》。同时,他也研究其他领域,例如,地质学、天文学、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
在他的晚年,他也写备忘录并出版了一些着名书籍,他想告诉世人他的研究成果需要后人的继续研究。1927年9月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肠黏膜炎,10月2日去世,安葬在乌普萨拉。

社会活动

1900年起阿伦尼乌斯参与到创立诺贝尔基金会和诺贝尔奖的活动中。1901年他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后一直是诺贝尔物理奖委员会委员和化学奖委员会的事实委员。他运用自己的地位试图阻拦一些科学家得奖,例如沃尔瑟·能斯特和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03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1905年诺贝尔物理研究所建立,阿伦尼乌斯一直担任所长到1927年退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