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东北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为建于1948年东北师範大学生物系,1994年撤系建院。经过多年的努力,生命科学学院已发展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工作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内生物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东北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创办时间:1994年
- 类别:公立高校
- 所属地区:长春市
- 现任校长:周义发
- 主要院系: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等
学院概况
东北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遗传与细胞研究所、草地研究所、国家草地生态工程专业实验室、电镜中心等单位组成。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中,学院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拥有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历史沿革
东北师範大学地处北国春城—吉林省长春市,本部校区位于宽阔笔直的人民大街中段,学府林立,人才荟萃,净月校区位于长春国家级森林公园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内,群山环抱,绿树掩映。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东北师範大学走过了一条辉煌的道路,成为一所着名的“人民教师的摇篮”;在这块丰沃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学子在这里学习和创造,陶冶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憧憬着做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
东北师範大学的前身是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处在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关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先后从延安、华北、山东派遣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开展政治、军事斗争,发展文化教育,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到延安大学, 向校长周扬和副校长张如心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要求延安大学的一批骨干力量去东北,办东北大学。10月25日深夜,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接见了周扬、张松如等延安大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指示说:你们去创办的东北大学,是新型的东北大学。
这样以周扬为队长、张如心为副队长的延安大学部分干部、教师组成的“松江支队第四大队”告别延安,开赴东北。
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指示着名作家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至此,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大学,迎着纷飞 的战火在东北大地上诞生了。她为东北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革命理论的基地,引导他们走上追求真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道路。
建校伊始,为局势所迫,学校辗转颠沛,1946年3月15日转至安东(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着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5月,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开始了新的历程。在历时3个月, 行程1500余公里的北撤中,学校的队伍不断壮大,干部、教师始终和同学同甘共苦,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显示了党的干部的优秀品质和作风。青年学生们在艰苦历程中,表现出了积极向上、追求真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意志,显示了一代英才的风貌。他们是先驱,是榜样,在学校创建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1946年8月, 张如心所率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的百余名教师、干部胜利地到达哈尔滨市,加入了东北大学的行列,壮大了东北大学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教师、干部队伍。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校长。在党的领导下,东北大学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和革命传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构建毛泽东同志指示的“新型东北大学”,为解放区建设和全国解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1948年7月,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併,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年2月,长春大学、瀋阳东北大学、长白师範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併到东北大学。1949年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
1950年4月,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範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範院校。1952年,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着名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成仿吾到该校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成老到校后, 带领全校干部 、教师实行正规化办学, 狠抓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加强科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 充实教师队伍,弘扬延安精神, 使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当时我国最有影响和最具发展实力的师範大学之一。
1958年,东北师範大学下放归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吉林师範大学。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 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 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东北师範大学”的校名,一个蓬勃发展的师大在高等师範教育的沃土又开始了新的耕耘。
东北师範大学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政法学院、商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体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体育学院、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9个院系,逐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以生命科学、历史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成为一所以培养优秀中学师资为优长的高等学府。
东北师範大学传承、 弘扬的是老一代革命家所积澱的光荣的革命传统, 践行的教育理念是“ 尊重的教育 ”。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5万名优秀中学教师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师範大学以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蜚声海内外,成为有志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青年学子追求和嚮往的地方。
东北师範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学院专业特色化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格局,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道德发展、“炫亮东师”原创艺术、“激情年华”精品展示、学院专业素质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亚冬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大学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东北师範大学学子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喜获特等奖,实现了吉林省在这一奖项上20年来零的突破;在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科技类最高奖”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範大学学子连续两届榜上有名;东北师範大学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性影响,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係, 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 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300余人来校授课,先后聘请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8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了3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学校分别在韩国东亚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
世纪交替,百年更迭, 东北师範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1999年,学校顺利完成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与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0年,启动净月校区建设,进一 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同年,学校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实现了东北师大几代人的夙愿和梦想。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为东北师範大学题词: “办好师範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党和人民对东北师範大学的拳拳重託和殷殷厚望。 跻身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师範大学行列, 以研究型、 综合性的姿态跨入崭新的21世纪已经成为今天全体东北师大人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师大精神, 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师大人, 为创造东北师範大学更加辉煌的未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2007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吉林省委书记王珉,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儒林的陪同下来到东北师範大学,和同学们热烈讨论起师範教育问题,并首次就免费师範生教育问题和同学们交换意见。温家宝总理来校视察,鼓舞着全校师生员工更加满怀信心地走强校之路、特色之路、开放之路,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範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7年5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範大学师範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东北师範大学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範生教育的重任,东北师範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946年,东北大学新生在哈尔滨市的东大办事处门前集合赴佳木斯。
1947年5月9日深夜,东北大学学生、刁翎县土改工作团团员李雷,被土匪杀害。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
1947年5月12日,东北大学学生张建堂在参加土改时,同土匪激战中光荣牺牲。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并将刁翎村改名为建堂村。
1947年,东北大学学生在佳木斯过着艰苦的生活。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宣传队为民众演剧。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师生300余人下乡参加土地改革。1948年5月,东北大学学生绘製的解放战争发展形势图,竖立在校门口。
1949年3月,东北大学学生刘自然率东北学生代表团出席第十四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1日,东北大学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
1949年11月6日,东北大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召开庆祝党公开大会。
学院简介
东北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身是1948年建立的东北大学博物学系,该系1950年改为生物系。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994年3月以生物係为基础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系建系之初,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全系共有16名教师,其中教授7人(含4名留用的日籍教授,他们于1953-1956年相继回国)。系主任是傅桐生教授(留法理学博士,鸟类学家)。副系主任为赵汝翼教授(无脊椎动物学专家)。当时设有三年制本科(后改为四年制本科)和两年制专科。教学计画基本是沿用旧大学的蓝本,教材由教师自编讲义授课。由此开始了生物系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
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楼

1950年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师範大学。在学校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制定教学计画、教学方案、教师培养提高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目标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学校教师。1953年由生物系的中外教师共同培养了8名研究生。受教育部的委託,1956-1958年举办了全国动物生态学研究班,聘请了两位前苏联专家来生物系任教,培养了36名动物生态学专家,这些人成为中国动物生态学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此外,五十年代有多名教师被选送到国内、外高校及研究单位学习、深造。1960年前后成立草原研究室和细胞学研究室。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加强,教学设备也逐年增多。教学和科研都有了较大发展。1962年受教育部的委託在全国範围内首次招收研究生,招收了3名动物学专业研究生。1965年又增加了植物学专业,共招收4名研究生。从此开始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迎来中国教育战线的春天。高考恢复,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自1981年中国开始建立学位制度,生物繫于1981年获得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和生理学,5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植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草原研究室、细胞学研究室基础上成立草地生态学研究所和遗传与细胞学研究所。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教学设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89年又被批准成立“国家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1992年获準建立生物学科研工作博士后流动站。
1993年生物系郝水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改变了东北师範大学没有院士的历史。
1994年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生物工程系、草地生态研究所、遗传与细胞研究所、电镜中心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和科研部门。生命科学学院的成立是学院发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学院的建设,各项事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96年,学院被评为“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年,东北师範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评审,进入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学院的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又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建立了“教育部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农业与基因药物工程研究中心”;
2002年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以后相继建立了“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植物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重点基础教学实验中心”。2004年“国家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国家的验收与评估。
师资力量
截止到2009年12月,学院共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师71人,包括33名教授、28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5人、4名高级工程师,中科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画项目资助获得者2人,首批省管专家4名,国家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名。
东北师範大学校园风景(图1)

专业设定
学校2004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学科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全校现有22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204个硕士学位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51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套用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物理学等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套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等12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点,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有教育学原理、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全球视野下的亚欧美文明及其互动关係,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我国东北草地、湿地生态过程、功能及修复技术基础,东北地区人地关係的时空过程研究及其成果套用,多酸及光发射材料与套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问题驱动下的套用统计学等8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1个“十二五” 吉林省一级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历史、中文、生物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格局。
本科专业设定
1. 师範类:生物科学
2. 非师範类:生物科学(基地班) 生物技术
1-2年级师範专业和非师範专业在培养方面大体相同,从3年级开始分专业培养。
师範专业:建立了具有师範特色的培养体系:
1.中学生物学教学及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构建"能力+模组"的实践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实施以"探究+合作"为主的"中学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
2. "教师技能+文化素质"的优秀教师素质教育体系
(1)本科生教师技能培养
利用微格教室进行个别模拟教学训练、
利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实地教学训练、
聘请优秀中学教师进行示範教学。
利用技能比赛、讲演比赛、辩论赛等促进学生技能练习。
(2)本科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学院合唱团、学院艺术团、学生其它社团活动等。
非师範专业:建立了以科研带动教学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1. 建立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
(1)项目资助模式: 学生以团队形式申请-专家评审-资助-科研训练-成果总结-答辩-结题
(2)自主选题模式: 学生自己选题 - 向学院实验中心提出申请-评审-批准-进入创新科研实验站-科 研实验-成果报告
(3)教师指导模式: 双向选择 - 学生进入教师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训练-形成科研成果
2. 实施了一种有效果的激励学生和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机制;
(1)设立专门的创新实验学分;
(2)对于在校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予奖励;
(3)保送研究生的综合排名,科研方面占15%的权重(社会工作5%、外语5%、学习成绩75%);
本科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
(1)大多数毕业生成为各层次教师、教育管理干部、科学家等。
(2)许多毕业生成为特级教师、全国模範教师。吉林省的所有生物学特级教师均毕业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3) 近五年,毕业平均一次就业率为95%以上。
由于连续多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高校获此殊荣的4所院校之一 ,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就业先进单位之一。
2007年,生命科学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
1. 师範类:生物科学
2. 非师範类:生物科学(基地班) 生物技术
1-2年级师範专业和非师範专业在培养方面大体相同,从3年级开始分专业培养。
师範专业:建立了具有师範特色的培养体系:
1.中学生物学教学及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构建"能力+模组"的实践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实施以"探究+合作"为主的"中学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
2. "教师技能+文化素质"的优秀教师素质教育体系
(1)本科生教师技能培养
利用微格教室进行个别模拟教学训练、
利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实地教学训练、
聘请优秀中学教师进行示範教学。
利用技能比赛、讲演比赛、辩论赛等促进学生技能练习。
(2)本科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学院合唱团、学院艺术团、学生其它社团活动等。
非师範专业:建立了以科研带动教学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1. 建立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
(1)项目资助模式: 学生以团队形式申请-专家评审-资助-科研训练-成果总结-答辩-结题
(2)自主选题模式: 学生自己选题 - 向学院实验中心提出申请-评审-批准-进入创新科研实验站-科 研实验-成果报告
(3)教师指导模式: 双向选择 - 学生进入教师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训练-形成科研成果
2. 实施了一种有效果的激励学生和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机制;
(1)设立专门的创新实验学分;
(2)对于在校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予奖励;
(3)保送研究生的综合排名,科研方面占15%的权重(社会工作5%、外语5%、学习成绩75%);
本科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
(1)大多数毕业生成为各层次教师、教育管理干部、科学家等。
(2)许多毕业生成为特级教师、全国模範教师。吉林省的所有生物学特级教师均毕业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
(3) 近五年,毕业平均一次就业率为95%以上。
由于连续多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高校获此殊荣的4所院校之一 ,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就业先进单位之一。
2007年,生命科学学院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集体。
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被列入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草地生态学、细胞生物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草地生态工程实验室是国家级专业实验室,植被生态学科被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画,细胞生物学获準建立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建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东北师範大学校园风景(图2)

学院的培养规模逐年增加,截止到2009年12月,学院有本科生452人、硕士研究生507人、博士生164人。学院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能够招收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草业科学等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院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为师範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生物技术专业为非师範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教学、开发以及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学院为本科学生开设了动物学、植物学、动物生理、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基础课32门及专业选修课30余门。
1996年生物科学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从两个专业当年新生中选拔部分学习优秀者入“基地班”学习,“基地班”实行学士-硕士-博士逐级分流连续培养。
科研成果
学院的科研工作成果显着,承担国家“973”计画,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企业横向开发等项目208项,科研经费总计约1亿元。学院的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37篇,其中SCI论文142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奖等奖项17项。申请专利24项,其中8项获得授权。
硬体设施
截止到2009年12月,学院有藏书4万余册,动物标本4200种,5.7万号;植物标本1.2万种,6.2万号;人体解剖标本2000余件。学院拥有先进的现代化仪器及设备400多件。固定资产1100万元,生命科学学院大楼有教学用房面积1100平方米,科研用房面积70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
对外交流
学院自改革开放后,先后与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大学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係每年邀请20余人到学校交流。每年选派5-7人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学院每年接收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10人左右。学院与英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联繫,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学院设立东北师範大学梁佩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的学生。学院还是吉林省遗传学会、吉林省植物学会和吉林省动物学会的主持单位。
学院领导
据官网资料显示,生命科学学院领导有:
院长:王丽
党委书记:刘多
副院长(教学):魏民
副院长(科研):周义发
副院长(实验):邢福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兼):丁川
教学改革
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画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同时,学校与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大学合作,通过“3+1”或“2+2”培养模式,培养中国某些短缺专业的人才。
发展特色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研究、细胞遗传学等特色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荣誉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中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套用数学、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 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