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斯隆研究奖

斯隆研究奖

斯隆研究奖于1955年设立,每年颁发一次,该奖项旨在支持和奖励处于职业早期阶段的杰出科学家和学者。截至2017年2月,已有42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6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每位获奖者将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斯隆研究奖
  • 外文名: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 颁发单位:斯隆基金会
  • 起始时间:1955年
  • 周期:一年

简介

斯隆研究奖由斯隆基金会自1955年起每年颁发,奖励那些在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年轻学者。每位获奖者将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2012年授予学科领域在原来7个学科领域(化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的基础上,新增了海洋科学。
截止2017年2月,已有42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6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

历年获奖

2011年

2011年,共有118位青年学者获得斯隆研究奖,其中有10位华人科学家。他们分别是:
波士顿大学的Xue Han获神经科学奖;
布法罗大学的Xiaoqing Li获数学奖;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Jennifer Fung(冯君)获分子生物学奖;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Cenke Xu(许岑科)或物理学奖;
乔治亚理工学院的Shina Tan(檀时钠)获物理学奖;
密西根州立大学的Dapeng Zhan(詹大鹏)获数学奖;
纽约大学的Jinyang Li(李金扬)获计算机科学奖;
西北大学的Jiaxing Huang(黄嘉兴)获化学奖;
史丹福大学的Fei-Fei Li(李飞飞)获计算机科学奖;
华盛顿大学的Xiaosong Li(李晓松)获化学奖。

2012年

2012年2月15日,美国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12年获得斯隆研究奖的126名青年学者名单,其中有11名华人,他们分别是:
波士顿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Ying Ran获物理学奖;
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助理教授Dunwei Wang获化学奖;
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助理教授倪忆(Yi Ni)获数学奖;
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Xi Chen获计算机科学奖;
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Junfeng Yang获计算机科学奖;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Sheng Zhong获分子生物学奖;
普渡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刘通(Tong Liu)获数学奖;
史丹福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Xinnan Wang获神经科学奖;
芝加哥大学丰田技术研究所助理教授Jinbo Xu获分子生物学奖;
华盛顿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Bo Zhang获化学奖;
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助理教授Nancy Qian获经济学奖。

2013年

2013年2月15日,美国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2013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得者名单,包括至少有15名华人在内的126名青年学者获奖。
物理奖: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助理教授夏晶(Jing Xia)、哈佛大学助理教授Xi Yin、南佛罗里达大学助理教授Jiangfeng Zhou、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助理教授Zheng Wang和耶鲁大学助理教授蒋良(Liang Jiang);
神经科学奖: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Wei We和纽约大学助理教授Dayu Lin;
分子生物学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Yi Xing;
数学奖: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Wei Zhang和杜克大学助理教授Jianfeng Lu;
计算机奖:南加州大学助理教授Fei Sha;
化学奖:辛辛那提大学副教授Hairong Guan、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助理教授Wei Zhang、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Wei Min、韦恩州立大学助理教授Wen Li。
其中王正(9502)、尹希(96少)、魏巍(96少)、邢毅(9608)、夏晶(9900)等5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

2014年

2014年2月18日,美国斯隆基金会公布2014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名单, 126名青年学者获奖。3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荣膺该奖,全部来自少年班(系),他们是卢山(9800)、尹均(9800)与孙崧(02少)。

2017年

2017年2月22日,美国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17年获得斯隆研究奖的学者名单,15位华人学者获此殊荣。
1.Ming Lee Tang,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
2.Yan Yu,印第安纳大学
3.亓磊,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就读数理基础科学班,2005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在基因编辑领域作出重要贡献。2014年加入史丹福大学。
4.Xia Zhou,达特茅斯学院
5.Wei Ho,密西根大学
6.李驰,2000年至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学士及硕士学位。此后赴美学习,于201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普渡大学助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复微分几何、复代数几何、几何分析。
7.刘钢,2005年至200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硕士学位。2013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6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现为美国西北大学助理教授。
8.Han Liu,普林斯顿大学
9.刘一峰,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现为美国西北大学助理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数论、自守形式与代数几何。
10.Yiyang Gong,杜克大学
11.洪暐哲,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6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史丹福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后于加州理工从事神经学博士后研究。在嗅觉系统方面的细胞和分子机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现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化学系和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12.Nuo Li,贝勒医学院
13.陈谐,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后转物理系,2006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博士学位。2012至201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研究。现为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数学和天文系助理教授。博士期间先师从Isaac Chuang从事量子信息研究,解决了量子信息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后兴趣转向凝聚态,在文小刚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拓扑物态方面的研究,尤其在对称性保护拓扑序(SPT)方面的分类与刻画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14.杨琼,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论物理专业,2009年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先后在史丹福大学和哈佛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在密西根大学任生物物理学助理教授。
15.朱照寰,200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2011年博士毕业于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天文系。博士毕业后曾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现为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助理教授。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