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画、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江南大学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範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由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的有关係科组建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62年无锡纺织工学院併入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併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併入江南大学。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3250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9.63万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2.81万元;设有18个学院(部),2018年在48个本科专业(类)招生;共有教职员工3241人,其中专任教师1972人(含研究生导师1075人);在校本科生20403人、博硕士研究生8464人、留学生1285人。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7个
  •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
  •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学校官网:http://www.jiangnan.edu.cn
  • 中文名:江南大学
  • 外文名:Jiangnan University
  • 简称:JNU
  • 创办时间:195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综合
  • 属性:211工程(1996年)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画(2006年)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朱庆葆
    校长:陈坚
  • 专职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 本科专业:2018年在招48个专业(类)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
  •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二级学科5个
  • 院系设定: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等20个学院(部)
  • 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
  • 校歌:《江南大学校歌》
  • 校庆日:每年的11月17日
  •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 院校代码:10295
  •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9项(第一完成单位,2012—2018.9)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年)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 无锡轻工大学
无锡轻工大学前身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叶创建的三江师範学堂(1902年创建,1906年更名为两江师範学堂),与现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範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八所高校是同宗同源。
1952年由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的有关係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
1958年8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至无锡市(社桥)原华东艺专旧址,命名无锡食品工业学院,后改称无锡轻工业学院,于11月17日建院。
1962年9月,无锡纺织工学院併入无锡轻工业学院,成立纺织工程系。
1966年下半年,院本部迁至青山湾,原社桥校区为分部。
1993年5月,中国轻工总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同意无锡轻工业学院与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分院联合办学,并统一使用无锡轻工业学院校名,纺织分院归属无锡轻工业学院管理,纺织分院所在地成为无锡轻工业学院西山校区。
1995年3月9日,中国轻工总会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同意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的通知”,由赵朴初为无锡轻工大学题写校名。
1995年11月23日,无锡轻工业学院举行中国轻工总会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建无锡轻工大学暨无锡轻工大学揭牌庆典。
1995年10月,无锡市纺织职工大学、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和无锡纺织职工专业学校併入无锡轻工大学。
1996年5月,无锡轻工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1998年,无锡轻工大学由隶属中国轻工总会划转直属教育部,全国重点大学。
  • 江南学院
江南学院沿袭私立江南大学校祚,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是中国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1947年10月在无锡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
1947年7月,私立江南大学筹备处成立,决议设立文、农、理工三学院。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立案,借无锡北塘申茂新办事处为办公地址。8月12日,校董事会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準予立案。
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私立江南大学所属系科併入南京、上海、苏州、扬州等地高校。私立江南大学各系撤併,取消建制。
1980年10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无锡大学筹建委员会,当年招生522名。
1981年1月江苏省政府批准在无锡大学基础上创办无锡职业大学,无锡职业大学为市属走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当年招生209名,借无锡市第三十七中学校舍正式开学。
1982年8月,迁入梁溪路100号新校址。
198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无锡职业大学与无锡市职工大学联合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84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无锡职业大学改名为无锡大学。
1985年7月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当时专科层次的无锡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
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
1993年8月—1996年3月江南大学马山分部、江南大学江阴分部、江南大学宜兴分部、江南大学锡山分部、江南大学梅园师範分部相继建立,并以江南大学名义招生。
1996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江南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江南学院。
2000年6月13日,省学位委员会发文批准了学校的学士学位授予权。
  • 无锡教育学院
1955年9月,无锡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创建。
1961年3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改名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
文化大革命期间,师训工作停顿。
1970年2月,学院停办,原址改为无锡市第十五中学。
1973年8月,经无锡市人民政府批准,借无锡师範校舍,复办无锡市教师进修学校。
1978年2月,第十五中学撤销,恢复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原有建制。
1981年4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认定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师範专科学校性质,享有与师範专科学校同等待遇。
1983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更名为无锡教育学院。
1990年6月,无锡教育学院从市工人文化宫畔迁往新址梅园舜柯山下的钱荣路80号,原校舍与无锡广播电视大学校舍对调,崇宁路20号成为无锡教育学院分部,主要从事在职教师进修、中国小校长培训。
1998年经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实行以无锡教育学院为基础,与江苏省无锡师範学校、江苏省洛社师範学校最佳化重组,组建无锡师範学院。
2000年,就无锡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教育部、江苏省和无锡市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实施新的三校合併。

合併以后

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併组建江南大学。
2003年8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原东华大学无锡校区整体併入江南大学。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校。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5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7年9月,江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9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定。
学校风貌学校风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9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2018年在48个本科专业(类)招生,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10个。
学院(部)专业名称学制学位授予
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四年
工学
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学
生物技术
四年
理学
酿酒工程
四年
工学
物联网工程学院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自动化
四年
工学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工程学院、君远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工程
四年
工学
包装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
四年
工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套用化学
四年
理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四年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四年
工学
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产品设计
四年
艺术学
工业设计
四年
工学
美术学(师範)
四年
艺术学
公共艺术
四年
艺术学
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金融学
四年
经济学
工业工程
四年
管理学
工商管理
四年
管理学
会计学
四年
管理学
纺织服装学院
轻化工程
四年
工学
纺织工程
四年
工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四年
艺术学
表演
四年
艺术学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学
工程管理
四年
工学
环境工程
四年
工学
法学院
法学
四年
法学
社会工作
四年
法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四年
文学
日语
四年
文学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四年
理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四年
理学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四年
文学
教育技术学(师範)
四年
理学
国小教育(师範)
四年
教育学
音乐学(师範)
四年
艺术学
舞蹈编导
四年
艺术学
药学院
製药工程
四年
工学
药学
四年
理学
医学院
护理学
四年
理学
临床医学
五年
医学
数字媒体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
四年
工学
数字媒体艺术
四年
艺术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体育部
----------
----------
----------
国际教育学院、北美学院
----------
----------
----------
继续教育与网路教育学院
----------
----------
------

学科建设

  • 博士后流动站
截至2018年9月,学校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 学位授权点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拥有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有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法律、农村发展、护理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7个。
江南大学博士点
学院一级学科专业名称
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生物工程学院
--------
製糖工程、发酵工程
设计学院
设计学
--------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
材料化学
纺织服装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
製浆造纸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
轻工机械与包装工程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
药学院
--------
製药工程与技术
数字媒体学院
--------
轻工信息技术
物联网工程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
物联网技术与工程
无锡医学院
--------
食源性慢性疾病学
据江南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显示
江南大学硕士点
学院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
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工程
生物工程学院
---------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製糖工程、发酵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
设计学院
美术学、设计学
---------
艺术设计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材料工程、化学工程
纺织服装学院
设计学
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製浆造纸工程
纺织工程、艺术设计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包装工程
机械工程、工业工程
商学院
套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物流工程
理学院
数学、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语言文学
---------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
药学院
药学
药学
製药工程
数字媒体学院
软体工程
软体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理论
软体工程、艺术设计
物联网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积体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
人文学院
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
教育技术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法学院
法学
---------
法律(非法学、法学)、农村发展
无锡医学院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
药理学
护理
据江南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显示
  • 重点学科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拥有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3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生态纺织技术与工程
“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学科评估
截至2018年11月,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A+档,“设计学”位列A-档;在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学校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等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前0.5‰,学校位居ESI综合排行中国大陆第54名。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274人,其中专任教师1985人(含研究生导师1075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65.1%,博士学位人员比例63.6%,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37.7%;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组部“千人计画”入选者15人、“万人计画”入选者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画”教授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部省级创新团队39个。
项目名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伦世仪、陈坚
万人计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吴敬、王周平、毛健、匡华、刘立明、许正宏等
万人计画“教学名师”
堵国成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王震宇、陈坚等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陈坚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陈坚、堵国成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张灏,2009)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团队(陈坚,2009)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过伟敏,2010年)
省级教学团队
发酵工程学科教学团队(陈坚,2008年)
机织原理课程教学团队(高卫东,2009)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画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含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範中心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精品开放课程)30门,精品、规划教材56部。学校探索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成立至善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史馆、设计馆、民间服饰传习馆、钱绍武艺术馆、酒科技馆等文化展馆首批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学校依託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创业企业300余家,“创业汇客厅”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类型项目名称承担学院年份
国家级
人才培
养模式
创新实
验区
艺术设计複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设计学院
2007年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生工作处
2007年
江南大学创业教育实验区
学生工作处
2008年
生物工程专业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生物工程学院
2008年
国家级
实验教
学及实
践教育
中心
江南大学-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学院
2011年
江南大学-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学院
2012年
江南大学-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工程学院
2012年
江南大学-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食品学院
2012年
江南大学-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
江南大学-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
纺织服装学院
2011年
国家卓
越工程
师教育
培养计画
纺织工程
纺织服装学院
2010年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学院
2010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学院
2010年
製药工程
医药学院
2011年
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1年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机械工程学院
2011年
包装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3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13年
自动化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3年
国家级
特色专业
动画
数字媒体学院
2007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学院
2007年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学院
2007年
工业设计
设计学院
2008年
纺织工程
纺织服装学院
2008年
艺术设计
设计学院
2009年
自动化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09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09年
製药工程
医药学院
2009年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10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0年
环境工程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010年
服装设计与工程
纺织服装学院
2010年
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学院
2011年
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1年
国家级
精品课程
食品工艺学
食品学院
2003年
机织原理
纺织服装学院
2007年
食品化学
食品学院
2008年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
生物工程学院
2008年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09年
纺纱原理
纺织服装学院
2009年
生化工程
生物工程学院
2009年
教育技术学(网路教育国家精品课程)
人文学院
2009年
微生物遗传育种
生物工程学院
2010年
大学英语
外国语学院
2010年
人工智慧概论(网路教育国家精品课程)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0年
省级精
品课程
微生物学
生物工程学院
1993年
产品设计
设计学院
1993年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1993年
大学物理
理学院
1993年
化工原理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1995年
高等数学
理学院
1995年
画法几何及机械製图
机械工程学院
1995年
包装设计
设计学院
1995年
食品化学
食品学院
1995年
食品工艺学
食品学院
1998年
物理实验
理学院
1998年
工程力学
机械工程学院
1998年
电工学
物联网工程学院
1998年
纺织材料学
纺织服装学院
1998年
机械製造基础
机械工程学院
1998年
信号与系统
物联网工程学院
1998年
计算机辅助设计
机械工程学院
2000年
机械CAD
机械工程学院
2000年
服装设计
纺织服装学院
2000年
生物化学
生物工程学院
2000年
发酵原理
生物工程学院
2002年
工业设计套用人类工程学
设计学院
2002年
纺织材料学
纺织服装学院
2004年
穀物科学原理
食品学院
2004年
普通物理
理学院
2004年
食品化学
食品学院
2004年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04年
西方经济学
商学院
2004年
现代教育技术
人文学院
2004年
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群
设计学院
2004年
现代教育技术
人文学院
2006年
图形设计
设计学院
2006年
机织原理
纺织服装学院
2006年
食品化学
食品学院
2006年
发酵工艺及设备
生物工程学院
2006年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
生物工程学院
2008年
信号与系统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08年
食品工程原理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08年
微生物学
生物工程学院
2008年
纺纱原理
纺织服装学院
2008年
景观艺术设计
设计学院
2008年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08年
人工智慧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08年
大学英语
外国语学院
2008年
心理学
人文学院
2008年
西方经济学
商学院
2010年
水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010年
微生物学(食品)
食品学院
2010年
纺织品染整
纺织服装学院
2010年
微生物遗传育种
生物工程学院
2010年
药理学
医药学院
2010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政学院
2010年
省级双
语教学
示範课程
生物技术基础/Notes in Biotechnology
生物工程学院
2008年
纺织材料学/Textile Material
纺织服装学院
2008年
无机及分析化学/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09年
数控技术/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机械工程学院
2010年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0年
省级实
验教学
及实践
教育中心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05年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07年
纺织服装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纺织服装学院
2007年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2007年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理学院
2007年
食品发酵实验教学中心
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2009年
纺织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
纺织服装学院
2009年
产品设计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设计学院
2009年
数位化语言实验教学中心
外国语学院
2009年
物联网工程综合训练中心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1年
经济管理综合训练中心
商学院
2011年
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製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药学院
2013年
省级品
牌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食品学院
2006年
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学院
2006年
工业设计
设计学院
2006年
自动化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0年
纺织工程
纺织服装学院
2010年
轻化工程
纺织服装学院
2011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06年
艺术设计
设计学院
2006年
服装设计与工程
纺织服装学院
2010年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10年
套用化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2011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1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1年
环境工程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011年
省级品
牌专业
建设点
电子信息工程
物联网工程学院
2012年
包装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教育技术学
人文学院
2012年
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学院
2012年
注:表中信息不全。
  •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9月,学校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
2009年,《食品发酵类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评为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多元协同培养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适应未来转型,以整合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三融合二递进”轻工食品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全员覆盖、全面重构、全程协同的纺织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获得荣誉

截至2018年9月,学校先后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画工作实施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画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全国高校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範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5A级大学基金会。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学术研究

研究平台

截至2018年9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部省级平台41个;建有教育部、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111计画”)6个及国际联合实验室21个,有部省级创新团队39个;校地联合研究院(所)7个。
平台类型平台名称
国家级科研平台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无锡)
光回响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江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示範机构
国家农产品加工研究院
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食品安全加工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2006年)
食品安全加工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第二期建设)(2011年)
套用微生物及其生物製造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
工业过程智慧型控制创新引智基地(2011年)
功能分子、聚集体及器件创新研究基地(2012年)
纺织生态加工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6年)
部省级平台
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
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物联网技术套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生物活性产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生物医药製造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工业色谱分离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碳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
江苏省生物医药(无锡)技术转移与推广服务中心
江南大学中国高校工业微生物资源和信息中心
中国包装总公司食品包装技术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国家粮油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教育部创新团队
工业发酵及生物催化技术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2006年)
食品精细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2007年)
生态纺织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2011年)
食品微生物功能发掘与利用(2012年)
光电功能分子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滚动支持(2014年)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食品微生物功能发掘与利用(2012年)
非线性光学功能分子材料创新团队(2013年)
食品安全创新团队(2014年)
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2015年)
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纳米颗粒材料的製备技术(2007年)
功能性纤维製备关键技术(2009年)
工业感知与先进控制(2011年)
模式识别与计算智慧型技术(2013年)
食品酶的製备及套用(2015年)
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与套用基础研究(2015年)
工业网际网路智慧型最佳化製造(2017年)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管理研究(2013年)
汉族服饰文化与创意设计(2015年)
治国理政与党风廉洁建设研究(2017年)
江苏省创新团队计画
脂质与健康(2012年)
微生物外源蛋白质高效表达技术和相关生物过程
细胞生理学、过程分析(PAT)技术(2013年)
可再生卤胺改性抗菌纤维素纤维的製备和机理研究(2014年)
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
重要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过程最佳化技术(2006年)
生物能源研发的关键技术(2008年)
碳水化合物高级利用关键技术(2010年)
食用油适度加工与安全控制(2012年)
食品安全(2014年)
穀物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变化与调整(2016年)
校地联合研究院(所)
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
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
江南大学无锡创新设计研究院
注:表中信息不全。

科研成就

截至2018年9月,“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08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6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9项,2017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并列全国高校12名;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优秀奖6项,2016年在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上并列全国高校第17名。
项目名称奖励类别等级年度
大型智慧型化饲料加工装备的创製及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7年
200种重要危害因子单克隆抗体的製备及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7年
黄酒绿色酿造关键技术与智慧型化装备的创製及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7年
酮酸发酵法製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5
新型澱粉衍生物的创製与传统澱粉衍生物的绿色製造
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4
基于乾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开发与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4
高效能棉纺精梳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4
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新技术及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3
果蔬食品的高品质乾燥关键技术研究及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2
高含油油料加工关键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及标準化安全生产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2
农产品高值化挤压加工与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1
工业产品中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征与特徵识别关键技术与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1
大豆磷脂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10
功能性益生乳酸菌高效筛选及套用关键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09
益生製剂及其增效技术研究与套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07
以高产量、高转化率、高生产强度为目标的发酵过程最佳化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006
注:表中信息不全。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18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江南大学图书馆拥有总容量90T,光纤磁碟阵列二个,拥有文献查询与阅览计算机400余台的智慧型检索室与数字媒体阅览室各一个,存有数字资源60T;馆藏纸质文献237.28万册,数字图书275.7万册,拥有中外文资料库80个,自建资料库4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达30000余种。
截至2015年12月,江南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135901卷,排架长度3020米,照片19562张,档案年增量7000卷以上;有案卷目录160册,专题档案索引12种26册。
  • 学术期刊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主要报导中国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科研、生产和套用成果的介绍和综述;中国国内外技术交流、专业会议、产品展示、出国考察等技术信息;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标準、法则、管理办法、检验技术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的三废处理;食品添加剂行业及食品添加剂套用行业的套用技术产销动态;中国国内外市场信息等内容。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试验研究、专论综述、开发套用、分析测试、展会报导、协合工作。学报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源(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食品科学文摘》(FSTA)、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等收录。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致力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文化;主要有政治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文化、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文学等栏目;被中国知网、万方资料库等收录。
《服装学报》
《服装学报》设有服装材料科学、服装人体工学、服装信息技术、服装设计艺术、服装工程技术、服装历史文化、服装品牌行销等栏目,原名《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服装学报CA化学文摘(美)(2014)、Pж(AJ)文摘杂誌(俄)(2014)等收录。
《创意与设计》
《创意与设计》创刊于2008年,为双月刊,在以产品创意设计 为核心的大设计研究中凸显出前沿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力求及时介绍国内外设计 领域的最新理念、方法、动态和成果,致力于为行业界和教育界提供权威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设有专题、探索、作品、视界、史论、观察、论坛、资讯等栏目,被维普网、万方资料库、知网资料库收录。
《Food Bioscience》
《Food Bioscience》创刊于2013年,由江南大学陈坚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Joe M. Regenstein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为全英文出版的双月刊。期刊主要刊载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基础与套用研究的学术论文;报导食品领域新型研究方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扼要报导传统食品相关的基础研究;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9月,学校与28个国家、地区的12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22.8%的学生拥有海外交流、交换经历;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有全球首家以中华食品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院;学校与全国40多个城市及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

社会声誉

截至2018年9月,学校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位居全球第777名、中国大陆第53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位居全球第775名、中国大陆第53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47名;在人民网发布的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20名。在2019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江南大学国际排名位列第961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位列第50位。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 校徽
学校校徽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为红底金字,本科生为白底金字,研究生为黄底金字。
  • 校标
校标造型宛如浩淼太湖中劈波斩浪的帆船,象徵江南大学人奋进开拓,自强不息。同时又似一尊金字塔、一座高山,广博而高远,象徵江南大学人肩负着攀登科学高峰、认知宇宙万物、探索未来世界的历史使命。标誌下部捲动的波浪也像一摞书籍,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体现了江南大学人“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
校标的标準色名为“江南绿”,象徵雨丝浸润下的江南水色。沉稳的基调符合江南大学严谨的、以工科为主体的治学、办学特色。
校标上的江南大学校名,字型採用毛体“江南大学”(“学”字为简体),英文名字採用“江南”两字音译方案,即定名为“Jiangnan University”。中英文对照融世界性眼光和传统化特色为一体,表达了江南大学立足传统,面向世界,开拓未来的理念,寓意着创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决心。
  • 校旗
学校校旗为白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分别印有江南绿色、规定字型的“江南大学”校名、校名英译全称和校标。
  • 吉祥物
学校吉祥物为“太湖神鼋”,源于太湖地区“震泽神鼋”,象徵着坚韧执着、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 辅助识别标誌
江南大学辅助识别标誌具有江南大学中“江”的首字母J的形。
隐有教育(Jiao Yu)的意思。
外形整体为J,但却内含一个小写字母n,意指江南之南(nan)。
此标誌设计流畅,灵动,简约,如一条蜿蜒曲水, 充满江南韵味,且与江南大学主标誌的浩渺太湖的回形构造有相互呼应的意味。
主图形还可以衍生出其他不同组合,在不同的套用场合变化产生出相适应的视觉美感。
配色多元,如红色热情奔放,绿色充满生机,黄色轻快明亮,昭示了崭新的蠡湖江南充满活力,希望的未来。
  • 60周年校庆标识
标誌主体由“60” 和曲水桥的图示组成, “60” 由“J、N”变形而来,其中“6”对称翻转后下半部分可与“O”完全重叠,因此整个logo视觉补充后成三角形,稳重且整体。“O”上下分割象徵江南大学地处江南水乡,中间的桥洞下对应着简化的水波,组成“n”的内部空白的区域。配色以红橙为主,代表着活力与喜悦。

精神文化

  • 校训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
笃,有笃实、笃厚、真诚之义。《论语·泰伯》中有“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笃学,勤学。强调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反对虚假与浮躁之风。尚行,提倡实际行动,尊崇实践。孔子提倡“讷于言,而敏于行。”北宋易学家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篇》中有“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强调不但要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要身体力行。
校训校训
“笃学尚行”,强调的就是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开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强调通过不断进取,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从“笃学”到“尚行”到“止于至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笃学”是基础,是前提;“尚行”是关键,是途径;“止于至善”是目的,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是为学之道,为事之道与为人之道的有机结合。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既传承了江南大学百年办学“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文化传统,又融合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成为江南大学教与学的行动指南和至高追求,成为激励、凝聚江大人的永恆的精神财富。
  • 大学精神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
  • 校歌
歌词:
《江南大学校歌》
集体词 徐湘曲
太湖之滨,蠡湖畔。我们的校园,曲水流觞,无限风光。
校歌曲谱校歌曲谱
三江初肇始,兴教图国强;江南开学府,轻工着华章。
笃学尚行,担当社会重任;止于至善,走向明天辉煌。
笃学尚行,担当社会重任;止于至善,走向明天辉煌。
止于至善,走向明天辉煌。
释义:
《江南大学校歌》歌词凝鍊,意蕴隽永;曲调优美流畅,新颖大气;整首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段体曲式 “引子+‖:前奏 + a + b :‖+ 尾声”,结构层次分明,抒情与进行风格相融合,刚柔相济,活泼激扬。
引子开始逐渐奏响的铜管乐三连音旋律,象徵着百年学府在新世纪之初吹响了“攀登”号角。A段为中速流动的领唱部分,讴歌江南大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办学业绩和曲水流觞、风景如画的生态校园风光。器乐分解音型为主的伴奏与女声伴唱营造出太湖、蠡湖波光粼粼、宽广妩媚的背景形象。B段为二二拍进行曲节奏风格的合唱部分,着意烘托“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八字校训,表现了江南大学在新时期与时俱进、坚定向上的信念。尾声是全曲高潮,採用混声合唱加领唱多声部丰满厚实的音响形式,表现了江南大学师生员工共同开创明天辉煌的坚强心声。

文化活动

学校每年举办“创新江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江南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在校生参演广州亚运会闭幕式等大型活动,艺术作品获文化部“文华奖”;学校建有女足高水平运动队,获得2017年全国大学生女子室内五人制锦标赛超级组季军。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
朱庆葆
党委副书记、校长
陈坚
党委副书记
戴月波、刘淼(纪委书记)
副校长
张凌浩
徐岩
田备
顾正彪
陈卫
吴正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