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爱·真情
《大爱·真情》是我国第一部抗震救灾微型小说选,填补了我国出版界空白。以“抗震救灾”为主题,既是对汶川地震死难者的一种祭奠、告慰,也是对无数抗震救灾有名英雄与无名英雄的一种民间性质的褒扬。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爱·真情
-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 页数:297页
- 开本:16
- 品牌:中国方正出版社
- 作者:凌鼎年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7400875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大爱·真情》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抗震救灾的微型小说集,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反映抗震救灾的微型小说选。大灾面前见真情,微型小说作家发挥快速,精短的优势,在第一时间为抗震救灾立此存照,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编这本集子既是对汶川、雅安地震死难者的一种祭奠、告慰,也是对无数抗震救灾有名英雄与无名英雄的一种民间性质的褒扬,藉此记住这场地震,记住这些亡灵,记住这些英雄,记住我们的感悟,记住我们的震撼,记住我们整个民族有过这样一次铭心刻骨的灵魂洗礼与精神升华。
作者简介
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太仓市作家协会主席,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特聘副总编、香港《华人》月刊特聘副总编、《澳门文艺》特聘副总编、新加坡《环球华人作家》(数字版)主编、美国“汪曾祺世界华文小小说奖”终评审、香港“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总顾问、终审评审、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评审会副主任、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徵文小说终评审,全国12+3微型小说大奖赛终评审,美国“国际《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香港文学》《新华文学》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过约3000多篇作品,700多万字。出版过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文史集等24本。作品译成英、法、日、德、韩、泰、荷兰、土耳其、维吾尔文等9种文字,有500多篇作品发表在世界25个国家与地区的报刊。《茶垢》《让儿子独立一回》等16篇收入日、韩、美、加拿大、土耳其、新加坡、香港的大学教材、中学教材和当地国汉语培训教材,还被国内多家大专院校选为教材与高中语文教材及教辅教材,并收入《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诚信》《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获奖作品集》《微型小说鉴赏辞典》《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等海内外200多种集子。作品曾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最高奖、冰心儿童图书奖、金麻奖等大小200多个奖。主编、出版过《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100强》《青少年一定要知道的奥运全集》等100多本集子。是中国大陆唯一应邀参加过在新、泰、马、菲、印尼、汶莱、香港召开的1至8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的作家,还应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邀请赴美国参加过“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去维也纳参加过欧洲华文作家协会的年会、应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邀请去纽西兰奥克兰参加文学研讨会,应邀去澳洲参加“墨尔本华人作家节”,与“中澳作家悉尼文学研讨会”,还应邀访问过台湾,并应邀去香港、澳门、新疆、内蒙古、贵州、四川、湖北、浙江、江苏等各地讲课。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这是一部让人动容的微型小说集。微型小说承载着这幺深厚的民众情感,显示出这幺强大的社会力量,使我重新认识了微型小说的作用和功能。由此可见主编的独具慧眼和超群智慧。
——美国国际作家书局总编辑、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 冰凌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抗震救灾的微型小说集。
——大洋洲华文作协会长、纽西兰中华文联会主席、勛衔英女皇勋章、太平绅士 冼锦燕
大灾无情人有情。这份情感不但见诸抗震救灾的举国上下,海外同胞、外国友人,更见诸中国作家字里行间那颗仁爱的心。他们用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捕捉、刻录了杭震救灾中人性的光明面,为永恆的人间大爱留下难忘的一页,值得一读。
——原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瑞士着名推理小说作家 朱文辉
“抗震救灾微型小说选”这选题有意义,有价值,用微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反映大爱无疆,真情无价,传播快,客群面广,释放正能量,读者喜欢这样的微型小说作品!
——中国矿大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着名微型小说评论家 顾建新
——美国国际作家书局总编辑、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 冰凌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抗震救灾的微型小说集。
——大洋洲华文作协会长、纽西兰中华文联会主席、勛衔英女皇勋章、太平绅士 冼锦燕
大灾无情人有情。这份情感不但见诸抗震救灾的举国上下,海外同胞、外国友人,更见诸中国作家字里行间那颗仁爱的心。他们用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捕捉、刻录了杭震救灾中人性的光明面,为永恆的人间大爱留下难忘的一页,值得一读。
——原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瑞士着名推理小说作家 朱文辉
“抗震救灾微型小说选”这选题有意义,有价值,用微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反映大爱无疆,真情无价,传播快,客群面广,释放正能量,读者喜欢这样的微型小说作品!
——中国矿大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着名微型小说评论家 顾建新
名人推荐
——美国国际作家书局总编辑、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冰凌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杭震救灾的微型小说集,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反映杭震救灾的微型小说选。大灾面前见真情,微型小说作家发挥快速、精短的优势,在第一时间为抗震救灾立此存照,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大洋洲华文作协会长、纽西兰中华文联会主席、勛衔英女皇勋章、太平绅士冼锦燕
大灾无情人有情。这份情感不但见诸抗震救灾的举国上下、海外同胞、外国友人,更见诸中国作家字里行间那颗仁爱的心。他们用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捕捉、刻录了抗震救灾中人性的光明面,为永恆的人间大爱留下难忘的一页,值得一读。
——原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瑞士着名推理小说作家朱文辉
“杭震救灾微型小说选”这选题有意义,有价值,用微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采反映大爱无疆,真情无价。传播快,客群面广,释放正能量,读者喜欢这样的微型小说作品。
——中国矿大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着名微型小说评论家顾建新
——大洋洲华文作协会长、纽西兰中华文联会主席、勛衔英女皇勋章、太平绅士冼锦燕
大灾无情人有情。这份情感不但见诸抗震救灾的举国上下、海外同胞、外国友人,更见诸中国作家字里行间那颗仁爱的心。他们用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捕捉、刻录了抗震救灾中人性的光明面,为永恆的人间大爱留下难忘的一页,值得一读。
——原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瑞士着名推理小说作家朱文辉
“杭震救灾微型小说选”这选题有意义,有价值,用微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采反映大爱无疆,真情无价。传播快,客群面广,释放正能量,读者喜欢这样的微型小说作品。
——中国矿大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着名微型小说评论家顾建新
图书目录
抗震救灾,文学不能缺席(代序)
永远的电话
月亮湾
秘密
救援者(5篇)
唐校长(3篇)
听到的一句话
寻找敬礼的孩子
救
手机里的遗书
恩仇
热血救福娃
米香
背你背到天那边
考验
破镜
第八个女儿
母爱
一瓶矿泉水
重大抉择
生存的信念
汶川衣柜遗嘱
寻找肖大江的始末
不是也要救
生死追逃
第一个电话
最后的姿势
死亡婚姻
军号嘹亮
“石一刀”的转变
生命,在一扇门之间
山的那边
大学生小A
心灯
芬芳的米兰花
心中的爱永远不会忘记
我是一个兵
璀璨
最后的拥抱
废墟下的忏悔
蓝樱家的鹩哥
终极体验
新生
十八岁成人仪式
二十九分钟的电话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只说一句话
今晚有地震
女人的脊樑
给求生者一个机会
婚礼在举行
老铁捐款
微笑着唱歌
一个都没有少
灾区好男人
最后的捐赠
爱的情缘
一束红玫瑰
不是坏孩子
十九岁的女孩
没有翅膀也能飞翔
铁钳
活着是福
拯救
一个无法寄出的包裹
黑暗中的游戏
半头会飞的猪
玻璃片
血,总是热的
宝贝不哭
我们必须得买票
儿子买了双皮鞋
端公海子
煮粥抗震灾
房东
师魂
示爱
仇家
我的男人
别动它
最好的证明
血乳
回望
地震来临
重生
天上的爸爸
61个鸡蛋
春天
老金
撤向微型地球
生命的屏障
选择题
大声喊着你的名字
废墟下的手
捐款
化蝶
羊
一个汶川大地震倖存者的生存日记
新生
让帐篷
邻家大娘
震出良知
寻觅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目标
姿势
梅花痣
狗娃
最后一片绿叶
金子般的心
生死
握紧你的手
拒载
砸脚
灯下黑
敬礼
牵手
一座城的记忆
军礼
感谢小偷
幸福的游戏
等待余震的一个夜晚
夕阳无限好
给老师梳头
是我害死了我最好的朋友
手
地震年代
我们一起到天堂
天知地知
推迟的婚礼
远方的地震
楚楚,你在哪儿?
妈妈的手机
废墟上行走的猫
震
永远的电话
月亮湾
秘密
救援者(5篇)
唐校长(3篇)
听到的一句话
寻找敬礼的孩子
救
手机里的遗书
恩仇
热血救福娃
米香
背你背到天那边
考验
破镜
第八个女儿
母爱
一瓶矿泉水
重大抉择
生存的信念
汶川衣柜遗嘱
寻找肖大江的始末
不是也要救
生死追逃
第一个电话
最后的姿势
死亡婚姻
军号嘹亮
“石一刀”的转变
生命,在一扇门之间
山的那边
大学生小A
心灯
芬芳的米兰花
心中的爱永远不会忘记
我是一个兵
璀璨
最后的拥抱
废墟下的忏悔
蓝樱家的鹩哥
终极体验
新生
十八岁成人仪式
二十九分钟的电话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只说一句话
今晚有地震
女人的脊樑
给求生者一个机会
婚礼在举行
老铁捐款
微笑着唱歌
一个都没有少
灾区好男人
最后的捐赠
爱的情缘
一束红玫瑰
不是坏孩子
十九岁的女孩
没有翅膀也能飞翔
铁钳
活着是福
拯救
一个无法寄出的包裹
黑暗中的游戏
半头会飞的猪
玻璃片
血,总是热的
宝贝不哭
我们必须得买票
儿子买了双皮鞋
端公海子
煮粥抗震灾
房东
师魂
示爱
仇家
我的男人
别动它
最好的证明
血乳
回望
地震来临
重生
天上的爸爸
61个鸡蛋
春天
老金
撤向微型地球
生命的屏障
选择题
大声喊着你的名字
废墟下的手
捐款
化蝶
羊
一个汶川大地震倖存者的生存日记
新生
让帐篷
邻家大娘
震出良知
寻觅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目标
姿势
梅花痣
狗娃
最后一片绿叶
金子般的心
生死
握紧你的手
拒载
砸脚
灯下黑
敬礼
牵手
一座城的记忆
军礼
感谢小偷
幸福的游戏
等待余震的一个夜晚
夕阳无限好
给老师梳头
是我害死了我最好的朋友
手
地震年代
我们一起到天堂
天知地知
推迟的婚礼
远方的地震
楚楚,你在哪儿?
妈妈的手机
废墟上行走的猫
震
序言
抗震救灾,文学不能缺席
凌鼎年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一场罕见的大灾。但从媒体及时的透明的全方位的连续的滚动报导中,我们却看到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大灾面前更有大爱。这一次,灾情之严重,灾祸之惨烈,即便平时铁石心肠的硬汉也无不悲伤掉泪。抗灾中涌现出的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普通市民身上、发生在子弟兵身上、发生在灾民身上、发生在志愿者身上、发生在媒体记者身上的感人事迹,却一再让我们动容,让我们流泪。既是伤心的泪,更是感动的泪,振奋的泪。因为我们从抗震救灾中看到了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向心力,看到了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最美好的一面、最坚强的一面。这种团结与共、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不言放弃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共和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是战无不胜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最宝贵的底蕴。可以说,这次上至共和国的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渗透在骨子里的素质,交了一份令世界不能不敬佩、不能不感动、不能不讚叹的答卷。
我生活的江南,与四川、汶川、北川、青川远隔千山万水,但是万水千山隔不断我们的同胞之情、手足之情。一天天来,汶川灾区的每一条信息,每一张照片,都实实在在地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多少人为之忧心,为之掉泪,为之感动,多少人在默默祈祷,暗暗祈福,希望奇蹟发生再发生,恨不得生出翅膀,飞到灾区亲身参加救灾工作,哪怕搬一块砖石,扛一次担架,送一碗粥,递一瓶水,以尽一份绵薄之力,减轻灾区几分困难。
我不能不感动啊,这次全国各地,海峡两岸,从上到下,捐款赈灾速度之快,之踊跃,之慷慨,前所未有,无需开会,无需发动,不少市民是自发的,自觉自愿的,一个个悲情凝重,解囊相助。有白髮苍苍的老人,有牙牙学语的孩童,有打工的,有下岗的,还有残疾人;有的捐了一次又一次,有的连名字也不肯留下,聊表寸意,以示爱心,只希望让灾民早一点脱离苦难,让灾区早一日重建。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这样的期盼,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募集了大量的善款,体现了血浓于水的血脉相连的情感,把我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作了最好的诠释与注解。
那幺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作家能缺席吗?当然不能!可我们又能为灾区做些什幺,该做些什幺呢?难道我们不应该拿起笔,为灾区鼓劲,为中国加油,为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讴歌之,宣传之?!我在灾后没几天就写了《汶川大地震后的感慨》的随笔,还发动、组织太仓市作家协会的诗人撰写了几十首诗歌,美国的文心网、菲律宾的《世界日报》,国内《天津文学》的“抗震救灾作品增刊号”都选用了,我很欣慰。我注意到,这些诗歌作为文学的轻骑兵是最活跃的,诗歌的快捷、灵活让很多读者重新认识了诗歌。我是个曾经的诗人,已快二十年不写诗歌了,多年来我一直在为推进微型小说这文体奔走努力,于是我想到了用微型小说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来反映抗震救灾中的方方面面。用文学形式为历史存照,以尽我们微型小说作家的绵薄之力。我的这个想法与出版社的编辑一拍即合,说乾就乾。我马上组稿,哪想到微型小说作家参与的劲头及其高涨,来稿十分踊跃,微型小说“短平快”的优势一下子显示了出来。
儘管有些作品属于急就章,难免粗糙,但作家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那种心情,不能不让我感动。
据我了解,这本抗震救灾微型小说选是我国第一本这类性质的微型小说集子,就是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第一本。应该属于填补我国出版界空白的一本集子。微型小说作家能为抗震救灾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想,我们微型小说作家会继续关注四川汶川的抗震救灾,不断用我们的笔,用微型小说这文体这形式表达我们的心,我们的爱。以及我们的感动,包括反思。
主编这本集子时,我放下了其他所有事情,可以说是全力以赴,编这本集子既是对汶川地震死难者的一种祭奠、告慰。记住我们的感悟、我们的震撼,记住我们整个民族有过这样一次铭心刻骨的灵魂洗礼与精神升华。
今天正好是我生日,我想这不是我给自己最好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吗?!
2008年6月10日改于江苏太仓先飞斋
补记:
这本集子是我主编的,当时匆匆编好后,就发给了北京一家民营图书出版公司的一位编辑,并说好出版的,但后来没有了下文,一问才知道那编辑的母亲突然病危,就赶了老家,这一去就是好几个月,等她回到北京时,好像是跳槽了,加之时过境迁,出版的事就不了了之。这一搁就是五年,由于出版的事我说了不算,真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觉得很对不起当初那些积极来稿的文友,辜负了他们的热情,为此耿耿于怀,成了一块心病。
记得汶川地震后不久,就有专家言之凿凿断言:汶川一带千年之内不会再有强地震,因为地壳的能量已释放殆尽,既然如此,川中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这本地震微型小说选出不出似乎不那幺重要了,这也算我内疚后的一种自我安慰。但谁会料到,专家的话音犹在耳边,2013年4月20日早上四川的雅安发生7级地震,新一轮的抗震救灾再次掀起,电视里全是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这使我联想起2008年下半年去汶川採风时的所见所闻,真正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种震撼,那种感动久久在心。作为作家,我们无法像专业救援者那样深入灾区实地救援,那就拿起我们的笔吧!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起这本地震微型小说选,希望用文字来为雅安祈福、鼓劲,出一份小小的力,这应该也是传递正能量吧。
记得组稿时,投稿者就纷纷表示:放弃稿酬,奉献灾区。我想我们的宗旨不变,本书所有的收入全部捐赠给雅安灾区。
2013年4月22日于太仓先飞斋
凌鼎年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一场罕见的大灾。但从媒体及时的透明的全方位的连续的滚动报导中,我们却看到了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大灾面前更有大爱。这一次,灾情之严重,灾祸之惨烈,即便平时铁石心肠的硬汉也无不悲伤掉泪。抗灾中涌现出的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普通市民身上、发生在子弟兵身上、发生在灾民身上、发生在志愿者身上、发生在媒体记者身上的感人事迹,却一再让我们动容,让我们流泪。既是伤心的泪,更是感动的泪,振奋的泪。因为我们从抗震救灾中看到了民族的凝聚力,国家的向心力,看到了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最美好的一面、最坚强的一面。这种团结与共、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不言放弃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共和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是战无不胜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最宝贵的底蕴。可以说,这次上至共和国的总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向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渗透在骨子里的素质,交了一份令世界不能不敬佩、不能不感动、不能不讚叹的答卷。
我生活的江南,与四川、汶川、北川、青川远隔千山万水,但是万水千山隔不断我们的同胞之情、手足之情。一天天来,汶川灾区的每一条信息,每一张照片,都实实在在地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多少人为之忧心,为之掉泪,为之感动,多少人在默默祈祷,暗暗祈福,希望奇蹟发生再发生,恨不得生出翅膀,飞到灾区亲身参加救灾工作,哪怕搬一块砖石,扛一次担架,送一碗粥,递一瓶水,以尽一份绵薄之力,减轻灾区几分困难。
我不能不感动啊,这次全国各地,海峡两岸,从上到下,捐款赈灾速度之快,之踊跃,之慷慨,前所未有,无需开会,无需发动,不少市民是自发的,自觉自愿的,一个个悲情凝重,解囊相助。有白髮苍苍的老人,有牙牙学语的孩童,有打工的,有下岗的,还有残疾人;有的捐了一次又一次,有的连名字也不肯留下,聊表寸意,以示爱心,只希望让灾民早一点脱离苦难,让灾区早一日重建。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这样的期盼,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募集了大量的善款,体现了血浓于水的血脉相连的情感,把我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作了最好的诠释与注解。
那幺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作家能缺席吗?当然不能!可我们又能为灾区做些什幺,该做些什幺呢?难道我们不应该拿起笔,为灾区鼓劲,为中国加油,为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讴歌之,宣传之?!我在灾后没几天就写了《汶川大地震后的感慨》的随笔,还发动、组织太仓市作家协会的诗人撰写了几十首诗歌,美国的文心网、菲律宾的《世界日报》,国内《天津文学》的“抗震救灾作品增刊号”都选用了,我很欣慰。我注意到,这些诗歌作为文学的轻骑兵是最活跃的,诗歌的快捷、灵活让很多读者重新认识了诗歌。我是个曾经的诗人,已快二十年不写诗歌了,多年来我一直在为推进微型小说这文体奔走努力,于是我想到了用微型小说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来反映抗震救灾中的方方面面。用文学形式为历史存照,以尽我们微型小说作家的绵薄之力。我的这个想法与出版社的编辑一拍即合,说乾就乾。我马上组稿,哪想到微型小说作家参与的劲头及其高涨,来稿十分踊跃,微型小说“短平快”的优势一下子显示了出来。
儘管有些作品属于急就章,难免粗糙,但作家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那种心情,不能不让我感动。
据我了解,这本抗震救灾微型小说选是我国第一本这类性质的微型小说集子,就是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第一本。应该属于填补我国出版界空白的一本集子。微型小说作家能为抗震救灾出一份力尽一份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想,我们微型小说作家会继续关注四川汶川的抗震救灾,不断用我们的笔,用微型小说这文体这形式表达我们的心,我们的爱。以及我们的感动,包括反思。
主编这本集子时,我放下了其他所有事情,可以说是全力以赴,编这本集子既是对汶川地震死难者的一种祭奠、告慰。记住我们的感悟、我们的震撼,记住我们整个民族有过这样一次铭心刻骨的灵魂洗礼与精神升华。
今天正好是我生日,我想这不是我给自己最好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吗?!
2008年6月10日改于江苏太仓先飞斋
补记:
这本集子是我主编的,当时匆匆编好后,就发给了北京一家民营图书出版公司的一位编辑,并说好出版的,但后来没有了下文,一问才知道那编辑的母亲突然病危,就赶了老家,这一去就是好几个月,等她回到北京时,好像是跳槽了,加之时过境迁,出版的事就不了了之。这一搁就是五年,由于出版的事我说了不算,真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觉得很对不起当初那些积极来稿的文友,辜负了他们的热情,为此耿耿于怀,成了一块心病。
记得汶川地震后不久,就有专家言之凿凿断言:汶川一带千年之内不会再有强地震,因为地壳的能量已释放殆尽,既然如此,川中的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这本地震微型小说选出不出似乎不那幺重要了,这也算我内疚后的一种自我安慰。但谁会料到,专家的话音犹在耳边,2013年4月20日早上四川的雅安发生7级地震,新一轮的抗震救灾再次掀起,电视里全是抗震救灾的感人画面。这使我联想起2008年下半年去汶川採风时的所见所闻,真正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种震撼,那种感动久久在心。作为作家,我们无法像专业救援者那样深入灾区实地救援,那就拿起我们的笔吧!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起这本地震微型小说选,希望用文字来为雅安祈福、鼓劲,出一份小小的力,这应该也是传递正能量吧。
记得组稿时,投稿者就纷纷表示:放弃稿酬,奉献灾区。我想我们的宗旨不变,本书所有的收入全部捐赠给雅安灾区。
2013年4月22日于太仓先飞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