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派对骇客

派对骇客

派对骇客

有这幺一群人,他们白天是医生、艺术家、教师或律师,晚上则化身各个高级派对上的不速之客,与安保人员斗智斗勇。他们甚至有自己的跨国组织,通过网路交流经验,分享“道具”。

他们不喜欢“派对不速客”这一名号,认为自己的行为与黑客破译密码入侵他人电脑并无二致。因此,他们自称“派对骇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派对骇客
  • 外文名:Party hacker
走进“不速”圈
每年法国坎城电影节期间,美国爱滋病研究基金慈善晚宴(amfAR)是最受瞩目的派对活动,各路明星身着华服,济济一堂。很难想像,如此高规格的社交晚宴,有人有胆不请自到。
不过,《星期日泰晤士报杂誌》记者凯蒂·格拉斯做到了。她穿着从网上淘来的一件15英镑(约合25.6美元)的廉价裙子,大摇大摆进入晚宴现场。她和社交名媛帕里斯·希尔顿跳了一支舞,聆听莎丽·贝希现场演唱007电影《金手指》主题曲,亲眼目睹F1总裁千金塔玛拉·埃克尔斯通豪甩60万英镑(约102.5万美元)拍得安迪·沃霍尔创作的一幅伊莉莎白·泰勒画像……
这不是凯蒂第一次“混”派对了。过去几年里,她和朋友多次“另闢蹊径”,成为各种派对上的不速之客。儘管“身经百战”,但挑战amfAR晚宴这样的顶级派对,凯蒂还未尝试过。这次,她有了一个“专业指导”——化名为“托马斯”的一个新朋友。托马斯和凯蒂认识不过两天,是一名“职业高手”,“出席”过世界上几乎所有顶级派对。
他隶属于一个国际“不速客”组织,“立志”拥有一线明星那样的社交生活。该组织成员白天是医生、艺术家、律师,晚上则化身不速之客,以混入各种名人派对为乐。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简讯保持联络,分享信息和经验。
这个圈子里出过不少“传奇”人物。2009年,一对美国夫妇通过白宫多重安检,进入欧巴马总统为印度总理辛格举行的国宴,引起轰动。安全专家称,发生这种事的机率是“百万分之一”。法国小伙克里斯托弗·罗康谷曾假扮洛克菲勒或索菲亚·罗兰的儿子,流连于好莱坞各个派对。
坎城的“冒险”
凯蒂是在着名的Hotel du Cap-Eden-Roc酒店认识托马斯的,当时他正在混一个高端珠宝品牌举办的派对场子。托马斯来自柏林,三十出头,一表人才,颇有魅力,曾混入过奥运会开幕式、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颁奖礼和MTV音乐录影带颁奖礼,曾三次“出席”奥斯卡颁奖礼,其中一次还带着他的母亲。
如此“辉煌战绩”令凯蒂佩服得五体投地。她得知,两天后在同一家酒店将举行amfAR晚宴,能见到妮可·基德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样的大明星,于是跃跃欲试,希望在托马斯的保驾护航下来一回刺激的冒险。托马斯欣然同意。
晚宴当天,凯蒂来到酒店,只见红毯周围挤满了电视台工作人员和摄影师,入口处则由一群身着燕尾服的保全严密把持。凯蒂镇定自若走上红毯,径直经过保全,居然无人阻挡。
抵达接待处,保全正逐个检查来宾的腕带,凯蒂一时不知所措。就在这时,托马斯发来简讯:“你在哪儿?”凯蒂报告了地点。托马斯回信道:“来宾戴的是什幺样的腕带?”此时,着名影星戈尔迪·霍恩
穿着一条黄色薄纱拖地长裙迎面而来。凯蒂悄悄用手机拍下霍恩助手的腕带,发给托马斯。托马斯则回复道,“十分钟后,莎朗·斯通将抵达现场,到时候接待台见。”
不一会儿,托马斯就“跟随”莎朗·斯通来了。他来到凯蒂身边,将一个黑色布腕带套在她的手上,上面绣着amfAR的白色标识,和宾客们戴的腕带一模一样,令凯蒂惊诧不已。
当天晚上,凯蒂在派对上见到了奥斯卡奖提名者杰西卡·查斯坦、超模莉莉·唐纳森、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法国影星奥黛丽·塔图、着名歌手珍妮·杰克逊……
几个星期后,凯蒂应邀来到托马斯位于柏林的家,方才明白那个神秘的amfAR腕带来自何方。托马斯家里堆满了盒子,里面收藏着数百种腕带,均来自他混迹过的派对。还有各种邀请牌、别针和知名品牌徽章,如法国伏特加名品“灰雁”、Soho House、《名利场》等。这些极为奢华的派对,托马斯无一漏过。他把名牌保存好,以备日后重複利用。
他和他的朋友们交流分享各种二手腕带,并在网上交易。有时候,他们也批量购买新的腕带,渠道和派对组织者一样。
另外还有一个作假方法:先期混入场子的人会四处拍摄餐桌上的名卡,然后简讯发给外面的同伴,方便他们冒名顶替。他们的“作案”器械还有萤光笔,用于伪造手戳。这玩意儿在宴会后的余兴派对上非常管用。
只为挑战生活
托马斯从学生时代开始“混派对”。一天晚上,他和朋友路过德国国会大厦,发现里面正举行一场露天派对,于是翻越花园围墙,爬上门房屋顶,顺檐而下,进入现场。
他对凯蒂说,他初到柏林上大学时,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可很快就失望了,因为他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无法参与其中,而私闯派对让他有机会走进另一个奇妙世界。
如今,他圈子里的伙伴可谓五花八门:有痴迷于时尚的英国社交狂人,有渴望被导演关注的女演员,有期待在电影里露脸的年轻小伙,还有寻求刺激的中年夫妇。他们大多聪明讨喜,视“混派对”为一种时髦的社交行为。
凯蒂很想知道托马斯为何热衷于这些派对。一天晚上,他们颇费周折地混入伦敦一个音乐界派对。他们坐在屋顶上,耳边是嘈杂的音乐。凯蒂问托马斯:“你为什幺要‘混派对’?”他笑道,为了免费香槟、鸡尾酒、乐队、明星……但凯蒂知道,这些并非他真正想要的。
记者托比·扬在其着作《如何失去朋友暨疏远人群》中写到他在纽约“混派对”的体会:“‘混派对’不是为了和明星套近乎,也不是为了白吃白喝,而是因为这是一种挑战,是和安保人员斗智斗勇。不请自到可比受邀而来有意思多了。”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