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智利巴鹿

智利巴鹿

智利巴鹿

智利巴鹿(学名:Pudu puda):又名南普度鹿,是世界上最小的鹿。体长77-93厘米,体重6-8千克。体型瘦小、圆形敦实,腿短。毛长而粗短;雄性有犄角,长7-10厘米,不分枝;皮毛光滑,厚而密实,由赤褐色至深褐色不等,两侧及下肢较浅色。嘴唇和耳朵内部橙黄色。尾短,隐于毛丛中。幼鹿有3列白色斑点。

栖息于森林中,集小群活动,以树叶、嫩枝和果实为食。冬季交配,妊娠期210天,夏季产仔,每产多为1仔。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猎,种群数量稀少。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智利巴鹿
  • 拉丁学名:Pudu puda
  • 别称:南普度鹿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哺乳纲
  • 亚纲:真兽亚纲
  • :偶蹄目
  • 亚目:反刍亚目
  • :鹿科
  • :普度鹿属
  • :智利巴鹿
  • 亚种:无亚种 
  • 命名者及年代:Molina, 1782
  • 英文名称:Southern Pudu
  • 英文名称:Chilean Pudu

形态特徵

智利巴鹿是世界上最小的鹿,头体长85厘米,肩高35-45厘米,尾长8厘米,角长7-10厘米,重量6.5 - 13.5千克。体型瘦小、圆形敦实,腿短,鹿角只有简单的主干,长7-10厘米,每年于7-8月间会脱落,并会立即重新长出。它们的皮毛光滑,由赤褐色至深褐色不等,两侧及下肢较浅色。嘴唇和耳朵内部橙黄色。它们的毛厚而密,可以在穿越森林时保护它们。耳朵圆小,尾巴也很短。形式类似于许多小森林中的有蹄类动物,被认为是适应和更容易通过緻密的矮树林和竹丛。 幼鹿有白色斑点,可能是作为伪装之用。

栖息环境

智利巴鹿分布在安地斯山脉以南的智利及阿根廷。它们栖息在高山的海拔2000米,在低地的沿海亦可见到它们。喜欢林地及森林的环境,可以提供高度的保障。

生活习性

该物种是昼夜性活动的动物,但是大多在下午、晚上和早晨更活跃。会走到开阔的地方觅食。食物是树叶、树枝、树皮、花蕾、果实和种子。由于其体形小,往往要用后腿挺立,或跳上倒下的树干才能取食达到更高的植被。主要吃潮湿森林的下层植物,包括蕨类及叶子。由于它们的食物充满水份,它们很少会喝水。它们会在同一位置排便,堆成粪堆,可能是用来划定地盘。
短小但是很强壮的腿使得它们可以在陡峭的岩坡上如履平地。当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呈z字形逃跑。天敌包括美洲狮,狐狸,小型猫科动物以及雕。
该物种有常年践踏出的小径,摄食範围1626公顷,栖息区和休息区有小路连线可通过茂密的植被。通常在这些小径旁边形成粪堆。

分布範围

分布于阿根廷和智利。
智利巴鹿分布图智利巴鹿分布图

繁殖方式

智利巴鹿是单独活动的动物,只在繁殖季节期间聚集在一起,一般是在4月和5月。雌性的妊娠期通常在每年的11月至1月,在大约7个月后会产下一只小鹿。幼鹿2个月断奶,雌性在3-6个月,雄性在8-12为性成熟。后代可在独立前与母亲仍然在一起生活8-12个月。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智利巴鹿列为易危的物种。它们的栖息地受到过度放牧及人类开发而遭破坏,其数量正在下降。
智利巴鹿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智利各地对温带森林栖息地的破坏,这些林区被用于养牛,伐木和其他人类发展。通过将森林转变为开阔的土地和异国情调的树木种植园,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和破坏对智利巴鹿的生存造成了严重问题,道路交通事故和狩猎也是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狩猎者用猎狗专门捕猎野生的智利巴鹿。
其他威胁包括引入外来物种,例如来自欧洲的红鹿,这些动物与智利巴鹿形成食物竞争。家养的狗也可能捕食这种小鹿,并且可能传播寄生虫,智利巴鹿特别容易受到寄生虫的影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