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英语: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1915年11月25日-2006年12月10日),智利政治家、军人、总统。
1951年,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在陆军战争学院完成学业;1953年,获得少校军衔;1960年,出任智利陆军第七团团长;1966年,获上校军衔;1968年,获準将军衔并出任第六师师长;1971年,出任第二师师长并获得少将军衔;1972年,出任陆军总参谋长;1973年8月,出任智利陆军总司令,获上将军衔;同年9月11日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成立军事执政委员会并出任委员会主席;1974年12月,出任智利总统,同时晋升大元帅军衔;1990年3月将总统职位交给民选总统帕特里西奥·艾尔文;1998年3月卸任陆军总司令职务,之后获得终身参议员职务;2006年12月10日在圣地亚哥逝世。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掌权期间,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并取得显着成效,创造了智利经济奇蹟,对智利的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制定1980年宪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 外文名: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
- 国籍:智利
- 民族:布列塔尼人与巴斯克人混血
- 出生地:智利瓦尔帕莱索省瓦尔帕莱索市
- 出生日期:1915年11月25日
- 逝世日期:2006年12月10日
- 职业:政治家、军人
- 毕业院校:陆军战争学院
- 信仰:罗马天主教
- 主要成就:担任智利陆军总司令
领导军队发动政变推翻阿连德政权
担任智利军事执政委员会主席和总统
制定1980年新宪法
总统任内对智利进行行政区划改革 - 代表作品:《智利地理大纲》《地缘政治学杂文集》《1879年太平洋战争》
- 军衔:大元帅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15年11月25日,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出生于智利瓦尔帕莱索省瓦尔帕莱索市。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1933年)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在瓦尔帕莱索市的圣拉斐尔学院和圣心神学院完成国小和中学学业。
军旅生涯
1933年,奥古斯托·皮诺切特被智利军事学院贝尔纳多·奥希金斯陆军学校录取。
皮诺切特在军校学习期间与同学的合影

1937年,他从军事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步兵,获得少尉军衔,并前往驻守康塞普西翁的陆军第六团(“查卡布科”团)服役。
1939年,他前往驻守瓦尔帕莱索的陆军第二团(“迈波”团)服役,同时获得中尉军衔。
1940年,他返回陆军学校学习。
1945年,他前往驻守在伊基克的陆军第五团(“卡拉潘戈”团)服役,同时获上尉军衔。
1948年,他开始负责比萨瓜集中营的守卫工作,担任守卫士兵的指挥官;同年,他前往智利陆军战争学院学习。
1951年,他完成陆军战争学院学业,获得学校授予的参谋长职位,之后他返回贝尔纳多·奥希金斯陆军学校担任教师,同时担任陆军战争学院助教,并在驻守阿里卡的陆军第四团(“兰卡瓜”团)服役。
1953年,他获得少校军衔,随后返回圣地亚哥,在陆军战争学院担任教官;同年,他前往智利大学法学院学习法律。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1971年)

1956年,他前往厄瓜多,与位于厄瓜多首都基多的厄瓜多战争研究院进行合作项目研究;在与厄瓜多战争研究院进行合作项目研究期间,皮诺切特致力于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和情报学的研究工作,还担任过厄瓜多埃洛伊·阿尔法罗军事学校的教官,获得厄瓜多政府授予的荣誉少校军衔;研究工作结束后,他获得厄瓜多政府授予的亚顿·卡尔德龙荣誉勋章。
1959年末,他返回智利,前往驻守安托法加斯塔的智利陆军第一师总部服役。
1960年,他开始出任驻守安托法加斯塔的智利陆军第七团(“埃斯梅拉达”团)团长。
1963年,他被任命为陆军战争学院副校长兼军事地理学教授,同时教授地缘政治学。
1965年、1968年、1972年,他三次前往美国接受反游击战的训练。
1966年,他获得陆军上校军衔。
1968年,他出任驻守圣地亚哥的智利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当年年底他获得陆军準将军衔并出任驻守伊基克的智利陆军第六师师长,同时担任塔拉帕卡军区总司令。
皮诺切特和萨尔瓦多·阿连德总统

1971年1月,他出任智利陆军第二师师长兼首都圣地亚哥卫戍区司令,同时获得陆军少将军衔;同年11月,他作为智利陆军代表负责接待访问智利的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楚。
1972年,他出任智利陆军总参谋长。皮诺切特还曾先后出任智利驻厄瓜多和美国大使馆的武官,
1973年6月29日,他以陆军总参谋长身份率领一个步兵团参与平定由罗伯托·索帕中校率领部分下级军官发起的军事叛乱行动;同年8月23日,他被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总统任命为智利陆军总司令,同时获得陆军上将军衔。
政变夺权
1973年9月11日,他联合海军、空军和国民警卫队总司令发动了政变,并成立了军事执政委员会;他担任军事执政委员会主席。
1974年6月17日至12月16日,他担任智利国家元首兼陆军总司令;同年12月16日,他出任智利总统兼陆军总司令,并将自己的军衔晋升至大元帅。
晚年生活
1981年3月11日,他将军事执政委员会主席职务交给何塞·特雷波·梅里
诺,同时离开军事执政委员会。
1990年3月,他将总统职位交给民选总统帕特里西奥·艾尔文。
1998年3月,他卸任陆军总司令职务,之后获得终身参议员职务。
2006年12月10日,他在圣地亚哥逝世。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夺取政权后,便废除了1925年智利宪法,之后他任命了一个“新宪法研究委员会”,负责新宪法的制定工作。
1974年7月,政府颁布575号法令,对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决定将智利全国划分为12个大区和一个首都联邦区;同年,他组建国家情报局。
1976年成立军政府国务委员会,颁布的《制度法》,规定在国家遭遇潜在颠覆活动的时期,总统有权控制新闻、没收财产、审查信件以及禁止集会。
1978年1月4日智利举行全民投票,确任了军政府的合法性,新宪法的制定进程加快,
1978年,颁布2339号法令,根据各大区的地理、文化、民族和历史特点对大区加以正式命名;同年3月,颁布《大赦令》,赦免从1973年到大赦令颁布之日这段时间内所犯的罪行。
1980年8月12日,《智利共和国官方日报》公布了宪法草案,当年9月11日宪法经由全民投票得以通过。
1981年2月,设立宪法法院,3月11日宪法正式生效。
军事方面
1978年颁布兵役法规定,年满18~45岁的男性公民必须服兵役;女性公民平时自愿服兵役,战时必须服兵役。军政府时期非常重视军火工业,在向国外购买先进装备的同时,积极发展智利本国的国防工业。80年代后,陆军军工军械总厂与外国军工企业进行合作,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除製造轻武器和弹药外,还生产坦克、火炮、机枪、地雷、深水水雷、航空炸弹、迫击炮炮弹、多管火箭炮、集束炸弹、防爆器材、催泪弹等。1984年政府在圣地亚哥组建国家航空公司,负责对飞机系统进行现代化改装,还生产干扰雷达系统、电子情报系统、警报系统、航空通信器材、电子战设备和飞机零件等。三军总兵力由1973年的6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10.1万人,其中陆军增加2.5万人,海军1.1万人,空军增加0.5万人。在武器装备方面,据不完全统计,1973年~1989年陆军购买了约100辆坦克,150余辆装甲车和装甲运输车;海军购买了4艘潜艇、4艘驱逐舰、4艘飞弹巡洋舰、4艘飞弹护卫舰,以及几十艘小型舰艇;空军购买了约70余架作战飞机、90架直升机和运输机。
教育方面
1973年军人执政后,把大批教授、教师投入监狱或流放。军政府派军队代表进驻学校和教育机构,严格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监视学校各方面工作,更换了各级学校的所有校长等。同时,学校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授内容都受军代表监督,教师的任期也由军代表掌握,一时智利教育出现大倒退。随后,军政府在对经济进行深刻改革的同时,也在教育方面开始了相应的改革,旨在使教育面向实际,面向自由市场经济。1974年,军政府成立了“教育工作者商议会”,以此作为完善教育的基本机构。1979年,军政府提出要在智利实行劳工、福利、教育、卫生、司法、农业和行政管理等7个部门的现代化,并把教育现代化列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允许部分流亡的学者和教授回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1980年,军政府颁布了“补贴法”,规定给私立学校提供资助;决定教育行政管理权和财政权下放,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增加教育经费等。同时,政府特别提出鼓励私人办学,减少国家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私立中等学校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私立高等院校纷纷开办。10余年内便新成立了35所私立大学、57所私立专业学院,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机构纷纷成立;1981年颁布《新大学法》,推动科学研究,为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等。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利全体居民的文化水平,1980年政府成立了扫盲专门机构——全国协调委员会,负责领导和实施教育部制定的扫盲计画。1980年~1984年,智利又开展了一个为期五年的全国扫盲运动,在全国範围内扫除文盲40万人。在全国13个大区中,有6个大区的文盲率已降至5%,提前达到扫盲计画的目标。1984年,智利还实施了成人基础教育计画,目的是帮助那些处于社会、经济底层的人们,获得道德、文化、职业方面的基础教育。
经济方面
皮诺切特上台执政后,为了克服国内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他邀请了一百多名经济学家组成顾问班子,这些经济学家深受“芝加哥学派”影响。他们对智利经济进行了精心研究。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失去活力和阿连德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使智利经济滑到崩溃的边缘,建议採用“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和对外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同时他们提议邀请他们的导师米尔顿·弗里德曼到智利为决策者和工商企业巨头举办讲座。1975年3月,弗里德曼抵达智利,受到了皮诺切特总统的接见和热烈欢迎。弗里德曼在三天的讲座中,扼要讲述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方法,即使大多数政府下属机构私有化,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鼓励对外贸易和外国资本的投入。要实施如此重大的变革,弗里德曼建议不要拖泥带水延缓时间,要大刀阔斧立即行动,他称之为“休克疗法”。弗里德曼承认这一做法短期内要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银根紧缩将使需求下降、使失业率上升、使贫困加剧。然而弗德里曼预告,经济将彻底好转,惠及每个人。根据这一观点,智利长期的发展问题就能最终获得解决了,皮诺切特认为弗里德曼的方法可行,据此在智利实行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措施。
外交方面
军政府上台后,宣布恢复同西方的“传统联繫”和“拉美民族主义”,公开宣称智利属于第三世界,系不结盟国家。军政权在建立之初便立即与古巴断绝了自阿连德时期建立起的外交关係,苏联、朝鲜、越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墨西哥等一些拉美国家在智利发生政变后同智利中止外交关係(社会主义国家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罗马尼亚没有中断同智利的外交关係),其他也大多停止了同智利的高级官方往来。当时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智利均先后进入军事独裁统治,六国共同制定了“秃鹰计画”,旨在打击同盟国中的马克思主义“颠覆分子”,游击队和他们的同情者。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逝世,随后西班牙为佛朗哥举行葬礼,皮诺切特是唯一出席佛朗哥葬礼的外国元首。
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后,美国立即向智利提供2400万美元信贷,以购买小麦、同时支付2800万美元用于购买玉米。理察·米尔豪斯·尼克森和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智利军政府与美国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係,1974年,美国向智利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援助;美国根据“粮食用于和平计画”拨给拉美的粮食,有一半给了智利军政府。1977年9月,皮诺切特访问美国首都华盛顿,会见了美国总统詹姆斯·厄尔·卡特。詹姆斯·厄尔·卡特出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在外交上转向强调维护西方民主价值观和捍卫人权,并公开支持拉美国家军人还政于民的政治民主化浪潮,智美关係逐渐出现冲突与裂痕,美国在人权问题上施加压力,停止对智利的军事援助,实行武器禁运并撤回三军使团,智美关係处于低谷,1981年2月,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改变立场,不再以侵犯人权为由反对国际金融机构向智利等国家提供援助,同时重新提供军火物资援助,但到了1985年,里根开始第二届总统任期时,美国开始不断向智利施加压力,逐步停止军援,减少财政支持,并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名批评军政府,军政府后期,智美两国关係实际上已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
20世纪70年代,玻利维亚总统乌戈·班塞尔·苏亚雷斯向皮诺切特提出归还原属玻利维亚出海口的要求(位于智利阿塔卡马省,南美太平洋战争后,玻利维亚被迫将其割让给智利),皮诺切特对于玻利维亚的要求表示理解,表示愿意解决。1975年2月8日,皮诺切特与班塞尔在玻利维亚的查拉尼亚进行了会晤,同意就解决玻利维亚出海口问题举行谈判,并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两国外交关係,8月,玻利维亚政府正式提出解决出海口问题的方案,该方案建议智利沿智利、秘鲁边界出让一条“主权走廊”到阿里卡港,并在智利的皮萨瓜、伊基克和安托法加斯塔之间的沿海地区让出一个35千米、50千米长的地带。对此,智利政府并未断然拒绝,而是于同年12月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同意在阿里卡以北海域给玻利维亚一个出海口,并给予一条在沿海一端宽5000米、到玻边界一端宽15千米、总面积为3000平方千米的“走廊”,作为交换条件、玻利维亚必须在与智利交界、矿产丰富的边境地区割让一块或数块面积相等的领土给智利。由于智利建议的“走廊”原属秘鲁领土,秘鲁不愿接受,秘鲁总统弗朗西斯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在1976年11月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方案,建议在“走廊”的沿海一端划出一块面积66平方千米的梯形地区,作为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三国共享主权的共管区,允许玻利维亚在共管区内建设一个拥有专属权的港口,同时在智利阿里卡成立一个三国港务管理局,秘鲁的方案智利不愿接受,智利的方案遭到玻利维亚民众反对,出海口问题陷入了僵局,1977年,智利军政府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后,皮诺切特抛弃了解决出海口问题的方案,并不再与玻利维亚就出海口问题进行谈判,1978年,玻智两国断交,之后玻利维亚的历届政府都向皮诺切特军政府提出了解决出海口问题的方案,要求智利归还原属玻利维亚的出海口,但皮诺切特始终不接受玻利维亚政府提出的任何方案,并表示会坚决维护智利领土主权完整。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1977年至1978年间,智利与同处于军事独裁下的阿根廷濒临战争边缘,起因是对于美洲大陆南端的三个小岛的归属。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派出特使,成功避免了两国间的全面战争。这一争议最终于1984年以和平友好条约的形式获得解决。智利获得了对系争岛屿的主权。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智利是拉丁美洲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国家,1987年4月,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智利,与皮诺切特总统举行会晤。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军政府开始关注亚洲市场,提出“立足拉美,面向亚太”的方针。1980年智利提出“向太平洋开放”的新方针,智利在注意继续改善同美国、西欧关係的同时,重视发展同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关係。1973年10月,智利同恢复了同韩国的朴正熙政府的外交关係,1979年5月22日,智利同马来西亚建立了外交关係。军政府时期,智利与中国的关係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不断深化。1979年智中两国互设武官处,1980年中智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建立双边科技混委会机制,1981年两国签署了文化交流与合作换文,1982年签署1983年~1984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画,此后每两年续签一次。两国外交部于1988年建立政治磋商制度,1989年智中两国开始进行经济合作。在军政府时期,赫尔曼·库维略斯、海梅·德尔·巴列两任智利外交部长先后来华访问,智利空军司令费尔南多·马泰也访问过中国。
在皮诺切特军政府时期,智利和中国签署的重要双边协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80年10月14日)、《互设总领馆协定》(1985年4月29日)、《互免外交公务签证协定》(1986年4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文化协定》(1987年6月17日)、《外交部间建立政治磋商制度协定》(1988年8月19日)。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皮诺切特执政期间,会见过的外国国家元首包括:美国总统詹姆斯·厄尔·卡特和乔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巴西总统埃内斯托·盖泽尔及其继任若昂·菲格雷多 、阿根廷总统伊莎贝尔·庇隆及其继任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玻利维亚总统乌戈·班塞尔·苏亚雷斯、巴拉圭总统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和乌拉圭总统胡安·马里亚·博达贝里。
1980年皮诺切特拟应邀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但当其专机飞至中途,菲律宾在内外压力下,突然以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因事不在首都为託词,把皮诺切特拒之门外。皮诺切特只得半途返航,返航途中在斐济停靠加油,成为国际关係史上一大笑话。他一怒之下,回国后撤了外交部长和智利驻菲律宾大使的职务,并将菲律宾驻智利大使驱逐出境,直到1986年2月科拉松·阿基诺出任菲律宾总统后,两国才恢复了外交关係。
人物荣誉
皮诺切特获得的国内荣誉包括:军事明星(服役10年时)、军事明星勋章(服役20年时)、军事明星大勋章(服役30年时)、密涅瓦奖章(陆军战争学院授予)、密涅瓦女神奖章(教授资格,陆军战争学院授予)、智利共和国总统勋章、智利红十字会名誉主席和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勋章等。
皮诺切特将军的塑像

国际荣誉包括:厄瓜多共和国亚顿·卡尔德龙荣誉勋章、哥伦比亚共和国何塞·马里亚·科尔多瓦大十字勋章、巴拉圭共和国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国家功绩勋章、瓜地马拉共和国格查尔骑士勋章和阿根廷共和国五月勋章等。
主要作品
皮诺切特着有《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和秘鲁地理综述》(1953年)、《军事地理学》(1957年)、《智利地理大纲》(1965年)、《地缘政治学杂文集》(1968年)、《1879年太平洋战争》(1972年)、《决定性的一天》(1979年)、《皮诺切特:祖国和民主》(1983年)、《政治、政策和煽动》(1984年)、《过度和巩固民主,1984年—1989年》(1989年)、《军队指挥官的演讲》(1995年)等。1990年~1994年,皮诺切特撰写了回忆录《走过的路,一个士兵的回忆》,并将该着作分多次出版,1990年出版第一册、1991年出版第二册、1993年出版第三册第一卷、1994年出版第三册第二卷。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皮诺切特1943年1月30日与与智利内政部长奥斯瓦尔多·伊里亚特的女儿露西亚·伊里亚特结婚,两人共有三女两子,分别是:长女露西亚·皮诺切特·伊里亚特(1943年生)、次女玛丽亚·维罗妮卡·皮诺切特·伊里亚特、三女杰奎琳·玛丽·皮诺切特·伊里亚特、长子奥古斯托·奥斯瓦尔多·皮诺切特·伊里亚特、次子马尔科·安东尼奥·皮诺切特·伊里亚特。
个人生活
皮诺切特一生金戈铁马,是地道的职业军人,以铁腕和行事果敢着称。但也是位儒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有关军事、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他最爱读的三本军事着作是:义大利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中国春秋时代的伟大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他佩服克劳塞维茨提出的“用战争战略统治文人社会”的思想,对《孙子兵法》中关于将军应具有哪些品质的论述十分讚赏,甚至能背诵有关章节。在他的建议下,该书被指定为军队高级将领的必读书。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皮诺切特身体好,精力充沛,工作勤奋。任总统期间,每天早上6点起床锻鍊身体,7点吃早餐,8时準点到总统府上班,处理公务,直到晚上7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待人和蔼可亲,性格倔强,认準的事一乾到底,决不后悔。但在家里对妻子露西亚却百依百顺,有时在公开场合也掩盖不住对她的温情。
皮诺切特喜爱收藏图书,他的私人图书馆内收藏了许多关于拿破仑的书籍和智利殖民地时代及独立初期的书籍。他的私人交往图书馆拥有藏书约5万册,总价值约为300万美元。当前他的私人图书馆由皮诺切特总统基金会这一组织管理。
皮诺切特自称是一个坚定的反共分子,但他认为中国同苏联不同,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别国的主权和独立,因此他愿同中国交朋友。皮诺切特执政期间,对中国友好,积极推动中智关係的发展,并且一直嚮往中国。1993年和1997年以陆军总司令身份两度访华。皮诺切特和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交往甚密,皮诺切特受审期间,柴契尔夫人一度为皮诺切特辩护。
人物评价
皮诺切特是当代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在智利和国际上对他都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拥护他的人,讚扬他是个热烈的爱国者、尽忠职守的真正军人,是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英雄和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反对他的人,骂他是个权欲薰心、心狠手辣、作恶多端的暴君和独裁者;也有人认为他功过兼而有之。
皮诺切特的支持者认为他的主要功绩是: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左翼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智利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攫取个人利益,经济政策迎合富人而中下阶层利益受损。
从皮诺切特的军人生涯可以看出,他并非一介武夫而且经历丰富,他从少尉乾起,多次在一线部队和军事学府间转换岗位,对地缘战略、情报分析造诣颇深。早年在军队中打拚积攒的丰富人脉、自幼养成的自信坚强果断的个性、以及长期治学形成的视野,对皮诺切特今后执掌智利最高权力能一路闯过激流暗礁、识别各种危险,起到了一定作用。
皮诺切特在其回忆录里称自己为政变领导者,是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牵头与海军、空军、警察部队达成了政变计画。但近年来有退役的高级军官指出,皮诺切特只是在政变发动前几天才勉强介入其中,且他在政变过程中接受了其他军种(尤其是海军)的领导。
皮诺切特同巴西的埃米利奥·加拉斯塔苏·梅迪西、巴拉圭的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马蒂奥达、玻利维亚的乌戈·班塞尔·苏亚雷斯和阿根廷的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罗伯托·爱德华多·比奥拉、列奥波尔多·福图纳托·加尔铁里·卡斯特利等军事独裁者一样,是冷战时期拉丁美洲右翼独裁者的标本式人物。
皮诺切特在执政期间,开始了大胆的经济改革,推行自由经济政策,使智利经济飞速发展,从1984年以后,智利经济实现每年5%至7%的高速增长,在拉美国家中脱颖而出。而在某种意义上,皮诺切特被认为是智利现代市场经济的奠基人。华盛顿卡托研究所的全球经济自由项目主任伊恩·巴斯克斯说,“皮诺切特的政策非常成功,成为世界其它国家发展的楷模,其中也包括美国。美国对改革社会保障的讨论就是基于智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
时任智利陆军总司令奥斯卡·伊苏列塔在皮诺切特的葬礼上发表讲话说时这样评价皮诺切特:“皮诺切特是在国家处于最严重危机的时候承担起领导国家的职责,他当时确信没有其他办法能使国家摆脱危机。
2017年11月19日,智利总统大选前进行的民调显示,在结束军政府统治27年之后,有12%的智利人觉得皮诺切特将军是最好的领导人之一。
个人语录
———“如果你们都说我是强硬的鹰的话,我也是一只好鹰!”
———“如果没有我的允许,这个国家的一片叶子也不能动。”
———“你们真正拥有土地和财产时,自由就不言而喻了,民主也就不远了。”
———“人权?那只是左翼的发明。”
———“我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而移交的是一个具有坚实基础、旺盛未来的国家。”
纪念皮诺切特政变的纪念币

———“对以往的杀戮我毫无悔意,因为我从来没有命令任何人去杀戮。我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毫无仇恨和怨气,是个好人,就像一个‘天使’。”
———“我不是独裁者,因为独裁者都不能善终,而我现在却过得很好。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会选择像从前那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