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胎教误区

胎教误区

胎教误区

胎教,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热点词,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汉朝的古书中。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胎教,已经由当初的一个封建礼教的道德规範词语,衍生为一个教育的辞彙,今天的胎教,顾名思义,也就是超早期的胎儿期教育。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胎教误区
  • 外文名:taijiaowuqu
  • 对象:孕妇和胎儿

概述

胎教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红火了近30年,胎教以及胎教物品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胎教市场。几乎所有的孕妈妈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其中,这表现了家庭对优生的强烈需求。遗憾的是,胎教从风行的时候起,就存在着致命的理论缺陷和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胎教被严重夸大和过度滥用,已经製造了极多的家庭悲剧;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已经显着的弊大于利。

依据

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要进行反应,首先要对刺激进行样本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需要大脑、小脑、下丘脑、基底核、杏仁核等神经中枢共同参与,这个共同参与,需要不同部位的神经元细胞建立广泛的联繫,然后在下丘脑将多个神经元的信息合成为丘觉,这个丘觉就是想法和念头,是意识的核心。有了意识,才能有情感反应,有情感反应才有行为输出,行为输出就是胎儿、婴儿对外界刺激的主动应答。
丘觉、意识的出现,需要大脑具备足够多的神经元细胞和完整的非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和外界刺激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条件反射。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大脑条件反射的建立。
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脑干和脊髓中枢的参与就可以完成。比如膝跳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排尿反射等都是非条件反射。大脑的发育有先有后,不是具备了1/3的细胞就具备了1/3的智慧型,大脑全面发育后,才能具备大脑意识和指挥的功能。
在孕期,大脑的发育先是神经元细胞的全面发育,再是轴突和胶质细胞的全面发育,还有髓鞘的发育,到孕晚期才有树突和突触的小部分发育,这一些发育,还达不到建立条件反射、主动应答和存在意识所需要的条件,而意识是教育的基础,条件反射是教育的本质。
发生意识所需要的条件:
足够的神经元细胞数量+足够的轴突+全面的树突、突触的连线+完整的髓鞘系统,具备非条件反射的能力+外界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加上外界的信息,整合成丘觉和意识,发生情感反应,到行为输出到主动应答。
每一个胎儿的胎儿期,虽然孕24周的胎儿大脑皮层的六层细胞已经生长完毕,虽然四个月的胎儿对冷刺激有反应,五个月的胎儿对热刺激有反应,七个月的胎儿对痛刺激有反应,七个月有了听觉、味觉、嗅觉、视觉、触觉等,但这些都是生物最原始的刺激感应性,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没有意识参与,是依据基因的安排,定时发育的,所有这些仅仅是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初步建立,还不能形成知觉,更不是意识的结果。因此,胎儿是没有意识的。
胎儿期,仅仅有了全部的神经元细胞,但各个神经中枢还没有建立广泛的突触连线,即使到了分娩之前,突触连线仅仅达到了15%,而且,还是杂乱无章和需要修剪的突触,也就是说,大脑巨量的神经元之间还没有建立必要的、广泛的联繫,没有具备条件反射的能力,甚至非条件反射的能力也不具备。因此,胎儿大脑在出生前都处于深度的麻痹状态,新生儿在出生后正式呼吸第一口空气之后,大脑功能才被激活。
胎儿大脑的发育还不具备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不具备条件反射,也就没有意识,所以也就不具备进行教育的条件。因此,认为把胎教当做超早期教育,是一种误解。胎儿不具备进行教育的基础条件。

胎教误区

误区一:胎教做好了,宝宝长大一定是神童
每位爸爸妈妈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天才宝宝能成为健康向上的好孩子。但是,準爸爸準妈妈一定要知道:提倡胎教,并不是因为胎教可以培养神童,而是因为胎教可以发掘个体的素质潜能,让每个胎宝宝的先天遗传素质获得最优秀的发展。如果胎教能与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宝宝将会更加优秀。
误区二:胎教就是给胎儿听音乐
许多準爸爸準妈妈认为胎教就是让孕妇和胎儿一起听音乐,有的听古典音乐,有的为使孩子个性开朗而选择听摇滚乐,有的甚至听流行歌曲、京剧。其实孕期适当听音乐是正确的,但要讲究内容和方法,如选择适当的音乐和听音乐的时间,注意音频的高低及音量的大小。此外,胎教还包含其他很多方面的内容,如:运动胎教、精神胎教、手工美术胎教、语言胎教、灯光胎教、数量胎教、环境胎教等。
误区三:胎教就是教胎儿唱歌、说话、算算术
胎教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胎宝宝唱歌、识字、做算术,而是通过各种适当的、合理的信息刺激,促进胎宝宝各种感觉功能的发育成熟,为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即感觉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实,凡是对胎宝宝有益的事情都可以归入胎教的範畴。大到怀孕前的準备、环境的改善、情绪的调节,小到听音乐、散步、和胎宝宝说悄悄话,这些都是胎教的内容。
拍打“胎教”?
有人建议,当胎儿踢肚子时,母亲可轻轻拍打被踢部位,然后再等第二次踢肚。胎儿再踢,母亲就再拍打。每天早晚两次,每次3~5分钟。据说,生下来的宝宝在听、说和使用语言方面都能获得最高分,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告诉你真相:
从刚生下来宝宝的生活状态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小宝宝除了要吃东西填饱肚子睁开眼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就连大小便他也可以闭着眼完成。对新生的宝宝你会早晚两次每次3~5分钟地去拍打他吗?而且,当他还在腹中的时候,胎动并不是闲来无事在和你做游戏,他可能是伸个懒腰,或换个睡姿。你对他的拍打很容易引起他的烦躁不安,这并不能起到胎教的作用。

方法

在胎儿的孕6月之内,妈妈保持一颗恬静愉快的心情,怡情悦性,这是胎教的静养主旨,这幺做,为胎儿提供了一个爱心、愉悦做成的子宫环境,是优生学上的环境促进,是有利于胎儿大脑细胞数量发育的。
到了孕6月以后,神经元细胞的数量已经发育结束,接下来,是这些神经元细胞的体积开始增大,伸出触手、彼此连线的时候,这个时期,胎儿能被动的闻到、听到、看到、接触到子宫内外环境的一些刺激,如果这时採取安全的、适度的,由外界到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通路的良性刺激,比如声音、触摸的刺激,可以促进树突、轴突、突触和中枢神经间通路的建立,使大脑与感觉、运动、思维、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的神经网路更加丰富,感觉和思维更敏捷,信息储存量更大,更会有益于胎儿出生后的智力开发。这就是胎教的作用,是促进发育,而不是、也不可能进行胎儿的教育。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