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济生
韩济生,1928年7月17日出生于浙江萧山,神经生理学家、疼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瑞典隆德皇家科学院国际院士。
1953年,韩济生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生理和药理专业。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单位生理系任教。1979年4月,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6月,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韩济生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中枢阿片肽与抗片肽相互作用机理方面处于国际前沿,神经刺激疗法用于治疗海洛因成瘾开创出新领域。韩济生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1972年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发现针刺可动员体内的镇痛系统,释放出阿片肽、单胺类神经递质等,发挥镇痛作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可释放出不同种类阿片肽;针效的优劣取决于体内镇痛和抗镇痛两种力量的消长。研製的“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于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对针灸疗法在全世界的套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中枢神经介质概论》《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生理学复选题彙编》《神经科学纲要》等着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韩济生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浙江萧山
- 出生日期:1928年07月17日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上海医学院
- 主要成就: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製“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人物经历
高中毕业于现衢州第一中学。
1953年,韩济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
1987年—2000年,韩济生连续13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RO1科研基金用以研究针刺镇痛原理。
1993年,韩济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2009年,获NIH重点科研基金与哈佛大学合作研究针刺戒毒原理,其间兼任哈佛大学精神病学科兼职教授。
2007年,担任中国科技部《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自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首先阐明针刺人体一个穴位引起镇痛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进而证明针刺可促进神经系统中分泌出5-羟色胺、内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发现改变穴位上电刺激的频率可引起脑中释放出特定的神经肽。若刺激时间超过2小时又可促使脑中产生出CCK等对抗镇痛的物质。每个人针刺治疗效果的优劣取决于镇痛和抗镇痛两类物质的多寡和相对平衡。据此原理设计製造出神经刺激仪,可收到镇痛、解痉等效果,还可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治疗。
1965年接受周恩来总理指示,与同事和学生一起,形成一个科研集体,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从观察人体针刺镇痛(AA)现象时空规律开始,进而建立AA动物模型,阐明AA基本神经通路,找出与AA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5-HT等)和神经肽(内啡肽等),初步阐明AA的神经化学原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在此基础上,发现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可引起不同种类神经肽的释放。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中鸦片肽与抗鸦片肽形成对立统一的矛盾关係,发现电针时间过长可发生AA耐受,初步阐明其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在多种慢性痛模型(炎痛,神经痛,肌痉挛痛等)上发现AA的频率特异性,及多次AA的累加效应。正在套用fMRI等脑影像技术探讨AA的中枢机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亦鸣教授合作30余年,研製成功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可进行数位化的电针治疗,或跨皮肤神经刺激治疗。
1990年开始,将AA研究成果套用于戒除海洛因依赖和古柯硷依赖,再次发现电针治疗的频率依从性。现正在利用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等模型,研究HANS治疗精神依赖的受体、受体后分子机制,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係。套用脑影像技术研究人对毒品的渴求欲(心瘾)及HANS抑制心瘾的神经机制。临床套用HANS戒毒仪治疗海洛因成瘾,创造了20%接受治疗病例保持一年以上不复吸的记录。
1993年开始建立帕金森病机制研究方向,在大鼠模型上发现电针及雷公藤单体的抗帕金森病作用。
2000年开始建立针刺治疗肥胖症研究方向,初获成果。
从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1972年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发现针刺可动员体内的镇痛系统,释放出阿片肽、单胺类神经递质等,发挥镇痛作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可释放出不同种类阿片肽;针效的优、劣取决于体内镇痛和抗镇痛两种力量的消长。研製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
- 学术论着
韩济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着有《神经科学纲要》(1993),《神经科学原理》(1999),《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第一卷(1987)和第二卷(1998),《针刺镇痛原理》(1999)等。
韩济生在国内外杂誌及专着上发表论文500余篇,编写中文专着9册,英文教科书1册。
- 专利产品
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用于镇痛、海洛因成瘾的戒毒等等,已向国内、外推广,套用方便,疗效好。
- 学术交流
1979年以来应邀到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演讲206次。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大会报告人。
- 科研成果奖励
部委以上奖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连续12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资助。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卫生部甲级奖三次、乙级奖二次,国家教委一等奖二次,二等奖一次,国家民委一等奖一次,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家中医药局二等奖一次。
人才培养
教学成就:已培养博士生68名,博士后16名,进修生80余名。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84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
1990年 |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
1992年 | 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 |
1993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5年 |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
1995年 |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
2006年 | 北京大学先进党员标兵 |
2006年 | 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 |
2011年11月 | 中国医学界最高规格的个人奖项——吴阶平奖 |
2014年 | 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
社会任职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疼痛学会教育委员会国际顾问、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主席等职务。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WHO)科学顾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顾问。《中国疼痛医学杂誌》主编,《生理科学进展》名誉主编赣南医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1990-2002年任世界卫生组织(WHO)科学顾问,1991至今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顾问。获国际脑研究组织与美国神经科学基金会联合颁发的“杰出神经科学工作者奖学金”(1985),被选为瑞典隆德皇家学院国际院士,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教育委员会委员(1991-1995)和中国分会会长(1989-),担任两届国际麻醉性物研究学会(INRC)执委会委员。2007年任国际神经肽协会中国分会主席。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会医学组长;北京神经科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生理科学进展》杂誌名誉主编,《中国疼痛医学杂誌》主编,《国际神经科学杂誌》、《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誌》(英文版)、《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誌》等编委。
个人生活
妻子:朱秀媛 教授
人物评价
研究态度:韩济生将做学问、搞研究应既做到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看準方向积极参与,又做到相对稳定、步步深入。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开展有关医学科学研究,更好地促进教学,使学校的办学能力上水平。有大局意识,不抱怨不彷徨,重积累求实效,“不管为什幺,只管是什幺”,坚定前进的步伐,不断进取。他认为赣南医学院基础较为薄弱,办学条件有待改善,更需要广大教职工发扬同心同德、勤俭自强、不计得失、不畏艰苦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在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在韩济生人格魅力的感召下,深受鼓舞的广大教职工迸发出如火的热情、沖天的干劲,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屡创新高。仅2005年,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标率为60%;涌现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教师创新进取意识高涨。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研究方向比较稳定、布局较为合理、学术梯队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省、校、院(系)三级重点学科群,形成了“以教促医”、“教学相长”,走医教研一体化路子的工作局面。在校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率连年攀升,保持在85%以上。
韩济生

韩济生特别注重学术交流,认为高校应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只有多走出去、请进来,相互交流和沟通,让思想的火花碰撞才可能产生出理论的光芒。他凭藉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积极为学校创造机会,不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专家们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见解,开阔了师生们的眼界,使他们获益良多。
韩济生还鼓励学校教师和医务人员要有敢挑重担的自信,要有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豪情。疼痛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担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主任委员的韩济生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在赣南率先成立了疼痛门诊。疼痛门诊在短短几年间发展迅速,临床救治取得显着成效,获得省卫生厅、教育厅资助课题十余项,起到了良好的示範辐射作用。
韩济生中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被认为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陆学者之一。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打开了诺贝尔科学奖的“闸门”之后,作为中国疼痛医学的创始人,韩济生的针灸镇痛原理,与张亭栋的白血病砒霜疗法、王学昌的颈肩腰腿痛弧刃针疗法、王振义的恶性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盛志勇的烧伤病程规律和新疗法、施一公的剪接体结构和机理、吴孟超的肝脏外科新理论及疗法等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继屠呦呦获奖之后,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科技成果。
人物影响
2014年,韩济生将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奖金50万元捐赠给了《中国疼痛医学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