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镇
在高架家具传入中国之前,人们一直习惯于席地而坐,蓆子也一直是古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用藤子、芦苇、蒲草或竹条编织的蓆子不仅容易卷边,起身时蓆子还会移动,因此席镇应运而生。
玉石、青铜、黄金、陶瓷等製作的席镇不仅实用,而且因各朝各代人们思想意识、审美取向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种样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席镇
- 释义:压帷帐或席角之用
- 起源时代:春秋战国
- 造型:少量人,大量动物
- 出土文物:汉玉豹镇
释义
镇为压物之器,其历史源远流长。席镇是系压帷帐或席角之用镇。
简介
魏晋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即坐在铺在地面的草蓆之上。王室贵胄之家,备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铺席。有的床上置帷帐,帷帐四角也常用镇来压住。春秋战国时就有实物遗存。如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出土的春秋玉镇就有19件之多。
镇当时已被人们广泛使用,至西汉时镇的使用及製作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这在大量的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上都可获知,河北满城汉墓曾出土铜坐人像镇和错银铜豹镇,系压帷帐或席角之用镇,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带有辟邪祛恶的作用。
文献记载
《诗经·邶风·柏舟》有云:“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从侧面印证了古代草蓆易卷的特性。
早在战国时,席镇就已经非常流行,製作精美的多来自汉墓,材质多样,造型多样。关于材质的多样,从一些古代文献的记载也可见一斑:《楚辞·湘夫人》记载着“白玉兮为镇”;
西汉文学家邹阳在《酒赋》中曾曰:“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此外,青铜製作的席镇在汉代王公贵族的生活中也非常常见。
出土文物
西汉海昏侯鹿镇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发现鹿席镇。

汉玉豹镇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汉玉豹镇,就出土在墓门南侧。镇的造型除少量人物外,其余大都为肖生动物。常见的有虎、狮、豹、龟、鹿、羊等。汉代人视它们为除邪恶、吉祥纳福的动物。
这些动物的姿态通常作蜷屈,蟠伏状、底部平坦,自身保持一定重量,质地以金属玉石製作为多,便于压物,这是席镇的主要特点。魏、晋、隋、唐随着在纸绢上书写作画的兴起,特别是明清时文人书写绘画用纸用绢的增多,压书、压纸的纸镇,书镇格外兴盛,镇的质地更加多样,但自身重量减轻,体型略为缩小。
质地除铜、铁、玉、石之外增加了陶磁、景泰蓝、象牙、竹木等都可作成纸镇,提供文房清玩。此阶段浙江衢州瓜园村史绳祖墓出土的宋玉免镇,应为富有阶层所使用的纸镇,属高档的文房用具。
瓷镇
唐长沙窑出土的各式瓷镇,造型包括狮、虎、豹、龟、蛙等应为士庶阶层所使用的纸镇。纸镇或製成尺形,也称镇尺。福州茶园山南宋墓曾出土兽钮铜镇尺。镇尺从宋一直流传至今是适合文人雅士阶层文房使用的精铜小件器或仿古创新的案头珍玩。
明代铜狮钮景泰蓝镇
天津市文物公司近年徵集到一件明代铜狮钮景泰蓝镇,此件纸镇是由雕铜狮子与铜胎掐丝珐瑯底座组成。铜胎掐丝珐瑯也叫做景泰蓝 上部的狮子为铜鎏金体狮子昂首瞠目,震怒若吼呈半卧状,姿态十分雄伟。製作手法趋于写实。
但其颈部和尾部的鬣毛又运用了装饰性样式,特别注重表现狮子的威武悍烈,兇猛、强健等内在精神的特徵。它的底座装饰是由掐丝珐瑯蟠螭勾云纹组成。
珐瑯色釉以宝石蓝釉为主间填以大红、浅黄、砗磲白等色,掐丝粗放,珐瑯色调浓郁醇厚,符合明代掐丝珐瑯工艺的时代风格。这件铜镇上部鎏金铜狮子与下部景泰蓝底座完美的结合使其看上去不仅是一件实用的文房用具,同时也是一件精工製作的艺术珍品。
西汉的鎏金鹿形铜镇
藏馆:巢湖市博物馆
鉴赏:这套鎏金鹿形铜镇共四个,是用青铜製作的,每个长12厘米,宽7厘米。每个铜镇形状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小鹿造型。小鹿昂首向前,前腿蜷曲于身侧,后腿隐于身下。

可以想像,当它们被放在蓆子上时,就如同栩栩如生的小鹿卧伏在四角,萌态十足。鹿是汉代人做席镇时比较喜用的造型,因为‘鹿’谐音‘禄’。当然不仅是鹿,汉代的席镇多做成动物造型,常见的还有虎、豹、辟邪、羊、熊、龟、蛇,安徽博物院就收藏着一对汉代鎏金熊镇。
从出土情况来看,汉代的动物形铜镇造型都非常生动,构图也很紧凑,动物常作蜷缩状,以保持席镇半球形状,堪称一件件精巧的工艺品。
这套鹿镇还採用了鎏金的工艺。“战国时,劳动人民便发明了在青铜上鎏金的技术,至今已有2000余年。这种传统工艺在汉代颇为流行。青铜器在当时本已华贵,再鎏上金子,更显贵气逼人,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王公贵族生活之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