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属戏作,以“谢公台”起兴;下片才进入正题,对景感时。两片似乎脱节,实际上,两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繫,全词不但表达了对旧太守的怀念,而且称讚了友人的才能。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处:《全宋词》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
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儘是刘郎去后栽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
⑵李公择:即李常,字元中,今属安徽省桐城市人。北宋元祐年间与李公麟、李公寅同时举进士,时称“龙眠三李”。
⑶谢公台:傅注:“谢公台在维扬。”维扬,即扬州。
⑷明月清风: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欧阳修《採桑子》十三首之十一:“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
⑸髯(rán)孙:本指孙权。见《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注引《献帝春秋》。这里指孙觉。苏轼在《欲往湖州,见孙莘老,别公辅、希元、彦远、醇之、穆仲》诗中也称孙觉(莘老)为“紫髯翁”。
⑹短李:本指中唐李绅。见《新唐书·李绅传》、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二句自注。这里指李常。
⑺摧颓(tuí):衰败。
⑻黄英:黄花。指菊花。
⑼“看取”三句: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入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儘是刘郎去后栽。”刘郎,本是诗人刘禹锡自指。这里借喻孙觉。

白话译文

没到过谢公台,那里的明月清风是否健在?旧日的友人大鬍子孙觉去了哪里?今日我又重来:你李矮子的风流已属上等高才。
秋色渐渐凋萎在这一带,满地黄菊映亮了酒杯中的江海。等到明年二月仲春到此观赏桃花,争相盛开:都是“刘郎”我走后才种栽。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当时李常任湖州知州,苏轼在赴密州知州任途中经过湖州,于是偶获机缘,参与了李常的洗儿宴,席上劝李常酒,作下此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发端以“谢公台”起兴,意在写出赴任途中来到友人李公择湖州任所的一种快感。这里的“谢公台”,应当是借喻友人任所。“明月清风”则是运用成语,藉以写湖州的自然美,似乎也隐隐象徵着友人清高洁白的操守,而以感叹出之,表达了词人的讚赏之情。三、四句转入对旧太守、友人孙觉的怀念:“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二句写出了席间面对新守时对旧守的怀想。随后又回到当前,讚颂新太守、东道主李常的才具:“短李风流更上才。”“短李”与“髯孙”都是用典,正好切合新、旧太守外形与姓氏的特点,前后相映成趣,显得既典雅又诙谐。
过片两句对景感时:“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词人以“映酒杯”点明“席上”劝酒的题意,以“满院黄英”写出深秋时节的特徵,对“秋色渐摧颓”的概括性描述则寓含着时序迁移的感慨,与上片写到的“旧日”、“重来”这种今昔之感是一脉相通的。最后三句是对明春桃花争开的盛景的想像,词人化用刘禹锡的诗意,变讽刺为讚颂,象徵性地讚美了旧太守的政绩,并再度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大概是事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一种普遍现象。
全词,词人表达了对旧太守的怀念,同时也是对新太守的激励,因为未来提起的栽树的“刘郎”,是现在的太守李常。作者题作“劝李公择酒”,其深意或许就在于此。

名家点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志烈《苏轼由杭赴密词杂议》:在湖州李公择席上所作《南乡子》亦云: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儘是刘郎去后栽……对变法派容不得不同意见、排除异己的不满还表现为对怀高才而遭弃置者的同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苏轼自幼奋厉有天下志,入仕之后,主张改革弊政。因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先后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旧党执政,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因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与执政者发生分歧,自请出知杭州、颍州等地。新党再度执政,被远贬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还,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然而在文学艺术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才作家”。在诗、词和散文方面,都代表着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着作有诗、文、词集与《仇池笔记》、《志林》等。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