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
本书以0~3岁婴幼儿的亲职教育与指导为核心,联繫理论与实际,详细阐述了如何做好婴幼儿的亲职教育与指导工作,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实际案例贴近生活,体现了实用性原则。 本书分为9章,首先对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及其指导进行了总的论述,然后分别从健康养护、运动教育、认知教育、语言教育、社会教育、艺术教育、特殊情况的亲职教育及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发展趋势8个方面介绍了婴幼儿亲职教育与指导工作。本书每章都配有案例分析模组,贴近实际生活,并且容易掌握,使读者能够有针对性地了解亲职教育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研究人员及婴幼儿家长作为参考资料使用。
基本介绍
- 书名: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与指导
- 作者:张家琼 李丹
- ISBN:978-7-03-043090-8
- 类别:学前教育专业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方向系列教材
- 定价:29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前言
“幼稚园之父”福禄贝尔曾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控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地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父母是人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亲职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也关係着国家的兴衰。因此,对未经专业培训就上岗为师的家长进行亲职教育指导是国家从源头上提高人口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家长们有效解决亲职教育问题的迫切要求,不容小觑。自古以来,我国有着重视亲职教育的优良传统,涌现过“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颜氏家训”、“傅雷家书”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典範,被人们广为流传、津津乐道。在重视亲职教育的文化薰陶下,许多家长都在默默探索高效的亲职教育之道,但在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局限导致他们时常碰壁,举步维艰。为此,国家将指导家长合理开展亲职教育的工作纳入了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先后出台了《全国亲职教育工作“十五”计画》、《全国亲职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关于指导推进亲职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全国亲职教育指导大纲》等一系列档案,进一步规範了亲职教育指导工作,既着力建构“由各级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妇联、教育、文明办、卫生、民政、人口计生、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体制”,又“普遍建立各级亲职教育指导机构,在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亲职教育指导服务点”,全国各级各类亲职教育指导工作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稳步开展,但如何提高指导效率,实现系统的、全面的、针对家长特殊需求的亲职教育指导依然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早期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众对早期教育意识的不断提高,指向于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需求也日益提升。3岁看大,0~3岁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幼儿的大脑、身体、能力、社会性等各方面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且一旦贻误将难以弥补。如何给每个孩子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如何在投资少、回报高的生命头三年科学施教,成为家长和国家需要共同思索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的婴幼儿而言,亲职教育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更为突出,对婴幼儿家长开展亲职教育指导的意义也更为显着。然而,与已接受幼稚园和学校教育的儿童家庭不同,散居于社区中的0~3岁婴幼儿家庭缺乏长期且稳定的指导主体,更缺乏具备全面婴幼儿教育素养与指导素养的专业人才,0~3岁婴幼儿家庭的教育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教材,培养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有鑒于此,我们组织了本书的编制工作,试图为学前教育专业特别是早期教育方向的学生、早期教育机构和亲职教育指导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服务,成为他们指导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的学习资料,也希望本书能成为部分婴幼儿家长的育儿参考资料。
本书以开展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为逻辑起点,围绕婴幼儿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以及指导工作者应该如何“教”婴幼儿家长“育”孩子这两个基本问题统整相关资料。本书编制的主要特点在于:
1.集中讨论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问题,富有针对性。本书锁定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及指导问题,深入探讨,突出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明确婴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婴幼儿亲职教育的任务和方法,并融合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策略,环环相扣,互相关照,以期为婴幼儿亲职教育提供新思路,最佳化家长的教育行为,也为指导婴幼儿亲职教育工作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方案,提高指导效率。
2.兼顾理论与套用,强调实用性。本书秉承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关照实践、利于操作的原则,不仅吸收了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沿理论,也反映了早期教育与亲职教育指导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婴幼儿亲职教育及其指导实践结合,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繫实际。每章不仅穿插了丰富的婴幼儿亲职教育及指导案例,还专门设计了举样部分,以一个个关于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生动案例深化读者对实践的感悟,再通过对指导案例的多维解读,引导读者将理论套用于实践之中,找到转换路径。
3.创新编写体例和结构,便于师生使用。本书不拘泥于单纯呈现知识内容的传统编写形式,站在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设计了“引子”、“学习目标”、“本章导读”、“知识框架”、“学习建议”、“知识连结”及“思考与练习”等辅助学习板块,以帮助学习者迅速明确学习目标与方法,系统地了解学习内容与重点,拓展学习视野,自主检验学习效果。同时,编写体例的突破也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有效安排教学活动。
本书由张家琼与李丹担任主编,负责框架体例设定、策划审稿与组织协调工作,汪娟、蒋宗珍协助完成。具体章节分工为:第一章由李丹编写;第二章由彭燕凌与王瑜编写;第三章由张家琼与汪娟编写;第四章由彭燕凌与蒋宗珍编写;第五章由汪娟与唐荷花编写;第六章由王婧文编写;第七章由彭道愔湛编写;第八章由张家琼、李丹与汪娟编写;第九章由雷静编写。编写内容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书籍、期刊与网路资料,也得到了重庆市启英宝宝早教中心、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婴儿园和四川省自贡汇东幼稚园的鼎力支持,他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资料,还就使用需求提出了大量建议。在此一併致谢。
本书是在探索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之路上的初步尝试,难免存在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等不甚完善之处,还请各位同行与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补苴罅漏,日臻完善。
随着早期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大众对早期教育意识的不断提高,指向于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需求也日益提升。3岁看大,0~3岁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幼儿的大脑、身体、能力、社会性等各方面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且一旦贻误将难以弥补。如何给每个孩子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如何在投资少、回报高的生命头三年科学施教,成为家长和国家需要共同思索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中的婴幼儿而言,亲职教育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更为突出,对婴幼儿家长开展亲职教育指导的意义也更为显着。然而,与已接受幼稚园和学校教育的儿童家庭不同,散居于社区中的0~3岁婴幼儿家庭缺乏长期且稳定的指导主体,更缺乏具备全面婴幼儿教育素养与指导素养的专业人才,0~3岁婴幼儿家庭的教育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教材,培养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有鑒于此,我们组织了本书的编制工作,试图为学前教育专业特别是早期教育方向的学生、早期教育机构和亲职教育指导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服务,成为他们指导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的学习资料,也希望本书能成为部分婴幼儿家长的育儿参考资料。
本书以开展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为逻辑起点,围绕婴幼儿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以及指导工作者应该如何“教”婴幼儿家长“育”孩子这两个基本问题统整相关资料。本书编制的主要特点在于:
1.集中讨论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问题,富有针对性。本书锁定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及指导问题,深入探讨,突出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明确婴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呈现婴幼儿亲职教育的任务和方法,并融合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策略,环环相扣,互相关照,以期为婴幼儿亲职教育提供新思路,最佳化家长的教育行为,也为指导婴幼儿亲职教育工作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实践方案,提高指导效率。
2.兼顾理论与套用,强调实用性。本书秉承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关照实践、利于操作的原则,不仅吸收了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沿理论,也反映了早期教育与亲职教育指导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婴幼儿亲职教育及其指导实践结合,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繫实际。每章不仅穿插了丰富的婴幼儿亲职教育及指导案例,还专门设计了举样部分,以一个个关于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生动案例深化读者对实践的感悟,再通过对指导案例的多维解读,引导读者将理论套用于实践之中,找到转换路径。
3.创新编写体例和结构,便于师生使用。本书不拘泥于单纯呈现知识内容的传统编写形式,站在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设计了“引子”、“学习目标”、“本章导读”、“知识框架”、“学习建议”、“知识连结”及“思考与练习”等辅助学习板块,以帮助学习者迅速明确学习目标与方法,系统地了解学习内容与重点,拓展学习视野,自主检验学习效果。同时,编写体例的突破也可以帮助任课教师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有效安排教学活动。
本书由张家琼与李丹担任主编,负责框架体例设定、策划审稿与组织协调工作,汪娟、蒋宗珍协助完成。具体章节分工为:第一章由李丹编写;第二章由彭燕凌与王瑜编写;第三章由张家琼与汪娟编写;第四章由彭燕凌与蒋宗珍编写;第五章由汪娟与唐荷花编写;第六章由王婧文编写;第七章由彭道愔湛编写;第八章由张家琼、李丹与汪娟编写;第九章由雷静编写。编写内容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书籍、期刊与网路资料,也得到了重庆市启英宝宝早教中心、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婴儿园和四川省自贡汇东幼稚园的鼎力支持,他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资料,还就使用需求提出了大量建议。在此一併致谢。
本书是在探索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之路上的初步尝试,难免存在挂一漏万、以偏概全等不甚完善之处,还请各位同行与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在教材使用过程中补苴罅漏,日臻完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概述
第一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
第二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
第三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0~3岁婴幼儿家庭健康养护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的合理膳食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保健护理与常见疾病防治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健康养护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健康养护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0~3岁婴幼儿家庭运动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运动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运动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运动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0~3岁婴幼儿家庭认知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认知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认知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认知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0~3岁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0~3岁婴幼儿家庭社会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社会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社会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社会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0~3岁婴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特殊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特殊亲职教育指导
第二节0~3岁特殊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
第三节0~3岁婴幼儿特殊亲职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的现状反思与发展展望
第二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现状反思与改革动向
第三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改革与发展举样
思考与练习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概述
第一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
第二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
第三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0~3岁婴幼儿家庭健康养护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的合理膳食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保健护理与常见疾病防治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健康养护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健康养护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0~3岁婴幼儿家庭运动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运动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运动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运动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0~3岁婴幼儿家庭认知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认知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认知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认知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0~3岁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0~3岁婴幼儿家庭社会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社会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社会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社会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0~3岁婴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与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0~3岁婴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第三节0~3岁婴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指导策略
第四节0~3岁婴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特殊指导
第一节0~3岁婴幼儿特殊亲职教育指导
第二节0~3岁特殊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
第三节0~3岁婴幼儿特殊亲职教育指导举样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的现状反思与发展展望
第二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的现状反思与改革动向
第三节0~3岁婴幼儿亲职教育指导改革与发展举样
思考与练习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