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经济论
基本介绍
- 书名:校园经济论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 页数:253页
- 开本:32
- 品牌:人民教育出版社
- 作者:周秉澄 张健
- 出版日期:2000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107130269, 9787107130267
内容简介
《校园经济论》:当代大教育论丛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校园经济的提出
一、校园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二、校园经济的性质
三、校园经济与校园经济学
第二节 校园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诸问题
一、校园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校园经济学的研究範围
三、校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校园经济的意义
第二章 校园经济与市场经济
第一节 校园经济巨观背景的变迁
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形成
二、对计画经济体制下校园经济的反思
三、市场经济发展对校园经济的要求
四、校园经济与价值规律
第二节 校园经济与市场体系
一、校园经济与资源市场
二、校园经济与人才市场
三、校园经济与金融市场
四、校园经济与技术市场
五、校园经济与管理市场
第三节 校园经济的误区
一、校园经济的观念误区
二、校园经济的範围误区
三、校园经济的现象误区
四、校园经济的价值误区
第三章 校园经济的结构
第一节 校园经济的人才需求结构
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对校园人才结构的制约
三、校园经济的人才需求结构
第二节 校园经济的人才培养结构
一、校园经济人才培养结构的适应性
二、校园经济的办学方式结构
三、校园经济的办学规模结构
四、校园经济的系科专业结构
五、校园经济的学历层次结构
第三节 校园经济的人才市场结构
一、校园经济人才市场的形成
二、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
三、校园经济的人才市场与社会人才市场的沟通
第四章 校园经济的投人与产出
第一节 校园经济的投入
一、校园经济投入多元化的客观必然性
二、校园经济投入的多种渠道
第二节 校园经济的成本核算
一、校园经济成本的构成
二、校园经济成本核算的意义
三、校园经济成本核算的原则
四、校园经济成本核算的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 校园经济的产出
一、校园经济产出的形式和特点
二、校园经济效益的概念
三、校园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
四、提高校园经济效益的途径
第五章 校园经济的资源配置
第一节 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
一、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教育性原则
二、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服务性原则
三、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原则
四、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原则
第二节 校园经济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师资队伍的总体建设水平
二、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三、师资队伍的充实与淘汰
四、师资队伍的名人效应
五、校园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
第三节 校园经济的设施配置
一、校园经济基础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
二、校园经济教学设施的配置
三、校园经济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四、图书资料建设
五、教材建设
第六章 校园经济的校办产业
第一节 校办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一、校办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二、校办产业的类型
三、校办产业的作用
……
第七章 校园经济管理体制
第八章 校园经济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九章 校园经济的发展趋势
总后记
第一节 校园经济的提出
一、校园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含义
二、校园经济的性质
三、校园经济与校园经济学
第二节 校园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诸问题
一、校园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校园经济学的研究範围
三、校园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四、研究校园经济的意义
第二章 校园经济与市场经济
第一节 校园经济巨观背景的变迁
一、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形成
二、对计画经济体制下校园经济的反思
三、市场经济发展对校园经济的要求
四、校园经济与价值规律
第二节 校园经济与市场体系
一、校园经济与资源市场
二、校园经济与人才市场
三、校园经济与金融市场
四、校园经济与技术市场
五、校园经济与管理市场
第三节 校园经济的误区
一、校园经济的观念误区
二、校园经济的範围误区
三、校园经济的现象误区
四、校园经济的价值误区
第三章 校园经济的结构
第一节 校园经济的人才需求结构
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对校园人才结构的制约
三、校园经济的人才需求结构
第二节 校园经济的人才培养结构
一、校园经济人才培养结构的适应性
二、校园经济的办学方式结构
三、校园经济的办学规模结构
四、校园经济的系科专业结构
五、校园经济的学历层次结构
第三节 校园经济的人才市场结构
一、校园经济人才市场的形成
二、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
三、校园经济的人才市场与社会人才市场的沟通
第四章 校园经济的投人与产出
第一节 校园经济的投入
一、校园经济投入多元化的客观必然性
二、校园经济投入的多种渠道
第二节 校园经济的成本核算
一、校园经济成本的构成
二、校园经济成本核算的意义
三、校园经济成本核算的原则
四、校园经济成本核算的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 校园经济的产出
一、校园经济产出的形式和特点
二、校园经济效益的概念
三、校园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
四、提高校园经济效益的途径
第五章 校园经济的资源配置
第一节 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一般原则
一、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教育性原则
二、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服务性原则
三、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原则
四、校园经济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原则
第二节 校园经济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师资队伍的总体建设水平
二、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三、师资队伍的充实与淘汰
四、师资队伍的名人效应
五、校园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
第三节 校园经济的设施配置
一、校园经济基础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
二、校园经济教学设施的配置
三、校园经济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四、图书资料建设
五、教材建设
第六章 校园经济的校办产业
第一节 校办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一、校办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二、校办产业的类型
三、校办产业的作用
……
第七章 校园经济管理体制
第八章 校园经济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九章 校园经济的发展趋势
总后记
后记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撰写与组织工作,最初是由谷成久同志组织发起的,后来逐步得到各级组织、部门、单位的领导及同志的重视、支持与参与。安徽省教委将此列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及重要的科研课题;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申报,被批准列入教育部“九五”期间重点图书选题计画。
安徽省教委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几乎所有的委领导如陈贤忠、金辉、金汉杰及原领导鹿世金、柏守逊等同志都给予热情的关心和指导,并发文要求各有关学校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安徽省人民政府分管文教的原副省长杜宜瑾同志和省人大原副主任江泽慧、陆子修同志都十分关心这项工作,指导,审课题,主动帮助做好有关方面的联繫工作,并担任丛书的总主编。原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健同志及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同志,认真审定了这套丛书的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内容观点,把好政治关和学术关。郭福昌还对每一卷书稿都写出了阅读评语,认真负责地担任了这套丛书的总主编。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培训中心副主任韩其洲同志和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周南照同志对这套丛书的组织、编辑以及联繫有关事宜也做了大量工作。
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同志,为这套丛书的编审、出版与发行做了大量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安徽省教委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几乎所有的委领导如陈贤忠、金辉、金汉杰及原领导鹿世金、柏守逊等同志都给予热情的关心和指导,并发文要求各有关学校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安徽省人民政府分管文教的原副省长杜宜瑾同志和省人大原副主任江泽慧、陆子修同志都十分关心这项工作,指导,审课题,主动帮助做好有关方面的联繫工作,并担任丛书的总主编。原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健同志及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同志,认真审定了这套丛书的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内容观点,把好政治关和学术关。郭福昌还对每一卷书稿都写出了阅读评语,认真负责地担任了这套丛书的总主编。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培训中心副主任韩其洲同志和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周南照同志对这套丛书的组织、编辑以及联繫有关事宜也做了大量工作。
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同志,为这套丛书的编审、出版与发行做了大量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序言
《当代大教育论》丛书(10卷)是教育部“九五”期间重点图书选题计画284个选题中的第6个选题。这套丛书是由我和杜宜瑾、江泽慧、陆子修、郭福昌、陈贤忠、魏国栋等同志任总主编,具体由安徽省教委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撰写的大型教育理论着作。这个选题的全面工作从1992年下半年起步,至1998年3月脱稿,其中经过多次修改,历时五年多,最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定稿出版。
为了使读者对《当代大教育论》丛书各卷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现将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产生
关于大教育的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早已有之,并不是当代才产生的。远的不说,就从近代社会来说,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大教育学性质的着作,因为全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强调教学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认识,也算是大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也要承认,《大教学论》毕竟主要是从教学论、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论述的,而且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三百多年了,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为了使读者对《当代大教育论》丛书各卷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现将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当代大教育论》丛书的产生
关于大教育的思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早已有之,并不是当代才产生的。远的不说,就从近代社会来说,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大教育学性质的着作,因为全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强调教学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认识,也算是大教育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也要承认,《大教学论》毕竟主要是从教学论、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论述的,而且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三百多年了,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