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信息系统真实性审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信息系统真实性审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信息系统真实性审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信息系统真实性审计》是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耿、韩志耕、卢孙中。

基本介绍

  • 书名:信息系统真实性审计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
  • 开本:16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材级别: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教材
体系类别: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持鉴定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组织编写;与美国ACM和IEEE/CS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同步书名:信息系统审计、控制与管理
编着人:陈耿、韩志耕、卢孙中
定价:44.5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现代信息系统审计的鄂三大基本职能(审计、控制、管理)进行编写,在审计职能方面,突出审计的目的与本质,按照真实性审计、安全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等三个基本审计类型展开;在控制职能中,以IT安全为核心介绍了IT内部控制的方方面面;在管理职能中,以IT风险为导向,围绕IT风险管理展开。本书结构新颖独特,既具有教好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可操作性。
全书每一篇均包含一个案例,可以围绕案例组织教学,适用于高校信息管理类、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套用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书中还提供了大量实用表格等,为信息系统审计师、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管理谘询师、企业管理人员等专业人士提供工作指导,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信息系统审计概述
1.1 信息系统审计的历史
1.1.1 早期的信息系统审计
1.1.2 现代信息系统审计的形成
1.2 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
1.2.1 信息系统审计定义
1.2.2 信息系统审计辨析
1.2.3 信息系统审计分类
1.2.4 信息系统审计目标
1.2.5 信息系统审计职能
1.2.6 信息系统审计过程
1.2.7 信息系统审计方法
1.2.8 信息系统审计依据
1.3 信息系统审计的规範
1.3.1 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组织
1.3.2 ISACA的準则体系
1.3.3 审计师的职业準则
1.3.4 与IT服务管理相关的规範
1.3.5 与信息安全技术相关的标準
1.3.6 与计算机犯罪相关的法律
第2章 信息系统审计实施
2.1 管控审计风险
2.1.1 什幺是审计风险
2.1.2 审计风险的特徵
2.1.3 审计风险的模型
2.1.4 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2.1.5 确定重要性水平
2.1.6 控制检查风险
2.2 制定审计计画
2.2.1 审计计画的作用
2.2.2 审计计画的规範
2.2.3 审计计画的内容
2.2.4 审计计画中风险评估的运用
2.3 收集审计证据
2.3.1 审计证据的属性
2.3.2 审计证据的种类
2.3.3 数字证据的特点
2.3.4 数字证据的形式
2.3.5 收集证据的充分性
2.3.6 收集证据的适当性
2.3.7 收集证据的可信性
2.4 编制工作底稿
2.4.1 工作底稿的作用
2.4.2 工作底稿的分类
2.4.3 编制工作底稿的注意事项
2.4.4 工作底稿的覆核
2.4.5 工作底稿的管理
2.5 编写审计报告
2.5.1 审计报告的作用
2.5.2 审计报告的规範
2.5.3 审计报告的格式
2.5.4 编写审计报告的注意事项
第3章 信息系统审计方法
3.1 证据收集方法
3.1.1 证据收集方法概述
3.1.2 收集证据的方法
3.2 数字取证方法
3.2.1 数字取证的概念
3.2.2 数字取证的作用
3.2.3 数字取证的方法
3.2.4 数字取证的工具
3.2.5 数字取证的规範
3.3 资料库查询方法
3.3.1 资料库查询工具
3.3.2 对单个表的查询
3.3.3 对单个表的统计
3.3.4 生成审计中间表
3.3.5 对多个表的查询
3.3.6 套用实例
3.4 软体测试方法
3.4.1 概述
3.4.2 黑盒测试
3.4.3 白盒测试
3.4.4 基于故障的测试
3.4.5 基于模型的测试
案例1 安然公司破产——信息系统审计的转折点
第二篇 真实性审计
第4章 真实性审计概述
4.1 真实性审计概念
4.1.1 真实性审计的含义
4.1.2 真实性审计的内容
4.1.3 真实性审计的分类
4.1.4 业务流程审核
4.1.5 财务处理审核
4.1.6 交易活动审核
4.1.7 真实性审计的方法
4.2 管理信息系统
4.2.1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4.2.2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徵
4.2.3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4.2.4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4.2.5 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
4.2.6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
4.2.7 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体结构
4.3 系统流程审核
4.3.1 系统流程的审计目标
4.3.2 数据流图的概念
4.3.3 分析业务流程
4.3.4 画出数据流图
4.3.5 分析数据的逻辑关係
4.3.6 发现审计线索
第5章 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5.1 财务信息系统
5.1.1 财务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5.1.2 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
5.1.3 销售与应收子系统
5.1.4 採购与应付子系统
5.1.5 工资管理子系统
5.1.6 固定资产子系统
5.1.7 财务信息系统对审计的影响
5.1.8 财务信息系统审计内容
5.2 财务处理的真实性
5.2.1 总账子系统的真实性问题
5.2.2 总账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5.2.3 总账子系统的处理流程
5.2.4 总账子系统的数据来源
5.2.5 系统的初始化
5.2.6 科目与账簿设定
5.2.7 自动转账凭证的设定
5.2.8 总账子系统的审计
5.3 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5.3.1 报表子系统的真实性问题
5.3.2 报表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5.3.3 报表子系统的处理流程
5.3.4 财务报表自动生成原理
5.3.5 报表子系统的审计
第6章 交易活动的真实性
6.1 电子商务
6.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6.1.2 电子商务的功能
6.1.3 电子商务体系结构
6.1.4 电子商务工作流程
6.1.5 电子商务对审计的影响
6.1.6 电子商务审计
6.2 电子交易方的真实性
6.2.1 身份冒充问题
6.2.2 身份认证概述
6.2.3 单向认证
6.2.4 双向认证
6.2.5 可信中继认证
6.2.6 Kerberos系统
6.3 电子交易行为的真实性
6.3.1 交易欺诈问题
6.3.2 不可抵赖证据的构造
6.3.3 不可否认协定概述
6.3.4 不可否认协定安全性质
6.3.5 Zhou-Gollmann协定
6.3.6 安全电子支付协定
案例2 超市上演“无间道”——舞弊导致电子数据不真实
第三篇 安全性审计
第7章 安全性审计概述
7.1 安全性审计概念
7.1.1 安全性审计的含义
7.1.2 安全性审计的内容
7.1.3 调查了解系统情况
7.1.4 检查验证安全状况
7.1.5 安全性审计的方法
7.2 系统安全标準
7.2.1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价準则
7.2.2 信息技术安全评价通用準则
7.2.3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标準
7.3 物理安全标準
7.3.1 数据中心安全标準
7.3.2 存储设备安全标準
第8章 数据安全
8.1 数据的安全问题
8.1.1 数据的安全性
8.1.2 数据的保密性
8.1.3 数据的完整性
8.1.4 数据的可用性
8.1.5 数据安全审计
8.2 数据的加密技术
8.2.1 数据加密与安全的关係
8.2.2 对称加密算法
8.2.3 非对称加密算法
8.2.4 散列加密算法
8.3 数据的访问控制
8.3.1 访问控制与安全的关係
8.3.2 自主访问控制
8.3.3 强制访问控制
8.3.4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8.4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
8.4.1 完整性与安全的关係
8.4.2 数据完整性
8.4.3 完整性约束条件
8.4.4 完整性约束机制
8.4.5 完整性约束的语句
8.4.6 完整性约束的实现
第9章 作业系统安全
9.1 作业系统的安全问题
9.1.1 作业系统的概念
9.1.2 作业系统的种类
9.1.3 作业系统的结构
9.1.4 作业系统面临的威胁
9.1.5 作业系统的安全策略
9.1.6 作业系统安全等级的划分
9.1.7 作业系统的安全机制
9.1.8 作业系统安全性的测评
9.2 windows安全机制
9.2.1 windows安全机制概述
9.2.2 身份认证
9.2.3 访问控制
9.2.4 加密档案系统
9.2.5 入侵检测
9.2.6 事件审核
9.2.7 Windows日誌管理
9.3 UNIX安全机制
9.3.1 UNIX安全机制概述
9.3.2 账户的安全控制
9.3.3 档案系统的安全控制
9.3.4 日誌档案管理
9.3.5 密码强度审查
9.3.6 入侵检测
9.3.7 系统日誌分析
第10章 资料库系统安全
10.1 资料库系统的安全问题
10.1.1 资料库系统的概念
10.1.2 资料库系统的组成
10.1.3 资料库系统的结构
10.1.4 资料库管理系统
10.1.5 资料库系统面临的威胁
10.1.6 资料库系统的安全需求
10.1.7 资料库系统安全等级划分
10.2 资料库系统安全机制
10.2.1 数据备份策略
10.2.2 资料库备份技术
10.2.3 资料库恢复技术
10.2.4 资料库审计功能
10.2.5 资料库访问安全
10.3 Oracle审计机制
10.3.1 Oracle审计功能
10.3.2 标準审计
10.3.3 细粒度的审计
10.3.4 审计相关的数据字典视图
10.4 SQL Server审计机制
10.4.1 SQL Server审计功能
10.4.2 伺服器审计
10.4.3 资料库级的审计
10.4.4 审计级的审计
10.4.5 审计相关的数据字典视图
第11章 网路安全
11.1 网路的安全问题
11.1.1 计算机网路
11.1.2 网路的体系结构
11.1.3 网路协定的组成
11.1.4 网路面临的威胁
11.1.5 网路的安全问题
11.2 网路入侵的防範
11.2.1 网路入侵问题
11.2.2 网路入侵技术
11.2.3 网路入侵防範
11.3 网路攻击的防御
11.3.1 服务失效攻击与防御
11.3.2 欺骗攻击与防御
11.3.3 缓冲区溢出攻击与防御
11.3.4 SQL注入攻击与防御
11.3.5 组合型攻击与防御
案例3 联通盗窃案——信息资产安全的重要性
第四篇 绩效审计
第12章 IT绩效审计概述
12.1 绩效审计概念
12.1.1 绩效审计的出现
12.1.2 绩效审计的定义
12.1.3 绩效审计的目标
12.1.4 绩效审计的对象
12.1.5 绩效审计的分类
12.1.6 绩效审计的方法
12.1.7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準
12.1.8 绩效审计的特点
12.2 IT绩效审计概念
12.2.1 IT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2.2.2 IT绩效审计的含义
12.2.3 IT绩效审计的特点
12.2.4 IT绩效审计的评价标準
12.2.5 IT绩效审计的视角
12.2.6 IT绩效审计的阶段
12.2.7 IT绩效审计的方法
12.3 信息化评价指标
12.3.1 评价指标的提出
12.3.2 评价指标的内容
12.3.3 评价指标适用性
12.3.4 评价指标的层次
第13章 IT项目经济评价
13.1 资产等值计算
13.1.1 资金的时间价值
13.1.2 若干基本概念
13.1.3 资金等值计算
13.2 软体成本估算
13.2.1 软体估算方法
13.2.2 软体规模估算
13.2.3 软体工作量估算
13.2.4 软体成本估算
13.3 项目绩效评价
13.3.1 效益评价方法
13.3.2 项目现金流分析
13.3.3 财务静态分析法
13.3.4 财务动态分析法
第14章 IT项目套用评价
14.1 IT套用评价的複杂性
14.1.1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14.1.2 ERP投资陷阱
14.1.3 IT生产率悖论
14.1.4 IT套用评价的作用
14.2 IT评价理论的形成
14.2.1 IT评价的内涵
14.2.2 IT评价的发展历程
14.2.3 IT评价的种类
14.3 平衡计分卡技术
14.3.1 平衡计分卡的提出
14.3.2 平衡计分卡的作用
14.3.3 平衡计分卡的内容
14.3.4 平衡计分卡的使用
14.4 IT平衡计分卡构建
14.4.1 IT平衡计分卡
14.4.2 财务评价
14.4.3 用户体验评价
14.4.4 内部流程评价
14.4.5 创新能力评价
14.4.6 指标权重评价
案例4 许继公司ERP实施失败——绩效审计的作用
第五篇 内部控制
第15章 IT内部控制概述
15.1 IT内部控制的概念
15.1.1 内部控制观念
15.1.2 财务丑闻
15.1.3 IT内控重要性
15.1.4 IT内控的定义
15.1.5 IT内控的準则
15.2 IT内部控制的构成
15.2.1 IT内控的目标
15.2.2 IT内控的要素
15.2.3 IT内控的特徵
15.2.4 IT内控的分类
15.3 IT内部控制的设计
15.3.1 控制设计原则
15.3.2 IT内控的作用
15.3.3 控制措施设计
15.3.4 控制涉及对象
15.3.5 控制的实施
第16章 IT内部控制套用
16.1 一般控制
16.1.1 概述
16.1.2 组织控制
16.1.3 人员控制
16.1.4 日常控制
16.2 套用控制
16.2.1 概述
16.2.2 输入控制
16.2.3 处理控制
16.2.4 输出控制
第17章 软体资产管理
17.1 概述
17.1.1 信息资产的含义
17.1.2 软体生命周期与过程控制
17.1.3 软体开发方法
17.1.4 软体开发方式与控制评价
17.2 软体全过程控制
17.2.1 总体规划阶段
17.2.2 需求分析阶段
17.2.3 系统设计阶段
17.2.4 系统实施阶段
17.2.5 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
17.2.6 软体资产控制措施
17.2.7 软体资产变更控制措施
17.3 软体质量标準
17.3.1 软体质量标準
17.3.2 软体质量控制方法
17.3.3 软体质量控制措施
案例5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传统内控的终结
第六篇 风险管理
第18章 IT风险管理概述
18.1 IT风险
18.1.1 IT风险管理
18.1.2 IT风险评估
18.1.3 IT风险识别
18.1.4 IT风险计算
18.1.5 IT风险处理
18.1.6 IT风险控制
18.2 IT治理
18.2.1 IT治理的定义
18.2.2 IT治理的内容
18.2.3 IT战略制定
18.2.4 IT治理的目标
18.2.5 IT治理委员会
18.2.6 首席信息官
18.2.7 内部IT审计
18.3 IT管理
18.3.1 IT管理的定义
18.3.2 IT管理的目标
18.3.3 IT管理的资源
18.3.4 IT管理的内容
第19章 安全应急管理
19.1 概述
19.1.1 应急回响目标
19.1.2 组织及其标準
19.1.3 应急回响体系
19.2 应急準备
19.2.1 任务概述
19.2.2 应急回响计画準备
19.2.3 应急回响计画编制
19.2.4 应急回响计画测试
19.2.5 其他準备事项
19.3 启动回响
19.3.1 任务概述
19.3.2 信息安全事件分类
19.3.3 信息安全事件确定
19.3.4 信息安全事件分级
19.4 应急处理
19.4.1 任务概述
19.4.2 遏制、根除与恢複流程
19.4.3 处理示例
19.5 跟蹤改进
19.5.1 任务概述
19.5.2 证据获取
19.5.3 证据分析
19.5.4 行为追蹤
第20章 业务连续性管理
20.1 业务连续性计画
20.1.1 业务连续性的重要性
20.1.2 影响业务连续性的因素
20.1.3 业务连续性计画的制定
20.1.4 业务影响分析
20.1.5 业务连续性计画的更新
20.2 安全防範体系建设
20.2.1 网路安全防範原则
20.2.2 网路安全体系结构
20.2.3 IPSec安全体系建设
20.2.4 防火墙系统建设
20.3 灾难恢复体系建设
20.3.1 灾难恢复计画
20.3.2 灾难恢复能力分析
20.3.3 容灾能力评价
20.3.4 灾备中心的模型
20.3.5 灾备中心的解决方案
20.3.6 灾备中心的选址原则
20.3.7 制定灾备方案的要素
20.3.8 建立有效的灾备体系
案例6 911事件——IT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