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祥(1951年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範)
王永祥(1880-1957)男,1880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遵化县井家屯。1951年3月,他出席了湖南省首届工业劳模代表会议,被授予湖南省劳动模範称号。9月,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範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範称号。1957年11月,王永祥因食道癌病逝,享年77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永祥
- 外文名:yongxiang wang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北省遵化县井家屯
- 出生日期:1880年5月
- 逝世日期:1957
- 性别:男
人物简介
王永祥(1880-1957)男,1880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遵化县井家屯。1951年3月,他出席了湖南省首届工业劳模代表会议,被授予湖南省劳动模範称号。9月,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範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铁路系统劳动模範称号。1957年11月,王永祥因食道癌病逝,享年77岁。
荣誉事迹
“用力乾,只能把工作做完;用心乾,才能把工作做好”。这就是王永祥的劳动感言。
自1950年1月至1951年6月,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他就改进和仿照工具35种,创造发明工具16种。他改良的异型鱼尾板,保证了行车的安全;他做出的花钻,提高工作效率3倍;他改良的下卡,代替了舶来品,能起重20余吨;他发明的水泥筒,解决了在河水中浇注水泥桥墩的难题。
在那个钢铁匮乏的年代,时任湖南衡阳铁路局长少工务段铁工场工长的王永祥,他带领全班工人收集废钢铁10多吨支援国家建设。当他听说要抢修渌口大桥和耒河大桥时,又带领全班第一个报名参加抢修任务。在抢修渌口大桥两个月的时间里,王永祥带领8名铁工利用废料锻制了10多吨配件,1万多个螺丝,3000多只铆钉和夹板。当时,风枪用的铆钉窝子奇缺,备件少,又买不到,直接影响抢修工程进度。王永祥知道后潜心研究,经过反覆试验,闯过了淬火难关,利用废钢轨锻造成功了铆钉窝子100余个,保证了抢修工程的急需。
在抢修耒河大桥时,急需大批耙钉和螺丝,王永祥班和铁道兵团二支队一起在一个星期时间里用废料锻造了6000多个,保证了工程进度。铲铆钉需要许多铲子,王永祥利用废钢铁打了100多把,别人打的铲子只能铲10多个铆钉,他打的却可以铲100多个。在抢修桥樑的4个多月里,王永祥都是早上班晚下班,尽力工作,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将丢弃在铁路沿线的废钢铁捡回来利用,製造成有用的工具和器材,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在抢修桥樑任务完成后,王永祥仍回长沙工务第一总段工作。当时,铁工班工具缺乏,他主动献出自己保存了几十年的专用工具20多种,供班里生产急需。
虽然在为单位节约方面王永祥是出了名的“守财奴”,但他对自己的技术却从不吝啬。他悉心教授两个徒弟,在3个月内就学会了打锤。王永祥常说:“我活一天,就好好地教一天,多教会一个徒弟,国家就多一份力量。”他还重视全班工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他实行分级教学法:工长教掌钳的,掌钳的教打锤的,打锤的教烧火的。在他的带领下,自1950年4月至1951年6月,全班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没有出过一次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