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仓市第一中学
江南文化名校--太仓市第一中学(原名太仓县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学校创建于1907年。前身是清朝太仓州考试院,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的江苏省重点中学。2007年迎来了她的百年诞辰。建校初期,曾培养出胡厥文、周惠等一代名人。建国以来,学校严谨治学,人才辈出,为祖国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中有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有部厅级党政领导干部;有一批明星企业家;有各条战线的劳动模範和先进工作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太仓市第一中学
- 外文名:Taicang No.1 Middle School
- 简称:太仓市一中
- 校训:好学、善思、刻苦、踏实
- 创办时间:1907年
- 类别:公立中学
- 现任校长:张文
- 知名校友:胡厥文、周惠等
- 所属地区:江苏太仓城厢镇
- 主管部门:太仓市教育局
历史沿革
初创之时
江南文化名校----太仓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07年,其前身为清朝太仓州试院,校园内矗立的清太仓州试院碑,及口字楼(已拆)即为明证。
江南文化名校----太仓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07年,其前身为清朝太仓州试院,校园内矗立的清太仓州试院碑,及口字楼(已拆)即为明证。
在清光绪季年(1907),科举制度已废,兴学之风特盛,太仓惟缺中学,由当时社会贤达提议创设一州四县(太仓州、镇洋、宝山、崇明、嘉定)之《太仓州属中学堂》,校址由试院改建,袁观澜任第一任校长,校长每年一换,一州四县轮流,继袁之后,推时为南洋监督(即交通大学校长)的太仓人氏、着名教育家唐蔚芝(文治)为校长。
早期阶段
辛亥革命爆发,取消州属建制,1912年,学校遂改名为"太嘉宝崇中学",1913年又更名为"省立第四中学"。校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鬍厥文为当时学生(图片)。
大革命开始,北伐军挥师北上,1927年学校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区太仓中学",1928年为"江苏省立太仓中学",继而学校与1926年成立的太仓县立初级中学合併,仍名为"江苏省立太仓中学",1933年校址在太仓孔庙。
辛亥革命爆发,取消州属建制,1912年,学校遂改名为"太嘉宝崇中学",1913年又更名为"省立第四中学"。校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鬍厥文为当时学生(图片)。
大革命开始,北伐军挥师北上,1927年学校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区太仓中学",1928年为"江苏省立太仓中学",继而学校与1926年成立的太仓县立初级中学合併,仍名为"江苏省立太仓中学",1933年校址在太仓孔庙。
抗日和革命时期
1937年秋,太仓沦陷,校舍遭日机轰炸,被迫停办,38年複课。"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积极参加全县中学生4人大游行以示抗日义愤。
升旗仪式时,教务主任陆希言带领学生拒呼亲日口号而高唱《满江红》,黄肃秋、钱文麟老师佯装酒醉痛打日籍教师,反对奴化教育。不少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奔赴延安、北平,投笔从戎,投身革命,学校在1944年为太仓县立中学,1947年为太仓县立初级中学。
校友,国防大学副校长钱抵千将军
校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回母校留影。
1937年秋,太仓沦陷,校舍遭日机轰炸,被迫停办,38年複课。"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积极参加全县中学生4人大游行以示抗日义愤。
升旗仪式时,教务主任陆希言带领学生拒呼亲日口号而高唱《满江红》,黄肃秋、钱文麟老师佯装酒醉痛打日籍教师,反对奴化教育。不少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奔赴延安、北平,投笔从戎,投身革命,学校在1944年为太仓县立中学,1947年为太仓县立初级中学。
校友,国防大学副校长钱抵千将军
校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回母校留影。
解放之初
1949年5月13日太仓解放,6月17日,县军管会接管学校,县中喜获新生,改名为太仓县初级中学。
当时,师生政治热情高涨,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积极捐款购买飞机大炮,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参乾。
王维洁、顾兆萍同学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汤海澄同学在朝鲜战场当卫生员,光荣负伤,荣立三等战功,直至战争结束。
祁海荣同学参加了装甲兵,夫人俞蕴华同学是主任军医。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受上级和各界好评,学校1954年为太仓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改名为太仓县中学。学校65年迁入现址至今。
当时校长为:
龚家 校长(1948-1953年)
顾江山校长(1953-1957年)
王申礼校长(1956---1959年)
马宗仿校长(1958-1966年)
1949年5月13日太仓解放,6月17日,县军管会接管学校,县中喜获新生,改名为太仓县初级中学。
当时,师生政治热情高涨,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积极捐款购买飞机大炮,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参乾。
王维洁、顾兆萍同学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汤海澄同学在朝鲜战场当卫生员,光荣负伤,荣立三等战功,直至战争结束。
祁海荣同学参加了装甲兵,夫人俞蕴华同学是主任军医。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受上级和各界好评,学校1954年为太仓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改名为太仓县中学。学校65年迁入现址至今。
当时校长为:
龚家 校长(1948-1953年)
顾江山校长(1953-1957年)
王申礼校长(1956---1959年)
马宗仿校长(1958-1966年)
文革期间
十年浩劫受蒙难。学校停课闹革命,广大教师受冲击遭迫害,校产校具损失严重,学校一度混乱,教学处于停顿,后複课闹革命。 学制:二---三年制
十年浩劫受蒙难。学校停课闹革命,广大教师受冲击遭迫害,校产校具损失严重,学校一度混乱,教学处于停顿,后複课闹革命。 学制:二---三年制
招生:春季班、秋季班
教材:毛主席语录、工农业基础知识、三机一泵、乡土教材
考试形式:开卷为主
毕业生去向:下乡插队
学校更名为"太仓县城厢镇卫东五七学校",后又改为"太仓卫东中学",1975年恢复校名"太仓县中学"。
文革期间学校主要领导:贺祥娣、陈德胜、周明华、朱志宏
教材:毛主席语录、工农业基础知识、三机一泵、乡土教材
考试形式:开卷为主
毕业生去向:下乡插队
学校更名为"太仓县城厢镇卫东五七学校",后又改为"太仓卫东中学",1975年恢复校名"太仓县中学"。
文革期间学校主要领导:贺祥娣、陈德胜、周明华、朱志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学校拨乱反正,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学校进入了振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起,王显、吴承烈、陈岳林先后任党支部书记,王葵生、朱崇德、陆勤、周振扬、钱祖民、陈岳林先后任校长。
1993年,因撤县建市,学校遂更名为"太仓市第一中学"至今。
在太仓市委、市府、市教育局的直接指导和关怀下,学校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学校注重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创办了当地第一所"家长学校",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县市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肯定,"学校德育三元立体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成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自恢复高考以来,曾先后夺得太仓市、苏州市19个高考状元,在全国、省、大市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达数百人次。
学校国中部的教育质量更是有口皆碑,历次中考,年年都喜获大面积丰收,无论是平均总分,还是优秀率均名列前茅,还出了尖子,此势头长盛不衰,成为全市国中的领头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自1996年起开始了老校改造工程,巧融古今,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化建筑巧妙结合,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以"三古三特三中心"为内容的名校特色。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建有"美孚语言中心","计算机中心","实验中心"等一批现代化教育设施,2007-2010年,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购买微机236台,达到人机比10.5:1,建成了网路教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三个,建成了宽频校园网,做到了班班通、室室通,每个教师办公室均配置了电脑和印表机,建成了学校教育资源库。
多年来,学校荣获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仅2001年,一年之中就取得了五项省级荣誉: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示範家长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优秀学校,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
2002年成为全国首批中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太仓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成功接受了江苏省示範国中、苏州市信息化实验学校的验收。
2010年,由于全市教育布局的调整,为了使学校的国中优质资源得以进一步发挥,学校正向纯国中转轨,学校将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大校,充满活力的名校的良好形象活跃在太仓教育的舞台上。
学校拨乱反正,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学校进入了振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年起,王显、吴承烈、陈岳林先后任党支部书记,王葵生、朱崇德、陆勤、周振扬、钱祖民、陈岳林先后任校长。
1993年,因撤县建市,学校遂更名为"太仓市第一中学"至今。
在太仓市委、市府、市教育局的直接指导和关怀下,学校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学校注重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创办了当地第一所"家长学校",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县市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肯定,"学校德育三元立体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成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自恢复高考以来,曾先后夺得太仓市、苏州市19个高考状元,在全国、省、大市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达数百人次。
学校国中部的教育质量更是有口皆碑,历次中考,年年都喜获大面积丰收,无论是平均总分,还是优秀率均名列前茅,还出了尖子,此势头长盛不衰,成为全市国中的领头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自1996年起开始了老校改造工程,巧融古今,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化建筑巧妙结合,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以"三古三特三中心"为内容的名校特色。
学校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建有"美孚语言中心","计算机中心","实验中心"等一批现代化教育设施,2007-2010年,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购买微机236台,达到人机比10.5:1,建成了网路教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三个,建成了宽频校园网,做到了班班通、室室通,每个教师办公室均配置了电脑和印表机,建成了学校教育资源库。
多年来,学校荣获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仅2001年,一年之中就取得了五项省级荣誉: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示範家长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优秀学校,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
2002年成为全国首批中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太仓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成功接受了江苏省示範国中、苏州市信息化实验学校的验收。
2010年,由于全市教育布局的调整,为了使学校的国中优质资源得以进一步发挥,学校正向纯国中转轨,学校将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大校,充满活力的名校的良好形象活跃在太仓教育的舞台上。
办学条件
办学规模
根据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64587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师生员工二千余人。
师资力量
根据学校官网显示,校学生1900多人,教职工152人,其中高级教师2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20%,一级教师51人,占教师总数的38%,5位在读研究生。苏州市名教师1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位,苏州市双十佳教师2位,太仓学科带头人15位,太仓市教坛新秀7位,太仓市教学能手32位。
老一中校园一景

校园环境
学术交流
太仓市第一中学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学校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作风建设,提高班子、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学校内部体制的各项改革,不断谋求学校的内涵式和跨越式发展,发挥教育现代化设备、设施效益。
该校确立"勤奋、求实、文明、进取"的校风,倡导"爱、严、实、新"的教风,教师们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爱生如子,乐于奉献。
该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弘扬"好学、善思、刻苦、踏实"的学风。自恢复高考以来,曾先后夺得太仓市、苏州市19个高考状元。在全国、省、大市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又有数百人次获奖。
该校重视特色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人口教育、亲职教育指导、依法治校,努力构建素质教育三元整合管理模式,已逐步形成一中特色。以紫藤艺术团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又一特色。
该校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并形成了以“三古三特三中心”为内容的名校特色:以明代“洞庭分秀”碑和清代太仓州试院碑为主的古碑,以600岁明代紫藤为首的古树名木群,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线装古籍;硬笔书法、弇山文学社、三元整合德育管理系列自成特色;“美孚语言中心”、“计算机中心”、“多媒体製作中心”等一批现代化教育设施已初具规模。
教室设施

所获荣誉

太仓市第一中学先后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双基"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示範国中、江苏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优秀学校、江苏省示範家长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连续多年获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苏州市特色文化学校(文学)、苏州市第三批双语教育实验学校、苏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先进单位,太仓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学校、太仓市"健康城市、健康学校"试点单位、太仓市青春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太仓市综合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太仓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曾荣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活跃的中学生活"锦旗。学校被批准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亲职教育实验研究基地。《人 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十余家新闻单位予以报导,成为太仓市教育现代化的一个视窗。
学校领导
张文(校长、书记)
张文,中共党员,学校校长兼书记,汉语言文学和教育管理双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太仓市首届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太仓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江苏省国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教育部第九期全国国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自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担任过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太仓市第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市教育局教科室教科员,2002年8月竞聘为太仓市实验中学副校长,2006年8月竞聘为太仓市实验中学校长,2012年8月到2015年8月兼任沙溪第一中学校长,2015年8月任太仓市第一中学校长。工作期间,曾被评为太仓市优秀班主任、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国中教育先进个人。近年来,参与和主持了多项省和国家教育部规划立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十多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发表和获奖。
顾立群(副校长)
顾立群副校长

顾立群,1991.6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1995.12获苏州大学中文本科学历,2006.3扬州大学教育硕士在读。1991.8分配至太仓市第一中学工作至今,期间2007.9至2008.6在明德初级中学支教。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兼人事秘书、教务处副主任、教科室主任,2008.9起任市一中副校长。
从事国中语文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达到人文共鸣,追求课堂45分钟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好。2001年获太仓市青年语文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获一等奖,苏州市二等奖。2006.5太仓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结业活动中,执教全市公开教学《乡愁》,2006.12太仓市“同伴互助,实践新课程”活动, 执教全市示範课《囚绿记》,都获得各级领导专家的好评。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善于思考,勤于笔耕。撰写的十余篇论文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其中《让学生在预习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05年第6期,《构筑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07年第5期,《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06年第1期。课题研究方面,主持省“十五”课题《国中生语感培养的研究》已结题,研究成果《坚持实践性品质,扎实推进课题研究》获苏州市第五次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2010年,和沈明峰老师主持苏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中学文学社创新机制的研究》。2004年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太仓市首届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2005年太仓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从事国中语文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达到人文共鸣,追求课堂45分钟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好。2001年获太仓市青年语文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获一等奖,苏州市二等奖。2006.5太仓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结业活动中,执教全市公开教学《乡愁》,2006.12太仓市“同伴互助,实践新课程”活动, 执教全市示範课《囚绿记》,都获得各级领导专家的好评。在教学实践的同时,善于思考,勤于笔耕。撰写的十余篇论文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其中《让学生在预习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05年第6期,《构筑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07年第5期,《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06年第1期。课题研究方面,主持省“十五”课题《国中生语感培养的研究》已结题,研究成果《坚持实践性品质,扎实推进课题研究》获苏州市第五次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2010年,和沈明峰老师主持苏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中学文学社创新机制的研究》。2004年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太仓市首届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2005年太仓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黄冬明(副校长、民进会员)
黄冬明,男,1970年11月出生,民进会员,中学一级教师,太仓市国中物理学科带头人。1992年7月毕业于苏州教育学院数理专业,200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範大学教育管理系,本科学历。1992年8月任教于太仓市新塘中学,1995年8月调入太仓市第一中学工作至今。2006年8月任太仓市第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2008年8月任太仓市第一中学教务处主任;2011年8月任太仓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
获奖名称 | 授奖单位 | 授奖时间 |
太仓市国中物理评优课一等奖 | 太仓市教培研中心 | 1997 |
太仓市国中物理评优课一等奖 | 太仓市教培研中心 | 2000 |
太仓市国中物理评优课一等奖 | 太仓市教培研中心 | 2009 |
年度考核优秀 | 太仓市人事局 | 1997、2000、2003、2008 |
江苏省国中物理知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 江苏省国中物理知识委员会 | 1999、2001、2002、2004 |
苏州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个人 | 苏州市教育局 | 2009 |
江苏省国中物理教材实验工作先进个人 | 江苏省中国小教学研究室 | 2009 |
王献国(副校长)
王献国,男,1972年9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7月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8月—2002年7月江苏教育学院物理教育本科函授毕业。1994年8月分配到太仓市第一中学,先后担任教工团支书、总务处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2008年3月—7月苏北马厂中学支教;2008年8月—2012年7月调任岳王学校支教并担任分管教学副校长;2012年8月调回市一中担任分管总务后勤副校长。太仓市国中物理学科教改带头人,曾参加过太仓市教育局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一批学员、太仓市国中物理协作组成员、太仓市国中物理新教材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参加2006年苏州市物理中考命题工作。太仓市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比赛一等奖,苏州市评优课二等奖,太仓市国中物理解题比赛一等奖。
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名称 | 获奖时间 | 授奖部门 |
太仓市首届“百节好课” | 2012.01 | 太仓市教育局 |
江苏省支教先进教师 | 2008.09 | 江苏省教育厅 |
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 2006.09 | 苏州市教育局人事局 |
苏州市中国小教师解题竞赛三等奖 | 2007.08 | 苏州市教科院 |
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 | 2007.09 | 太仓市教育局 |
太仓市物理教师解题竞赛一等奖 | 2007.06 | 太仓市教培研中心 |
2005年度考核优秀 | 2006.04 | 太仓市教育局 |
2003-200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 2006.06 | 太仓市教育局 |
冯敏(副校长)
冯敏,女,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6月毕业于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002年江苏教育学院函授本科毕业,2010年12月扬州大学教育硕士毕业。1994年8月分配到太仓市新湖中学工作,1999年8月调入市一中,先后担任校教务处副主任、教科室主任、教务处主任;2012年8月调任太仓南郊中学副校长,2014年8月调任太仓市第一中学副校长。
守望杏坛二十余载,辛勤耕耘敬人敬业,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坚守中缔造美丽。教学风格激情中又有优雅,严谨又不失活泼,课堂上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她总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捨得停下脚步让学生细细品读、静静思考,享受徜徉语言文字的乐趣,以智慧启迪智慧,以良心薰陶良心。任教过六届初三,均取得优异成绩,所带班级中考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所带05届初三(4)班中考中有2名学生跻身全市前6。
时间 | 获奖名称 | 授奖单位 |
2009.2 | 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 教育部语言文字套用管理司、语言文字报刊社 |
2014.8 | 苏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 苏州市教育局 |
2002 | 02届初三(9)获苏州市先进学生集体 | 苏州市教育局 |
2006.9 | 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 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人事局 |
2007.8 | 苏州市中学语文教师解题比赛二等奖 |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2013.8 | 苏州市语文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二等奖 |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2011.11 | 苏州市中国小课改展示活动观摩课 |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2007.9 | 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 | 太仓市教育局 |
2010.6 | 太仓市优秀共产党员 | 中共太仓市教育局委员会 |
2006.5 | 太仓市国中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 | 太仓市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
2011 | 太仓市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 | 太仓市教育局 |
知名校友
年份 | 姓名 | 简介 |
1912年 | 胡厥文 |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早 年 | 周惠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 |
早 年 | 钱抵千 | 国防大学副校长、中将 |
早 年 | 宋文治 | 着名国画家,江苏省画院副院长 |
早 年 | 郁宏达 | 中国着名书法家,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所所长 |
早 年 | 黄胜年 | 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
早 年 | 吴永生 | 中科院研究员 |
早 年 | 王剑英 | 着名明史学者、人教社编审 |
34届 | 钱今昔 | 华师大教授、国际地理学会委员 |
51届 | 祁海荣 | 黑龙江部队师政委夫人、同学俞蕴华为哈尔滨市军区医师 |
53届 | 凌寅生 | 苏州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 |
53届 | 陆紫薇 |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
53届 | 陈淦生 | 儿童文学作家 |
56届 | 王建邦 | 江苏省宣传部副部长 |
60届 | 刘纪良 | 苏州市体委党委书记、副主任 |
60届 | 沈炳章 | 江苏省名中医 |
62届 | 蔡士杰 | 南京大学教授 |
62届 | 王文英 |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任 |
63届 | 马士达 | 着名书法家 |
63届 | 吴聿明 | 市博物馆馆长 |
64届 | 徐国保 | 苏州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 |
64届 | 朱富瑾 | 太仓市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
64届 | 汪永平 | 安徽省证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
65届 | 唐建民 |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语系副主任 |
65届 | 张觉良 | 太仓市人大副主任 |
70届 | 凌鼎年 | 中国着名微型小说作家 |
70届 | 殷继山 | 园林专家 |
72届 | 申建华 | 苏州市教育局长 |
72届 | 戴勇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
76届 | 马永先 | 中国硬笔书法导师 |
79届 | 凌青 | 着名画家,南师大硕士生导师 |
79届 | 邵亮 | 法国国家实验室博士,陪同胡锦涛主席参观里昂研究所 |
80届 | 徐雁 | 南京大学教授 |
81届 | 孙青 | 着名歌唱家 |
82届 | 华越 | 中央电视台总编导 |
92届 | 王亦东 | 美MBA工商硕士,李岚清副总理翻译 |
文化传统
学风
好学、善思、刻苦、踏实
校风
勤奋、求实、文明、进取
教风
爱、严、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