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莘县八景

莘县八景

莘县八景

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隶属聊城市,2009年列为山东省财政直管县。莘县八景:马颊环流、斗城捧月、甘泉淑玉、古塔摩天、伊庙松风、冰井呈霞、弇山藏秀、祐堂槐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莘县八景
  • 地理位置:山东省莘县
  •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马颊环流

马颊环流亦称马颊分流,马颊河古为禹疏九河之一,因河道上宽下窄形如马颊而得名。该河起源说法不一:一说禹疏九河之一(《莘县誌》);一说是禹疏九河之迹(《朝城县誌》);一说乃黄河故道,因下注笃马河故有其名(《观城县誌》);一说唐开马颊河(《莘县水利志》)等。该河源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向东流经河北省大名县的冢北进入本境,经董杜庄、张鲁、河店等8个乡镇至河店务庄出境入聊城,经高唐、陵县、庆云,至无棣县注入渤海,全长437公里,流域面积8693平方公里。其中莘县境内长31.5公里,流域面积291平方公里。马颊河为纵跨豫冀鲁三省的排涝河道。
“马颊分流”作为原莘县和观城县的八景之一享誉数百年之久,历代职官文人观景抒怀,留下了许多传世诗篇。明代知县王琛有诗《马颊河》:“银黄别派寄人间,昼夜潆回一带湾。雨洒波文添皱绿,泉穿石眼弄潺源。碧莲鱼跃开仍合,青荇风牵去复还。好景满怀吟不尽,临流钓叟自清闲。”展示了马颊河昔日的风采。
抗日战争时期,马颊河畔茂密的林木、灌丛、芦荡掩护抗日军民,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建国后,冀鲁豫三省人民团结治水,把马颊河打扮得更加美丽。河上桥、涵、闸、渡槽配套,河岸绿树成荫、灌木丛丛、芳草萋萋,构成纵贯南北的防风林带,与马西林场共同形成改造小气候的平原绿洲,成为消夏观光的好地方。

斗城捧月

莘县境内古有城,正方形,似斗,俗称斗城。城池高峻,雉堞连云。登上城楼,仰望明月,皎皎在天,别有情趣。为古莘县八景之一。

甘泉淑玉

甘泉又名龙眼井、甘泉龙眼井。位于县城东街,水甜如饴。相传,昔有领命欲取东海水以疗疾者,限期甚急,夜宿莘县东鲁店,梦里有神相告,说此地有泉,其源通东海,可以复命。天亮后至井尝其水,味甘美,取水煎药,病果愈。“甘泉漱玉”为原莘县“八景”之一。

古塔摩天

古塔摩天,指莘县雁塔而言。莘县塔亦名宝塔、雁塔。位于莘县城内,建于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说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莘县雁塔为楼阁式十三层平面八角型砖塔,塔底层东西长23米,南北长22米,高40多米。据旧志载,塔顶上有铜笼能容二十余人,可望七十里,至顶可望数十里,并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有四门,入北门可攀至顶部。南门内有一尊石雕女神像,传为南海大士,俗称“石奶奶”。莘县一带百姓旧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赶庙会之俗。1928年破除迷信,拆庙拉神,古庙不复存。
莘县雁塔曾为“拒寇护城”起过重要任用。明清两代曾数次维修,邑人亦“迭赋鹿鸣”,将塔视为莘县的骄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时,塔作为全城的最高点被我军首先占领。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为由拆毁,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一部写本《陀罗尼经》、一座小银塔和一具石函。函内有舍利子,上漂浮着银质薄片船。银塔属板金工艺,玲珑剔透、工艺精深,令人叹为观止。经书、银塔现存山东省博物馆,石函存县文物室。1981年、1982年《文物》杂誌对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了高度评价。巍峨雄伟的雁塔,历史上多被用作军事了望台。

伊庙松风

伊尹,名挚,出仕前,曾躬耕于莘野,教民种穀植桑。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间,他协助成汤打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国君夏桀,废夏立商。汤尊之为阿衡、保衡,总理国事。后又辅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帝,乃五代元老,世称贤相,孟子称其为“圣之任者”,故后人称伊尹为任圣。伊尹去世后,商朝君王沃丁以天子礼葬之。
在莘亭东古有伊尹庙,又称任圣祠。为汉时创建,后多次移址重修。清代移于城内。有正堂三间,门一间,周环垣墙,院内松柏参天,气象幽森,古为莘县八景之一,曰:“伊庙松风”。

冰井呈霞

冰井位于城西北莘城镇武庄。其水极冷,类于冰,故名。相传刘备为平原令时过此,六月天热,渴甚思冰,饮此井水而渴解;天将雨,则有霞光瑞霭自井中出,其景甚美,故“冰井呈霞”被莘县旧志列为“八景”之一。

弇山藏秀

弇(音读yǎn)山在莘县河店镇马桥村西。后魏孝昌二年(526年)地下忽有泉涌出,下为碎石,俗称此处为弇山。后人甃泉为井,建亭于其上,列为莘县八景之一。注:甃(甃音:昼zhòu),帛《易》作“椒”。其意为修治。又说为以砖瓦垒井壁。
据山东东昌府志记载:莘具,南按伏阳之水,北抵清源之河,东近于会通西联乎,谓川境内坦而低洼,相间亦郡西形胜地也,弇山在县治北四十里马城镇西,后汉孝昌三年泉忽涌下,有碎石乎为弇山,后人因甃泉为井,建亭其上,今亭废井存。

祐堂槐影


“祐堂”指三槐堂,三槐堂是宋朝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城镇东北的群贤堡村。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写道:“魏公之业,与槐俱荫。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详见“三槐堂”条。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