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这个“缘”,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进的精神等。

注音:yào yī bù sǐ bìng fó dù yǒu yuán rén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 注音:yàoyībùsǐbìngfódùyǒuyuánrén

词目

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

注音

yào yī bù sǐ bìng fó dù yǒu yuán rén

解释

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八难”。“八难”可以分作四类:一是苦障之难,包括地狱、饿鬼、畜生和盲聋喑哑。二是乐障之难,包括北洲和长寿天。该二处的众生寿长多乐,但缺乏智慧,甚至误以为已入“涅盘”。三是恶增之难,即“世智辨聪”,自以为是,妄执坚固。四是善微之难,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难”者,便于佛法无缘。灵丹妙药,只能医治命不该绝的病症;同样,佛法广大,只能度化有缘的人。这就是俗语“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的含义。如《醒世恆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尽着自家意思,大了胆医去,或者他命不该绝,就好了也未可知。

历史记载

许多经典都记载说“佛为大医王”,这句话里有信仰崇拜因素,也说明了佛教自身对宗教作用的理解——宗教是对人生疾病的治疗,佛菩萨是人生疾病的医师。释迦牟尼佛对医生耆婆说:“身病归汝治,心病吾承当”,这句话说明释迦牟尼佛认为人生病主要是“心病”,其治疗也在心。这说明了在佛教初期就意识至了佛法与医道是相通的。
现代科学处于从物理科学主导向计算科学主导的转型阶段,现代生产力正从製造业成熟向信息产业开拓的时期,现代医学也处于转型期,我们中医正处于困境,我们能从续医佛携手的历史吗?我们能再借佛法思想推进中医的进展吗?

佛 -医互补性

佛学与医学结合,在初级阶段应当是局部的,这就要看看,人的健康的点上和面上,医学与佛学之间有没有互补性。无疑,目前的佛教属于精神文化传统,而医学主要属于自然科学,它们之间有互补性吗?只要人是整体的,那幺其疾苦就不会都是纯心理疾病、或都是纯生理疾病。
“人的(或人性)”医学与“生物医学”之分。生物医学基础自然科学,对人的不共特质会有所忽略,如人所拥有的情感性与人性;精神文化与主体性,都是过去的医学解决不了的,而佛法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至少可以促进我们对人性的不共特质的关照。例如,医学必须遵守的职业化的中立,对依附缺失或依附需求较高的病人的情绪性失调无能为力,而佛教通过皈依和建立教内关係得,就可实现部分补偿。又如,有的疾病的发生和进程,显然受到病人生命意志的影响,以科学中立性为原则的医学,在如何激发和调动病人的生命向度上的无可奈何,佛教就可以通过它的宗极信仰、佛教的道德和精神境界的指引、佛性与成佛的人格理想的提倡,来激发和强化生命意志,能动地增进心身健康。
医学对一些非生物学性质的病症,明显偏弱,甚至缺如:但是佛教对所有病象都统筹兼顾,例如,出于的人的全面把握,佛教的疾病分类学,认为疾病分为四大病(生理病)、业障病、心神病、鬼邪病。这种分类理论中,涉及至许多人生疾病,明显与生物医学有互补性。例如“业障病”,除了与遗传有关以外,还涉及至生命本体界的因缘规律;“鬼邪病”,除了与佛教传统的“心魔”、原始思维、潜意识的投射、幻觉等心智异常之外,还涉及到一些神秘主义现象。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是当代科学难以解释,也是难以进实验研究的,而在临床上确实存在,传统中医与佛教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生疾病,确有不同;只要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和人格完善,医学与佛学应当可以联合起来。
佛法和医学的共同目的是,解决人生疾苦,但医学侧重于肉体上的疾病,而佛教作为宗教,更侧重于心理问题。这是自然的。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