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头镇(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
林头镇是茂名市电白区平原地区的中心大镇和交通枢纽中心。现林头镇是由原林头镇和大衙镇于2003年12月合併而成的。截至2010年底,全镇总面积173平方公里,辖3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总人口13.8万人。境内有距今200多年历史的牛轭岭贞节牌坊遗蹟、清鹹丰年间重建的“伏波帮主庙”和古建筑“八角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林头镇
- 外文名称:Lintou Town
- 别名:榄头(镇)
- 行政区类别:乡镇
-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
- 下辖地区:林头圩、大衙圩、章班村 等
- 政府驻地:林头圩(林头村)
- 电话区号:0668
- 邮政区码:525424(林头),525425(大衙)
- 地理位置:茂名市区东部、电白区中西部
- 面积:173平方公里
- 人口:14.1万(2011年)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着名景点:伏波帮主庙、八角楼 等景点
- 机场:广东粤西国际机场
- 车牌代码:粤K
- 高速路出口:茂湛高速公路 林头-大衙 出口
历史沿革
林头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林头圩址地元朝即有人居住,约150年前,沙瑯江河宽水深,商船沿河而上,过往频繁,其渡口设在现林头圩北面新丰村边,渡口旁有一大棵黄榄树,过往商人在黄榄树头搭棚休息、交易,逐步形成小集市。久而久之,“榄头”因而得名,后转变为谐音“林头”。上世纪初,蔡姓人在林头圩处建造宗祠,梁姓人也于此建造宗祠 “八角楼”,人流、物流聚集愈众,形成现在林头圩。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

地理环境
人文环境
林头镇自然风光优美,西部为平原,东部为丘陵,沙瑯江从西北部穿过,在与龙记河交汇处建有亭梓拦河坝、新圩水闸等大型水利枢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十万乾群合力修建的水东城区人工供水河(共青河)起源处。一年四季万亩荔林滴翠飘香,沙瑯江沖积平原良田万顷,农舍村庄点辍其中,荔林田园风光美不胜收。境内还有距今200多年历史的牛轭岭贞节牌坊遗蹟,清鹹丰年间重建的“伏波帮王庙”和古建筑“八角楼”。
自然资源
林头镇物产丰饶,是农业大镇,被省科技厅定为农业科技创新专业镇。盛产荔枝、龙眼、香蕉、花生、水东鸡心芥菜等名优农产品,还是茂名产粮区和菜篮子基地,荔枝种植面积超过6.9万亩,大衙、滴水、章班三大荔枝流通市场省内外闻名。截止至2008年底,全镇粮食总面积8.29万亩,产量2.85万吨;龙眼5400亩,产量3255吨;香蕉8304亩,产量1.9万吨;蔬菜4.2万亩,产量5万吨。另外,养殖业发达,龟鳖养殖和淡水养虾规模较大,大量出品肉猪、龟、鸡、鸭、白鸽和虾等养殖食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镇内生产的优质花生油供不应求。
林头镇公园

工商业方面,已形成以香精、蓄电池、电桿、饲料、泡沫包装箱、製衣、选矿、农产品加工、家俱为主的九大产业;依託交通中心优势,林头圩已成为电白中部商品集散中心,机车、建材、服装、农产品等商品批发零售业具较大规模,商贸流通活跃。
行政区划
林头镇下辖村庄(未列原大衙镇所辖村庄)如下:
尾轮村 | 新圩村 | 亭梓村 | 新屋村 |
文车村 | 木院村 | 黄阳村 | 赤岭村 |
秧前村 | 北诏村 | 那关村 | 参桥村 |
林南村 | 下寮村 | 大器村 | 樟木山村 |
林头村 | 槟榔花村 | 章班村 | 田充村 |
人口数据
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因2000年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林头与大衙尚未合併,故以下数据仅为原林头镇数据,不含原大衙镇数据):
总人口 | 78029 |
男 | 41290 |
女 | 36739 |
家庭户户数 | 18123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77960 |
家庭户男 | 41257 |
家庭户女 | 36703 |
0-14岁(总) | 27959 |
0-14岁男 | 15559 |
0-14岁女 | 12400 |
15-64岁(总) | 44210 |
15-64岁男 | 22794 |
15-64岁女 | 21416 |
65岁及以上(总) | 5860 |
65岁及以上男 | 2937 |
65岁及以上女 | 2923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72803 |
现任领导
林头镇领导分工
姓 名 | 职 务 | 分管工作 |
刘国全 | 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 | 主持镇委、镇人大全面工作 |
谢东 | 镇委副书记、镇长 | 主持镇政府全面工作 |
阮强 | 镇委副书记 | 分管党群、党建、组织、人事、老乾、维稳、“三打两建”、信访、政法、综治、610办、禁毒、工、青、妇、关工委工作 |
唐甲洲 | 党委委员、副镇长 | 分管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商、环保、打假、工会、质量监督、药品安全、交通、公路安全及养护工作 |
林瑞贞 | 党委委员、镇纪委书记 | 分管纪检、监察、党务公开工作 |
朱国清 | 党委委员 | 分管武装、民兵、应急分队工作 |
陈巧文 | 党委委员、镇人大副主席 | 分管镇人大日常工作、文化、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大衙办事处工作 |
谢国源 | 党委委员 | 分管统战、侨务、民族宗教、食品安全、机关、科技、宣传、精神文明、党校、新农合、新农保、城居保工作 |
龙红玲 | 党委委员、妇联主席 | 分管组织、人事、老乾、妇女、儿童工作 |
王洪高 | 党委委员 | 主管城管队,协管殡改工作 |
林 生 | 党委委员 | 分管民政、优抚、救济、救灾、低保、五保、残联、殡改工作 |
潘健 | 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 | 分管档案、信息、保密、地方志、后勤内务、镇政府大院工作 |
李少强 | 党委委员 | 分管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城管、城乡清洁工程工作 |
李良 | 党委委员 | 主管政法、消防工作,协管殡改工作,主持林头派出所工作 |
蔡汝博 | 副镇长 | 分管农村、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兽医、防疫、山林调处、水果、农机、扶贫、三防工作 |
何栋然 | 副镇长 | 分管财税、财经、金融、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服务中心、招商引资、物价、统计、电力、经信、目标考核工作 |
蔡秋 | 副镇长 | 分管人口与计画生育工作 |
经济结构
林头镇是茂名市电白区最大的乡镇之一。2004年,原大衙镇併入林头镇后,全镇人口多达12.2万。这样一个人口大镇,保护农民人均纯收由2003年的2786元增加到2004年的3134元,实现年增长12.5%的目标,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大重任。林头镇委、镇政府的领导及全体干部在认真学习了中央2004年1号档案之后,认为要让全镇民众收入增加,必须认真思考,科学指导,扎实工作。
抓大宗经济作物,确保农民增收。截至2004年,林头镇有荔枝种植面积6.9万亩,2003年总产量达2.85万吨,产值超亿元,人均收入1000元,是林头镇最大宗经济作物。2004年春节过后,该镇的领导干部到村、到户调查荔枝的生长状况,请来技术人员为全体果农上课,镇农业办组织技术人员搞测报,不定期发布荔枝病虫害的情况,指导荔农除虫灭病。到2004年,林头镇荔枝长势良好,预计总产达6万吨,比上年增加3万吨。
挖掘特色经济潜力。二十一世纪初,林头镇农民引种可登大雅之堂的香竽、紫色番薯获得成功。其中2003年香竽投产600亩,亩产值高达3000元,是农民一笔可观的收入。该镇2004年计画引导农民扩大种植面积2000亩。紫色番薯亩产也高达1800元,计画发展200亩。继续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整合全镇花生加工厂,加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花生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林头镇赛龙舟划船

社会事业
交通通讯
该镇基础设施完善。沈海、包茂高速公路在林头大昌口交汇,且均在林头设有出入口,省道S281线,迎宾大道(水林路)、旦滴线、麻宿线在镇中心区域交汇,形成电白中部交通枢纽中心,交通便利。全镇乡道总长91.7公路,其中建成硬底化乡道已达43.8公里。全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2.8万门,建有联通差转塔。有线电视覆盖率达70%。
林头镇公里

公共服务
主要提供六个方面的保障:生产保障,包括提供水利灌溉、道路运输、电力供应、农技推广等生产性公共产品;教育保障,包括协助教育部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医疗保障,包括农村医疗设施、医疗手段的完善和提高,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养老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生活保障,包括建设乡村社会各种生活基础设施,建立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制度和救助体系;生育保障,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提供各种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