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南省直辖民族区域自治县)

陵水黎族自治县(陵水县(海南省直辖民族区域自治县))

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南省直辖民族区域自治县)

陵水县(海南省直辖民族区域自治县)一般指本词条

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18°22′~18°47′、东经109°45′~110°08′。东濒南海,南与三亚市毗邻,西与保亭县交界,北与万宁市、琼中县接壤。陵水县是个以黎族、汉族、苗族人口居多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市县。

陵水县始置于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1987年12月31日成立陵水黎族自治县。

陵水县境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32公里。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海榆东线公路和东线高速公路均从陵水县境内穿过,北距海口197公里,南距三亚65公里。辖11个乡镇、114个村委会、611个自然村,境内有2个国营农场和吊罗山林业公司。

2018年12月,陵水黎族自治县获批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範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陵水黎族自治县
  • 外文名称:Lingshui
  •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 所属地区:中国 海南省
  • 下辖地区:椰林镇,三才镇,英州镇等
  • 政府驻地:椰林镇
  • 电话区号:0898
  • 邮政区码:572400
  • 地理位置:海南岛东南部
  • 面积:1128平方千米
  • 人口:36.46万人(2009年)
  • 方言:海南话、黎语、苗话
  • 气候条件: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
  • 着名景点:分界洲岛,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湾猴岛,香水湾
  • 火车站:陵水站
  • 车牌代码:琼D
  • 行政代码:469028
  • 代理县长:李锋 

建制沿革

陵水黎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唐扈三代为南交之地,秦为象郡外缴,汉为詹耳郡地。
公元前110年(西汉武帝元封元年),汉军平定越地在海南岛上置珠崖、詹耳两郡,领十六县,陵水属珠崖郡山南县。
公元前46年(汉元帝初元三年),改珠崖郡为蛛卢县,属合蒲郡。
622年(唐武德五年),置崖、詹、振三州,陵水县属振州。
662年(龙塑二年),置万安州,陵水改属万安州,五代因之。
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改万安州为万安军,领万安、陵水等四县。
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废万安军,陵水县改属琼州。
1143年(绍兴十三年),复设万安军,陵水县还属万安军。元因之。
1370年(明洪武三年),升琼州为府,陵水县属琼崖妥蜻处,1913年(民国二年),陵水县属琼州镇守府。
从1921年(民国十年)始,陵水县先后归属琼崖善后处、琼崖妥蜻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九行政督察委员公署,海南特别行政区。
1927年至1931年间,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建置四年。
1945~1946年成立陵保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置2年。
1948~1950年4月,成立陵水县民主政府,建置二年。
1950年4月28日,陵水县解放。
1951年8月14日成立陵水县人民政府,隶属海南行政区。
1954年1月隶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12月,陵水、崖县、保亭三县合併为榆林县,次年2月改称崖县,隶属海南行政区公署。
1961年6月1日,陵水从崖县分出,恢复陵水县建制。
1962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恢复,陵水县隶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87年12月,陵水县改称陵水黎族自治县。此期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销,陵水黎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
1988年4月,海南建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隶属海南省。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陵水黎族自治县辖2个乡9个镇:椰林镇、新村镇、英州镇、本号镇、隆广镇、三才镇、光坡镇、文罗镇、黎安镇、提蒙乡、群英乡。

地理环境

地势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平原组成。丘陵与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全县大小山岭共24座,最高点为吊罗山三角峰海拔1499.8米。

气候

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属热带岛屿性季风气候,全年高温,乾湿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乾燥。年平均气温25.2℃,年平均雨量为1500~2500毫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光照充足,全年无霜,四季常青,是中国少有的天然温室,适宜热带作物和反季节瓜菜的种植。但由于受岛屿性季风的影响,平均每年受3~5次颱风的袭击,最大风力达12级,风速40米/秒。

资源

土地

土壤成分为壤土和沙质土,壤土主要分布西北部山区和丘陵地带,沙质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平原地区。

河流

陵水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流量大,落差高,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陵水河、都总河、金聪河、港坡河,其中陵水河为最大河流,年平均流量9.3亿立方米,集雨面积1210.7平方公里。它主要干流发源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娥隆岭,支流发源于吊罗山。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群英、陵城等6个乡、镇从水口港注入大海全长75.5公里。

矿产

陵水县矿产资源有钛、锆、锡、锌、独居石、石英砂、高岭土、花岗岩、玉石等20多种,其中蕴藏量较大的矿为石英砂和高岭土。

植物

树种多分布在吊罗山,有世界珍稀树种多分布在吊罗山,有世界珍稀树种—青皮,是国家重点保护林木。壳斗科树种有红绸、黑绸;梓科树种有青皮、坡垒、橄榄;蝶形蝌蚪树种有花犁;罗汉松科的竹等,还有灌木及人工造林林木的树种多达800多种。

野生动物

陵水县常见的鸟类有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海南山鹧鸪;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老鹰,栗鸮(红猫头鹰)、白鹭;省级保护野生动物八哥、金丝燕等十多种。常见的走兽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鹿、猕猴、穿山甲,省级保护动物海南兔、果子狸、黄京、野猪、豪猪、红胸松鼠。蛇类常见的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省级保护动物银环蛇、眼镜蛇。此外还有竹叶青盲蛇、火蛇、水蛇等多种蛇类。龟类常见的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钱龟、海龟、玳瑁,还有山龟、水龟。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蟥等多种。海洋鱼类700多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40多种。主要品种有马鲛、金枪、鸟鲳、青乾、红鱼、金鲮、石斑、鱿鱼、章鱼等;虾类有:明虾、斑节对虾、龙虾等;贝类有:扇贝、白蝶贝、美腿螺等;蟹类有:青蟹、螃蟹、琵琶蟹等。其中琵琶蟹为陵水特有;此外还有海参、海马、鲍鱼、海胆、海龙、海蛇、海龟、沙虫等名贵海洋动物。藻类主要有紫菜、江离菜、马尾藻、麒麟菜等。

海域

陵水黎族自治县拥有1223平方公里的责任海域面积。东北起点为分界洲岛,沿135°角为基础向深海伸延12海里,东南与三亚市海域交界。海域共有香水湾、陵水湾、清水湾和土福湾四个海湾;有分界洲岛和南湾半岛。

人口

数量概况

2009年,陵水全县总户数8.84万户,总人口36.46万人,户均4.13人。总人口中,男性19.10万人,女性17.36万人,性别比110.04;农业人口26.95万人,非农业人口9.51万人,分别占73.9%和26.1%;汉族人口16.29万人,黎族人口20万人,苗族人口732人,其他少数民族979人,分别占44.7%、54.9%、0.2%和0.2%。全年全县出生6876人,人口出生率19.04‰(按总户籍人口计算);死亡1523人,人口死亡率4.22‰;人口自然增长率14.83‰。

民族分布

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民族主要为汉族、黎族、苗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民族,陵水的黎族主要分布在11个乡镇、两个国营农场、489个黎族村庄,大体上分为三支系,即赛(加茂)支系、侾支系和杞支系;苗族是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祖关镇的白水岭、什巴三队和提蒙乡的小南平;陵水以汉族为主,汉族主要居住在平原地区。

政治

主要领导

陵水县委书记麦正华
陵水县副县长、代理县长:李锋
县委副书记:张纳军
县委常委:邱雨、陈俊华、杨振斌、万才胜(黎族)、王家俊、许芳玉(女,黎族)。

机构设定

陵水县委各部门
陵水黎族自治县县委办公室
陵水黎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
陵水黎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
陵水黎族自治县县委政法委
陵水黎族自治县县委统战部
陵水黎族自治县县直机关工委
陵水黎族自治县史志办
陵水黎族自治县县委党校
陵水黎族自治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陵水县政府组织机构
陵水黎族自治县政府办公室
陵水黎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陵水黎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委员会
陵水黎族自治县农业委员会
陵水县财政局
陵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陵水县教育与科学技术局
陵水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
陵水县卫生局
陵水县公安局
陵水县司法局
陵水县纪委监察局
陵水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陵水县民政局
陵水县国土环境资源局
陵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陵水县交通运输局
陵水县商务局
陵水县海洋与渔业局
陵水县审计局
陵水县水务局
陵水县人口和计画生育委员会
陵水县统计局
陵水县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
陵水县县直机关事务管理局
陵水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陵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陵水县信息化产业局
陵水县热作管理局
陵水县畜牧兽医局
陵水县乡镇企业管理局
陵水县农机管理局
陵水县档案局
陵水县招商办
陵水县粮食局
陵水县农综办
陵水县农税局
陵水县扶贫办
陵水县林业局
陵水县城市管理局
陵水县交警大队
陵水县民众团体部门
陵水县文联
陵水县工商联
陵水县残联
陵水县科协
陵水县团委
陵水县妇联
陵水县总工会
海南省、陵水县双管单位
陵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陵水县供电局
陵水县气象局
海南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陵水管理所
陵水县国税局
陵水县工商局
陵水县地税局

经济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3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亿元,增长144.4%,创历史新高,增幅居全省第一。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幅居全省第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增长65.3%,连续两年增幅居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2亿元,增长6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3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3785元,增长10.4%;城镇登记失业率1.43%;人口出生率15.56‰;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2.12%。
2011年农林牧渔总产值40.9亿元,比2006年增加21.6亿元,年均递增8.4%。全县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设施农业从2005年的5000亩发展到3万亩,有机农业面积从2008年的380亩发展到8800亩,成为中国无公害瓜菜10强县之一。发展远洋捕捞业,扶持渔民建造36艘百吨钢质渔船,渔民建造深水网箱养殖64组;率先在海南全省完成中心渔港建设,在全省建立渔港安全和渔业生产监控体系。
2012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实现78.5亿元,同比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7亿元,增长2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亿元,增长44.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254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6389元,增长1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14亿元,增长15.5%。全县经济实现了速度、效益、质量同步协调发展。

社会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

陵水县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了政府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体系。
社会保障方面,2010年落实8247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补发工作,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範围,参合农民23.8万人,参合率9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4.3万人,参保率达90%以上,完成海南省下达的任务;城乡医疗救助2.24万人次,救助金750万元。累计落实兑现城乡低保对象7512户。认真抓好救灾救济工作,切实解决困难民众生活困难。
就业方面,2010年陵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67个,安排部分被征地农民、下岗失业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并解决了464名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58人,超额完成全年就业再就业任务。

卫生事业

2009年陵水县切实抓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完成了“五大”公共卫生项目,有701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加强防治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三级卫生服务网路,成立了陵水县中医院。加强人口的科学管理,不断完善农村基层计画生育服务体系。
2010年完成了45间农村卫生室建设,动工建设县皮防所等基础工程。圆满完成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制订的22项妇女儿童与健康指标任务。积极落实医改工作任务,陵水全县有21家基层医疗机构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工作扎实开展,参合人数达25.2万人,全年新农合制度补偿23.4万人次,补偿金额2350.04万元;计画生育工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率15.57‰,比海南省下达的指标低0.13个千分点。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医疗管理制度,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结合民主评议医院,创建平安医院;重点抓开单提成,索要红包等方面整治。加快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和技术培训及三基考核,加强病房管理及病曆书写,医疗质量明显提高。不断加强陵水县人民医院和陵水县中医院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县医疗的龙头作用。2011年1~9月份县人民医院诊疗109554人次,抢救住院危重病人625人次,抢救成功率95.68%,下乡义诊8次,免费诊疗2562人,业务收入3627.4万元,与2010年同比增长16.7%。陵水县中医院诊疗43312人次,义诊500人,业务收入418万元。乡镇卫生院诊疗38502人次,业务收入2346万元。全县医疗卫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陵水县主要医疗机构有:陵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陵水县人民医院等。

住房保障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陵水县委、县政府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工作部署,克服各种困难,创新工作思路,加大管理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开局,有力地促进了陵水县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2008年,该县加快清水湾、香水湾、土福湾旅游房地产建设力度,努力发展。房地产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引进雅居乐、富力、东和集团等知名房地产企业进驻陵水,扎扎实实打下基础,开拓市场,取得一定成绩。2008~2010年,该县房地产市场商品房累计销售7645套,销售面积105.5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51.06亿元。
保障性住房体系初步形成
该县住房保障局按照国家有关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领导,一是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先后制定了《陵水黎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暂行管理办法》、《陵水黎族自治县经济适用房暂行管理办法》、《陵水黎族自治县廉租住房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制度体系。二是加快廉租住房建设。2008~2010年,该县建设廉租住房930套,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706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三是加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力度。2007~2010年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855户,保障人7811人,发放金额1585万元。

水力

据海南省人民政府网站资料显示,陵水县有大小河流共有150多条,水利设施较好,共修建大、中、小型水利工程83宗,其中水库工程67宗,引水工程16宗。还有提水工程39宗。水库总库容量1.9亿立方米,有灌溉面积9350公顷。水资源理论蕴藏量5.167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有1.6143万千瓦,已开发利用0.384万千瓦,正在开发的小南平电站,装机容量0.126万千瓦。

交通

港口

天然港口有新村港、黎安港、水口港、山中港、港坡港、其中最大港口是新村港,水域面积33390亩(潮间带)13530亩,可利用面积18537亩。港内水文温17℃~30℃,盐度18.3%,适宜海水养殖。

公路

陵水县境内有海南环岛高速公路和223国道(海榆东线)穿过,汽车站为海汽集团陵水车站。
从陵水县城南到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仅72公里,均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极为便捷。陵保高等级公路使其成为万宁、琼海、文昌至海南中部市县的交通枢纽。
陵水县境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县有公路147条,全长766.99公里,已实现全县各乡镇通公路。

铁路

陵水县境内有海南东环高速铁路穿过,火车站为陵水站。
海南高铁时刻表初期日开行客列10对(对开),始发站基本是一个多小时发一列车。海口最早发车时间为上午7时,末班列车为20时30分,动车组客列时刻表显示,东环动车组客列有的站站停,有的隔站停。如D7313客列,16:30从海口东站发车,途中仅在美兰站停留两分钟,之后直开三亚。

文化艺术

民性民风

《琼州府志》对陵水人民的评价(记载)是“民性朴直”。陵水人民不论是黎族、汉族、苗族或其他民族,向来襟怀坦白,真诚团结,不存嫉妒之心,且非常热情好客。在相互往来中,总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客人以最好和热情的接待。
据传过去汉族人到黎族山区去做客,主人在买菜难的情况下,连抱窝的母鸡也捨得杀来招待客人。黎族年老的女主人,对汉族客人总是习惯地称呼为“子”(儿子、女儿),自称为“亚妈”。无不使人感到亲切。该县黎族人民历来有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百家帮忙,捐来献酒相助。

居住条件

解放前,汉族居民,居砖木结构的低檐矮屋。水上居民(俗称“疍家”),以“舟楫为家”或在海滨用竹、木茅草棚居住。黎族人民,结茅为舍。其茅舍搭盖的形状,如同汉族的金字形瓦房。苗族同胞,居形似汉族住宅或船形的茅屋。

饮食状况

该县汉、黎、苗族人民,历来以大米和番薯为主粮。大部分地区米、薯混煮饭粥。部分地区米、薯分煮,先吃薯,后吃稀饭。

民族服饰

陵水的黎族,男子的服饰相同。上衣无领,对襟开胸。下身穿形似围裙的“吊襜”,红长布头巾缠绕于头上。解放后,红布缠绕于头,已不时兴。中、青年男子穿着与汉族相同。年老者喜欢穿时装短裤。黎族妇女,按方言区划分,服饰各有差异。“孝族”妇女穿着黑色“桶裙”。“本地黎族”和“杞族”妇女,穿绣花“桶裙”。上衣无领、无钮、长袖、对襟开胸。解放后。女青年的穿着,与汉族女青年相同,赶时兴,穿着时髦的衣裙。但农村中的已婚妇女,婚后又恢複本民族的服饰。中、老年妇女喜戴银质耳环、项围和手镯。据说银质的装饰品带在身上,既美观,又能驱邪,带来吉祥。苗族的服饰,长期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右襟短衣,结辨卷于头上,用长头巾重重缠绕。解放后,基层干部和男青年的穿着打扮与汉族同。妇女上身穿开右襟长口至膝的长衣,无领,有一个钮扣。腰间绑一条绸带。下身穿短裙,头上结髮,包扎一块绣花纹图案的头巾,披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巾,套一条红带垂在背后。腿部裹绑带。喜戴耳环、手镯等装饰品。

婚姻习惯

该县黎族的婚姻,就某种意义上说,比其他民族尤具进步性。首先,黎族的情侣,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她)们通过对唱山歌,串“布隆闺”,俗称“顾隆闺”(海南话叫“放寮”,即到闺女独居的小草房旁唱山歌求爱)培养感情,选意中人。

传统节日

因该县黎族人民很早使用汉族的历半,所以汉、黎族的传统节日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俗称鬼节)、中秋节、冬节。经商者每月初二、十六有拜财神爷的习惯。苗族与汉、黎族部分相同,另外还有自己的节日。如旧年(相当汉族的春节)、年仔(农曆正月十五)、禾仔(农曆六月初六)、禾仔斋(农曆六月初七)、新禾节(农曆八月份,日子每年由道公择定),圣诞节等。

方言

陵水汉语方言主要有海南话(属汉语闽南方言)、疍家话(粤语)、客家话(艾语)。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黎语和苗语。海南话、疍家话和艾语,是3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海南话是陵水县境内的主要语言,讲海南话的人口占汉族人口的92%。汉族人讲海南话,而境内的黎、苗族人也能用海南话与汉民交流。讲海南话的地区有椰林镇、三才镇、英州镇、黎安镇等。粤语属汉语方言之一,新村镇的海鹰、海欧、海燕行政村是水上居民聚居的地方,其语言称为“疍家话”,準确的说法应称为“粤语”,这3个村操粤语的人口占陵水全县汉族人口的6.5%。艾语(客家话)也属汉语方言之一,光坡镇坡尾行政村的坡尾村、大村和铜岭村以客家人居多,其语言为“艾话”。操艾话的人口占全县汉族人口的1.5%。陵水境内的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该地区的黎语主要为侾(哈)方言、杞方言和台(塞、加我)方言,黎语各个方言的语法大同小异。陵水境内的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称金门瑶族的语言基本相同,在海南岛内各县的苗族都操同一语言,差异很小。

教育

解放以前,陵水县均设有书院、私塾,是陵水县办学的主要形式。清代末年,县学被废,城乡兴办私塾。宣统年间,致力提倡改良陵水县私塾,宣传知识教育。民国年间,国民政府在原有私塾的基础上,把人口比较稠密,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乡村私塾改办国民学校。随着国民学校的创办,国民教育的兴起,私塾教育形式逐渐减少。抗日战争时期,因避于战乱,学校关闭,全县就读于国民学校的失学者日益增多,私塾教育又兴起。解放前夕,陵水县还有一定数量的私塾存在。解放初期至1952年间,县人民政府对国小教育进行统筹,创办了公立学校,私塾被公立学校所代替。
至2010年,陵水县各级各类学校130所,其中职业中专1所,完全中学2所(陵水中学、陵水县民族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含2所民办学校);乡镇初级中学13所;完全国小109所(含3所民办学校)。幼稚园47所(其中公办幼稚园1所,民办幼稚园46所)。全县中国小在校生49869人,其中,职业中专1577人;普通高中4004人;国中16452人,国中阶段毛入学率96.1%;国小28080人,国小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在园幼儿9010人。全县中国小和公办幼稚园教职工3551人,其中中国小专任教师3509人(国小教师2043人,国中教师1145人,普通高中教师220人,职业中专教师101人),公办幼稚园教师28人,职工14人。

风景名胜

概况

陵水具有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全县共有旅游景点17处,主要旅游景点有:陵水县苏维埃政府遗址、日本军队侵陵刻石、三昧寺、南湾猴岛、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香水湾、分界洲岛、椰子岛、土福湾、清水湾、高峰温泉等,其中南湾猴岛是着名旅游景点,也是中国唯一的中华猕猴自然保护区。

分界洲岛

分界洲岛过去是一处无人居住的小岛,位于陵水东北部海面,距牛岭隧道约八海里。2002年5月,陵水环球旅业有限公司投资对这个小岛进行旅游开发,几乎一夜之间,分界洲岛扬名岛内外,成了一处旅游热点。
分界洲岛(又称生存岛),远看形状像马鞍,最高处海拔为99米。当地渔民称之为“美女岛”或“观音岛,岛上满山长满刺桐花。古人“鹦鹉啼时椰子结,木棉花落刺桐开”说的就是这种花。
分界洲岛周围海水清澈湛蓝,银滩闪烁,珊瑚斑斓,怪石嶙峋,岩洞幽深。分界洲岛的自然环境与海洋资源之好,可以与三亚的蜈支洲岛和文昌的铜鼓岭媲美。
(图册图片来源:)

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

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地跨陵水、保亭、琼中、五指山、万宁五个市县之交,处北纬18°43′~18°58′,东经109°43′~110°03′,总面积3.8万公顷。林业局局址(公园管理处)距离海南东线高速公路陵水出口20公里,距离省会海口市217公里,交通便利。
吊罗山是中国珍稀的原始热带雨林区之一,1999年5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国家森林公园。是海南省东部规模最大的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79万公顷。公园距高速公路陵水县开口处仅22公里,与海南一些闻名景区相辉映,其周边东部与兴隆温泉、东山岭佛教文化区、石梅湾、香水湾毗邻;南部与南湾猴岛、三亚市相望;西部与保亭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五指山市接壤;北可远眺五指山。公园内外交通便利,景区区位条件优越。
(图册图片来源:)

南湾猴岛景区

南湾猴岛位于海南省陵水县南约14公里的南湾半岛。它依山傍水,三面环海,形状狭长,总面积为10.2平方公里,大小12个山头连绵起伏。山上大小岩洞无数,奇岩怪石嶙峋。南湾猴岛上的动植物物种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95%,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全岛生长着茂密的阔叶林和灌木丛林,四季花果飘香,风景秀丽,气候怡人。截至2003年12月,有猕猴29群,共1800多只,有4群已被驯化成功,可供游人观赏逗乐。南湾猴岛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热带岛屿型猕猴自然保护区。2005年正式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图册图片来源:)

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

苏维埃旧址简介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中山东路,占地面积1127平方米,已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水苏维埃旧址原为琼山会馆,始建于民国十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不久,琼崖第一个红色政权——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就在此诞生,在这里重新点燃了全海南岛革命斗争的火种。解放后,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册图片来源:)

着名人物

廖纪,字时陈,号龙湾,东光人(现阜城)原籍广东陵水那亮乡(现海南万宁贡举村)。弘治三年进士。授考功主事,屡迁文选郎中。正德中,历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厂,羡金无所私。迁吏部左、右侍郎。世宗立,拜南京吏部尚书。调兵部,参赞机务。被论解职。
黄振士同志,中国共产党员,琼崖早期农民运动的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在大革命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领导了琼崖南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共陵水县党组织和琼崖第一个红色政权—陵水人民政府(1927年12月改为陵水县苏维埃政府)。他历任陵水党小组长、中共陵水县委首任书记、陵水县人民政府委员、琼崖讨逆军第八路军党代表、陵水农民协会主席、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委员、琼崖特委第二、第三、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和琼崖特委驻陵崖地区特派员、巡视员等职。
宗人弟(1841年~1919年)原姓江,名大运,祖籍福建福州府,后迁居陵水县。是清末民初陵水县着名的中草药医生。幼年进入福州府附近的一座少林寺当小和尚,深得一位姓宗的老方丈的厚爱。在老方丈的指点下,习武学艺,并得老方丈传授的骨折中草药秘方。同治元年(1862年),宗人弟到陵城谋生,与一位冯姓少女相恋并结了婚。后来迁到陵水走水坡村安居。在陵水一带行医。因其武艺高强,接骨医术高明,热情、殷勤地为民众治病,在民间威望甚高。经他治癒的骨折病人数以百计,他的故事在陵水地区广为流传。
王瑄(1648年~1730年),字玉斯,陵水县安马村(今椰林镇安马村)人。清代贡生,候选翰林进士,官居广东肇庆府广宁县(现广东省四会县)司训。在肇庆府时,选送多名文士上京参加科举考试,许多人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回故里陵水掌学时,着力培养人才,其中有保送黄开秀入试,取得岁贡生。这就是说,在他门下,“人文蔚起”。

地方特产

陵水酸粉

陵水酸粉是海南地方风味小吃。出自陵水县民间,是以大米磨浆製成的线状粉条,加入各成熟的配料和味料搅拌而成,因其用米醋调味而得名。风味特色:味香甜微酸,质柔润爽滑。一般为凉食,加辣椒更起味,刺激食慾,也可加热汤掺着吃。

琵琶蟹

琵琶蟹是海南名特产,学名“蛙形蟹”。因其貌怪异,产地渔民又称之为“琼兽蟹”。其体徵为:头胸甲呈蛙形,状似琵琶琴,螯足壮大,对称,前足四对,指节均扁平呈铲状,且具软毛。与其他蟹最大区别是直行而不是横行。琵琶蟹生活于近海10~30米深处的沙底上,多潜伏沙中。海南主要产区在陵水新村港湾一带。每年3月前后为捕捞旺季,这时的琵琶蟹,体大,肉肥,味极鲜美。

鸡腿螺

鸡腿螺,俗称“美人腿”,为海南特产贝类海鲜,主要产地在陵水县黎安、新村港一带海域。每年3月至6月,10月至12月为生主旺季,以高蛋白、低脂肪、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而享盛誉。

圣女果

圣女果又称小西红柿,珍珠小番茄,樱桃小番茄,既可蔬又可果。也可以做成蜜饯,果实直径约1~3厘米,鲜红碧透(另有中黄、橙黄、翡翠绿等颜色的新品种),味清甜,无核,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且风味独特,食用与观赏两全其美。

城市荣誉

2019年3月,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