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1941
由中央新影集团、盐城广播电视台联合摄製的六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新四军1941》,于8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和江苏卫视同日播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该片在江苏13个省辖市广播电视台热播,延安台新闻综合频道也在播出,北京高清纪实频道和陕西省汉中、宝鸡、渭南、榆林、铜川广播电视台将在9月3日前后开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新四军1941
- 其它译名:铁军1941
- 出品公司:中央新影集团 盐城广播电视台
- 发行公司:江苏贝奥传媒有限公司
- 製片地区:中国大陆
- 导演:李谊
- 製片人:张青峰 王艺之
- 类型:纪录片
- 上映时间:2015-8-10
- 对白语言:国语
- imdb编码:彩色
- 主要奖项:《记录中国》最佳纪录片
- 线上播放平台:央视网
- 出品人:高峰 史学健
发行背景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盐城广播电视台和中央新影集团联合製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新四军1941》在央视、江苏卫视等重量级媒体热播。该纪录片通过历史影像、档案、访谈、再现等形式,以6集、每集30分钟的篇幅,回溯1941年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率领华中军民冲出危境、坚持抗战、开创抗战新局面的历史画卷。生动的故事,纪实的讲述,深入的採访,让这部反应新四军题材的主旋律力作有穿透历史、打动人心的力量。
据了解,纪录片《新四军1941》已入选央视2015年重点抗战节目宣传目录,成为致敬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部重要作品。
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指挥广大军民浴血抗战、抵御外侮,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分为重建军部、重振军威、同心驱寇、奔赴盐城、浴血华中、丰碑永驻六集。
纪录片剧情
《新四军1941》为国内首部展示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前后历史的大型文献纪录片,着重展现了1941年间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回溯1941年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率领华中军民冲出危境、坚持抗战、开创抗战新局面的历史画卷。
《新四军1941》海报

拍摄过程
《新四军1941》共6集,每集片长30分钟,拍摄耗时18个月。作为《新四军1941》的艺术总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庆瑞在谈论该片故事化叙述方式时称:“不像以往的文献纪录片,我们在每一集里面儘量把它编织进来一个个感人故事。我们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包括军史资料和盐城地方县史的资料。”
执行製片人王艺之介绍,为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历史,呈现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新四军1941》摄製组60余人,採访足迹遍及北京、延安、南京、盐城等19个城市,寻找故事的发源地进行拍摄。通过珍贵影像、历史档案、人物访谈、情景再现等形式,以纪实态度和艺术手法,穿越历史时空,向人们再现了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前后的峥嵘岁月和铁军传奇故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原中央电视台原台长赵化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德龙等专家对《新四军1941》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片主题好、结构好、釆访好、教育意义好,是一部反映新四军题材的主旋律力作,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具备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
分集介绍
第一集:重建军部

1941年 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撤消。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第二集:重振军威

为巩固根据地,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华中各根据地陆续召开参议会,组建“三三制”民主政权。在民主政府的主持下,一系列的民生工程也随之展开。盐阜区沿海一带,经常发生大潮和海啸,造成海堤溃决,严重的威胁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修筑海堤的议案。
【第三集】同心驱寇

为巩固根据地,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华中各根据地陆续召开参议会,组建“三三制”民主政权。在民主政府的主持下,一系列的民生工程也随之展开。
盐阜区沿海一带,经常发生大潮和海啸,造成海堤溃决,严重地威胁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修筑海堤的议案!5个月后,大堤胜利竣工。更多的民生工程也在新四军的帮助下开始修建,雪枫沟、惠生堤、海东坝,每一处工程的背后都有一段军民鱼水、同舟共济的佳话,它们温暖着华中民众的心,支撑他们度过艰难的抗战岁月。
【第四集】奔赴盐城

2015年3月,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布展,一件旗袍被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放入展柜中。这件旗袍的主人名叫王海纹。1941年,十六岁的王海纹告别了上海的家人,一路奔波来到苏北盐城,进入华中鲁艺戏剧系学习。短暂的学习经历,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他们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随着华中根据地建设的蓬勃发展,苏北盐城成为当时热血青年与进步人士所嚮往的民主自由之地。贺绿汀、顾準、阿英、许幸之等文化人士,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来到盐城,开始了一段革命之旅。
随着各界人士聚集盐城,苏北抗日根据地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息。然而此时,危险也在慢慢逼近军部所在地盐城。1941年7月,盐城建湖北秦庄,一队鲁艺学员与扫蕩日军遭遇,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战士迎来一场残酷的考验。
【第五集】浴血华中

1941年3月,南京汪伪政府宣布,成立一个全新的军政机构——清乡委员会,汪精卫亲自担任委员长。1941年7月1日,清乡运动开始了。加强伪化统治与经济掠夺的同时,日伪派出兵力,“围剿”抗日有生力量。
1941年6月,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调集日伪军两万余人,对盐城实施闪击战。面对日伪军规模破空前的“扫蕩”与进攻,盐城新四军军部及时调整部署,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主力部队主动撤离盐城。新四军下辖各部迅速投入反“扫蕩”战斗,与敌人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游击战。
【第六集】丰碑永驻

盐城,1941年新四军军部浴火重生之地,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七十多年过去,在这片铁军军魂凝铸的土地上,一座座抗战烈士纪念塔依然巍峨耸立。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很多战士牺牲后,姓名无人知晓,墓碑上空无一字。英雄无名,却终将被历史铭记。在和平年代,他们没有走进时光深处,留住他们的是怎样的一种信念与力量呢?
1941年,《黄桥烧饼歌》的词作者,新四军战士李增援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半个多世纪以来,英雄 “死而无闻”,其亲人却身背黑锅度日如年。大丰县一名普通的党史工作者陈海云经过六年的调查,还原了烈士本色。
2012年,一场遗骨搜寻工作,在苏北一个小村庄——大胡庄展开,考古人员搜寻的是1941年牺牲在这里的82名烈士的遗骸。当年,83名準备赶往师部汇合的新四军战士突然遭遇日军的偷袭,全连除1人倖存外,其余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
在距离大胡庄不远的刘老庄,每一批参军入伍的新兵都要走进刘老庄82烈士陵园,进行宣誓仪式。这些年轻的军人即将奔赴济南军区某部的刘老庄连。以村庄的名字命名一个连队,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刘老庄的一场血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和平年代,铁军军魂铸就的刘老庄连始终延续。那段为中国军人赢得尊严与荣光的历史,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铁军精神,刘老庄连的子弟兵一直铭记,永远珍视。